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 知识点题库

对下列各图中蕴含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图甲的重力—质量图像说明同一地点的重力加速度保持不变 B . 图乙的位移—时间图像表示该物体受力平衡 C . 图丙的动能—时间图像表示该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D . 图丁的速度—时间图像表示该物体的合力随时间减小

小汽车正在走进我们的家庭,一辆汽车性能的优劣,其油耗标准非常重要,而影响汽车油耗标准最主要的因素是其在行进中所受到的空气阻力.人们发现汽车在高速行驶中所受到的空气阻力f(也称风阻)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汽车正面投影面积S;汽车行驶速度v.某研究人员在汽车风洞实验室中通过模拟实验得到下表所列数据:

f/N

v/m•s1

S/m2

20

30

40

50

60

2.0

206

464

824

1291

1860

2.5

258

580

1032

1614

2324

3.0

309

696

1239

1936

2788

3.5

361

812

1445

2258

3252

4.0

412

928

1652

2581

3717

①由上述数据可得汽车风阻f 与汽车正面投影面积S及汽车行驶速度v的关系式为f=(要求用k表示比例系数);

②由上述数据得出k的大小和单位是.(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用基本单位表示)

某实验小组利用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1. (1) 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 调节滑轮的高度,使牵引木块的细绳与长木板保持平行 B . 在调节木板倾斜度平衡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时,将装有砝码的砝码桶通过定滑轮栓在木块上 C . 实验时,先放开木块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D . 通过增减木块上的砝码改变质量时,不需要重新调节木块倾斜度
  2. (2) 为使砝码桶以及桶内砝码的总重力在数值上近似等于木块运动时受到的拉力,应满足的条件是砝码桶以及桶内砝码的总质量木块和木块上砝码的总质量,(选填“远大于”,“远小于”或“近似等于”)

  3. (3) 甲乙两同学在同一实验室,各取一套图示装置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块上均不放砝码,在没有平衡摩擦力的情况下,研究加速度a与拉力F的关系,分别得到图2中甲、乙两条直线,设甲、乙用的木块质量分别为m、m , 甲乙用的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μ , 由图可知,m m , μμ .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用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验证“当质量一定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这一物理规律,小车的质量为M保持不变,改变悬挂重物的质量,重物下落过程中,每次电磁打点计时器打出一条纸带并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实验中已平衡摩擦力,滑轮及细线的质量不计,以小车为研究对象:

  1. (1) 如图乙所示,为实验打出的一条纸带,每两点间还有四点没有画出,则小车的加速度a=m/s2

  2. (2) 若a、F、M三者之间满足关系式a=,则验证了上述规律;

  3. (3) 若悬挂重物的质量为m,本实验是否需要满足m<<M,(填“是”或“否”).

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中,为验证小车质量M不变时,a与F成正比,滑块质量M和砝码质量m分别选取下列四组值

A.M=500g,m分别为50g、70g、100g、125g

B.M=500g,m分别为20g、30g、40g、50g

C.M=200g,m分别为50g、70g、100g、125g

D.M=200g,m分别为30g、40g、50g、60g

若其它操作都正确,那么在选用组值测量时所画出的a﹣F图线较准确,在选用此组值,m取克时实验误差较大.

为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现提供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

  1. (1) 以下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 将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适当垫高,使小车在砝码及砝码盘的牵引下恰好做匀速运动 B . 调节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木板平行 C . 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 D . 实验中小车的加速度越大越好
  2. (2) 在实验中,得到一条如图乙所示的纸带,已知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0.1S,且间距x1、x2、x3、x4、x5、x6已量出分别为3.09cm、3.43cm、3.77cm、4.10cm、4.44cm、4.77cm,则小车的加速度a=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 (3) 有一组同学保持小车及车中的砝码质量一定,探究加速度a与所受外力F的关系,他们在轨道水平及倾斜两种情况下分别做了实验,得到了两条a﹣F图线,如图丙所示.图线是在轨道倾斜情况下得到的(填“①”或“②”);小车及车中砝码的总质量m=kg.

已知雨滴在空中运动时所受空气阻力f=kr2υ2 , 其中k为比例系数,r为雨滴半径,υ为其运动速率.t=0时,雨滴由静止开始下落,加速度用a表示.落地前雨滴已做匀速运动,速率为υ0 . 下列对雨滴运动描述的图象中一定错误的是(   )

A . B . C . D .
下列四幅图中包含的物理思想方法叙述正确的是(   )

A . 图甲:观察桌面微小形变的实验,利用了等效法 B . 图乙: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时,运用了微元法 C . 图丙:利用红蜡块的运动探究合运动和分运动的实验,体现了类比的思想 D . 图丁:伽利略研究力和运动关系时,运用了理想实验方法
学习物理不仅要掌握物理知识,还要领悟并掌握处理物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在下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中,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方法相同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01

A . 甲、乙 B . 乙、丙 C . 甲、丙 D . 丙、丁
下列关于物理学思想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关系的实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B . 玻璃瓶内装满水,用穿有透明细管的橡皮泥封口。手捏玻璃瓶,细管内液面高度变化,说明玻璃瓶发生形变,该实验采用放大的思想 C . 力学中将物体看成质点运用了理想化模型法 D . 当物体的运动时间Δt趋近于0时,Δ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可看成瞬时速度运用了等效替代的思想
历史上,许多科学家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形成了许多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如理想实验法、等效代换法、控制变量法、微元法、建立物理模型法、放大法等等。以下关于物理学史和所用物理学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 时, 就可以表示物体在 t 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运用了极限思想 B . 牛顿巧妙地运用扭秤测出引力常量,其中采用了放大法 C .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关系的实验中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D . 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将其看成很多小段匀速直线运动的累加,采用了微元法
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图示装置来探究影响电荷间的静电力的因素。A是一个带正电的物体,系在绝缘丝线上的带正电的小球会在静电力的作用下发生偏离,静电力的大小可以通过丝线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显示出来。他们分别进行了以下操作。

步骤一:把系在丝线上的带电小球先后挂在横杆上的 等位置,比较小球在不同位置所受带电物体的静电力的大小。

步骤二:使小球处于同一位置,增大(或减小)小球所带的电荷量,比较小球所受的静电力的大小。

  1. (1) 图甲中实验采用的方法是______(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 . 理想实验法 B . 等效替代法 C . 微小量放大法 D . 控制变量法
  2. (2) 图甲实验表明,电荷之间的静电力随着电荷量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距离的减小而(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 (3) 接着该组同学使小球处于同一位置,增大(或减少)小球A所带的电荷量,比较小球所受作用力大小的变化。如图乙,悬挂在P点的不可伸长的绝缘细线下端有一个带电量不变的小球B在两次实验中,均缓慢移动另一带同种电荷的小球A当A球到达悬点P的正下方并与B在同一水平线上B处于受力平衡时,悬线偏离竖直方向角度为 若两次实验中A的电量分别为 分别为 和60°,则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 伽利略在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时,采用了理想实验法 B . 重心、合力概念的建立都体现了等效替代的思想 C . 力学单位制中, kg、m、N都是基本单位, 且只有在国际单位制中,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才是F=ma D . 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等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在探究向心力的大小与质量、角速度和半径之间关系的实验中,如图所示,是研究哪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

A . 研究向心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B . 研究向心力与角速度之间的关系 C . 研究向心力与半径之间的关系 D . 研究向心力与线速度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