4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知识点题库

物体自O点开始沿斜面向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A,B,C,D是运动轨迹上的四点,D是最高点.测得OA=0.8m,AB=0.6m,BC=0.4m.且物体通过三段的时间均为1s.则下面判断正确的是(   )

A . 物体的初速度是9 m/s B .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是2 m/s2 C . CD间的距离是0.225 m D . 从C到D运动的时间是1.5 s
一物体做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第5s内的位移比第2s内的位移多6m,则能求出该运动所对应的物理量为(   )

A . 初速度 B . 前5s内的平均速度 C . 加速度 D . 第2s内的位移
如图所示,光滑斜面上的四段距离相等,质点从O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先后通过a、b、c、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质点由O到达各点的时间之比ta:tb:tc:td=1: :2 B . 质点通过各点的速率之比va:vb:vc:vd=1: :2 C . 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 v=vb D . 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 v=

某同学利用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物块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物块放在桌面上,细绳的一端与物块相连,另一端跨过滑轮挂上钩码.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桌面左端,所用交流电源频率为50Hz.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接在物块上.启动打点计时器,释放物块,物块在钩码的作用下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如图(b)所示(图中相邻两点间有4个点未画出).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该同学认为物块的运动为匀加速运动.回答下列问题:

  1. (1) 在打点计时器打出B点时,物块的速度大小为m/s.在打出D点时,物块的速度大小为m/s;(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 (2) 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m/s2 .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某同学得到一条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并在其上取了A、B、C、D、E、F等6个计数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点,本图中没有画出)打点计时器接的是220V、50Hz的交变电流.他把一把毫米刻度尺放在纸带上,其零刻度和计数点A对齐.

  1. (1) 计数点C的刻度尺读数为

  2. (2) 由以上数据计算打点计时器在打C点时,物体的即时速度vCm/s(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 (3) 如果当时电网中交变电流的频率是f=49Hz,而做实验的同学并不知道,那么由此引起的系统误差将使加速度的测量值比实际值偏(填“大”或“小”)

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相继经过两段距离为16 m的路程,第一段用时4 s,第二段用时2 s,则物体的加速度是(   )
A . B . C . D .
一辆汽车,当它行驶速度为30km/h时,制动距离等于6.5m,假设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0.3s,在0.3s内汽车是匀速前进的,0.3s后汽车才开始制动,减速行驶。汽车刹车后还会继续滑行一段距离,其它车辆或障碍物在这段距离之外,行车是安全的,这段距离称为安全运行距离。其值应为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之和。求:
  1. (1) 安全运行距离;
  2. (2) 汽车制动时的加速度。
如图所示,左图为大型游乐设施跳楼机,右图为其结构简图。跳楼机由静止开始从a位置自由下落到b位置,再从b位置开始以恒力制动竖直下落到c位置停下。已知跳楼机和游客的总质量为m,ab高度差为2h,bc高度差为h,重力加速度为g,忽略空气阻力。则(   )

A . 从a到b与从b到c的运动时间之比为 2:1 B . 从a到b,跳楼机座椅对游客的作用力与游客的重力大小相等 C . 从b到c,跳楼机受到的制动力大小等于 D . 从a到b,跳楼机和游客总重力的冲量大小为
质点从A点出发做变速直线运动,前3s向东运动了20m到达B点,在B点停了2s后又向西运动,经过5s前进了60m到达A点西侧的C点。求:
  1. (1) 质点运动的总路程
  2. (2) 质点从A点到C点平均速度大小及方向
在平直公路上,某公共汽车在A站上下客后,从静止开始以大小a1=2.5m/s2的加速度匀加速开出,经时间t=8s达到最大速度,再以该最大速度匀速行驶,然后司机关闭发动机并刹车,汽车做加速度大小a2=1m/s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结果恰好停在距离A站s=1000m的B站,求:
  1. (1) 汽车匀速行驶的路程;
  2. (2) 汽车由A站运动至B站所用的时间。
9月上旬,我国 002 航母结束了第二次海试,航母已装上了帮助飞机起飞的弹射系统。已知飞机在跑道上仅利用发动机加速时的最大加速度为 6.0 m/s2 , 起飞的最小速度是 60m/s, 弹射系统能够使飞机具有 30m/s 的初速度。则飞机经弹射器弹射后( 不考虑弹射的时间和位移)
  1. (1) 在跑道上至少加速多长时间才能起飞?
  2. (2) 如果在飞机刚达到最小起飞速度时, 突然接到命令停止起飞, 飞机立即匀减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为 12.0m/s2 , 若飞机不滑出跑道,则航空母舰的跑道至少应该多长?
如图所示,质量M=1kg的木板静置于倾角为37°的足够上的固定斜面上的固定斜面上的某个位置,质量m=1kg的可视为质点的小物块以初速度v0=5m/s从木板的下端冲上木板,同时在木板上端施加一个沿斜面向上的外力F=14N,使木板从静止开始运动,当小物块与木板共速时,撤去该外力,最终小物块从木板的下端滑出.已知小物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5,木板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g=10m/s2 , sin37°=0.6,cos37°=0.8。

  1. (1) 物块和木板共速前,物块和木板的加速度各为多少;
  2. (2) 木板的长度至少为多少;
  3. (3) 物块在木板上运动的总时间是多少。
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个质量为M的木板B处于静止状态,现有一个质量为m的木块A从B的左端以初速度v0=4m/s开始水平向右滑动,已知M=2kg,m=1kg,板长为2m,木块A经过1s后从B的右端滑下,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939989009

A . A和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B . A离开B时的速度为 C . A和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D . A离开B时的速度为
如图所示,等腰直角三角形OCD由不同材料A、B拼接而成,P为两材料在CD边上的交点,且DP>CP.现OD边水平放置,让小物块无初速从C滑到D;然后将OC边水平放置,再让小物块无初速从D滑到C,小物块两次滑动到达P点的时间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第二次滑到P点速率大 B . 两次滑动中物块到达P点时的速度大小相等 C . 两次滑动中物块到达底端时的速度大小相等 D . 第一次滑到P点速率大
有一长为L的列车,正以恒定的加速度过铁路桥,桥长也为L,现已知列车车头过桥头时的速度为v1 , 车头过桥尾时的速度为v2 , 那么,车尾过桥尾时的速度为(  )
A . 2v1-v2 B . 2v2-v1 C . D .
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以v=1m/s的恒定速率运行。将一小物体无初速地放在A处,物体与传送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A、B间的距离为2m,g取10m/s2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07

A . 物体在传送带上的加速时间为0.5s B . 物体从A处到B处的时间为2.5s C . 物体刚被放上传送带时的加速度大小为1m/s2 D . 若传送带的速度足够大,物体从A处到B处的最短时间为1.5s
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从甲站开往乙站,启动加速度为2m/s2 , 加速行驶5秒,后匀速行驶1分钟,然后刹车,滑行50m,正好到达乙站。求:
  1. (1) 汽车匀速行驶过程的速度大小?
  2. (2) 汽车在刹车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
  3. (3) 汽车从甲站到乙站的平均速度?
以15m/s的速度行驶的汽车制动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在3秒内前进36m(3秒内一直在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汽车在3秒末的速度是12m/s B . 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4m/s2 C . 汽车在5秒末的速度是6m/s D . 汽车在制动后8秒内发生的位移为56.25m
某龙舟队在某次比赛中以45s的成绩获男子组200m直道竞速项目的冠军,如果此次赛程转化为龙舟从静止开始以最大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达到最大速度v=5m/s后以匀速直线运动完成赛程。

  1. (1) 求此龙舟匀加速阶段的最大加速度大小;
  2. (2) 假设此龙舟在行至16m赛程时出现失误,使龙舟在10s内速度均匀减小到v1=2m/s,此后立即以最大加速度匀加速到最大速度v=5m/s,并以最大速度匀速完成剩余赛程,求此龙舟队由于失误而耽误的时间。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

  1. (1) 实验中用的是电火花计时器电源采用的是(填“交流左右”“交流”或“四节干电池”),安装时应将纸带穿在墨粉纸盘的(填“上面”或“下面”).
  2. (2) 在实验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 . 应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后释放小车 B . 数据处理过程中,在选择计数点时,必须从纸带上第一个点开始 C . 在释放小车前,小车应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 D . 连接槽码和小车的细线应与长木板保持平行 E . 长木板的一端必须垫高,使小车在不挂槽码时能在木板上做匀速运动
  3. (3) 某同学利用打点计时器所记录的纸带来研究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的运动情况,实验中获得一条纸带,如图所示,其中两相邻计数点间均有四个点未画出.已知所用电源的频率为 , 则打A点时小车运动的速度 , 小车运动的加速度.(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