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有能量变化吗? 知识点题库

有下列物质:①NaOH固体:②浓硫酸;③NH4NO3晶体;④CaO固体.现将它们分别装入有水的锥形瓶里,立即塞紧带U形管的塞子,发现U形管内滴有红墨水的水血.呈形如图所示状态,判断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
现在电视上有一“自热米饭”的广告播的很火,它介绍在食用时,将一无色液体加入到一白色固体中,放上装米饭的盒子,过几分钟米饭马上就热气腾腾,就可以食用了,非常方便.请你推测其白色固体和无色液体可能是如下哪个组合(   )
A . 硝酸铵和水 B . 浓硫酸和水 C . 氧化钙和水 D . 固体酒精和水
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下列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A . 天然气燃烧 B . 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C . 铁与盐酸反应 D . 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充分反应
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 锥形瓶在装待测液前要用待测液润洗2~3次 B . 用25mL酸式滴定管量取20.00mLKMnO4溶液 C . 测某溶液pH: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然后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试样进行检测 D . 加热蒸发NaHCO3溶液得纯净的NaHCO3
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化学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 B .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大小与反应物的质量多少无关 C .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总是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 . 放热反应都能自发进行,吸热反应需要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某研究小组将V1 mL 1.0mol/L HCl溶液和V2 m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混合均匀后测量并记录溶液温度,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实验中始终保持V1+V2=50mL).回答下列问题:

  1. (1) 研究小组做该实验时环境温度(填“高于”、“低于”或“等于”)22℃.
  2. (2) 由题干及图形可知,V1:V2=时,酸碱恰好完全中和,此反应所用NaOH溶液的浓度应为mol/L
  3. (3) 若通过实验测定及有关计算知此反应共放出Q KJ的热量,请写出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4. (4) 请简要说明图2装置的不足之处
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 . 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B . 蒸馏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与蒸馏烧瓶支管口齐平 C . 可用酒精萃取碘水中的碘 D . 用重结晶方法进行提纯的有机物在一定溶剂中的溶解度应随温度变化大
规范操作是实验的基本要求。下列操作规范的是(   )
A . 转移溶液 B . 搅拌溶液 C . 熄灭酒精灯 D . 取蒸发皿
现有烧杯、漏斗、分液漏斗、酒精灯、玻璃棒、量筒、500mL容量瓶、蒸发皿、圆底烧瓶、铁架台(带铁圈)、三脚架、石棉网、火柴、滤纸.若所需试剂均有提供,在以下5个实验中:①沉淀的过滤,②配制500mL1mol/LNaCl溶液,③溴的萃取,④蒸馏,⑤硫酸铜溶液的蒸发浓缩.其中因缺乏某种实验用品而不能完成的实验是(   )
A . B . ①和④ C . ③和⑤ D . ②和④
下列实验装置及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海水制取蒸馏水

B.分离水和乙醇

C.除去水中的泥沙

D.从食盐水中获取氯化钠

A . A    B . B    C . C    D . D
明矾在日常生活中用途非常广泛。用废铝灰(含Al、Al2O3、Fe、Fe2O3、FeO等)为原料制取明矾的工艺流程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片_x0020_100019

已知:Fe3+开始沉淀到沉淀完全时溶液的pH为1.9~3.7。

  1. (1) 加快“酸溶”速率的措施有(列举一种即可),其中“酸溶”时,Al2O3溶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氧化”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 (3) “步骤①”的目的是;检验“ 过滤2”滤液中是否含Fe3+可用试剂
  4. (4) “步骤②”包含的操作有、过滤及干燥。
回答下列问题:
  1. (1) 已知两种同素异形体A、B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A(s)+O2(g)═CO2(g)△H=﹣393.51 kJ•mol1 

    B(s)+O2(g)=CO2(g)△H=﹣395.41 kJ•mol1

    则两种同素异形体中较稳定的是(填“A”或“B”)

  2. (2) 工业上用H2和Cl2反应制HCl,各键能数据为:H﹣H:436kJ/mol,Cl﹣Cl:243kJ/mol,H﹣Cl:431kJ/mol。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3. (3) 合成气(CO和H2为主的混合气体)不但是重要的燃料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制备合成气的方法有多种,用甲烷制备合成气的反应为:

    ①2CH4(g)+O2(g)═2CO(g)+4H2(g);△H1=﹣72kJ•mol1

    ②CH4(g)+H2O(g)═CO(g)+3H2(g);△H2=+216kJ•mol1

    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蒸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现有1mol由H2O(g)与O2组成的混合气,且O2的体积分数为x,将此混合气与足量CH4充分反应.

    若x=0.2时,反应①放出的能量为kJ;

    若x=时,反应①与②放出(或吸收)的总能量为0。

关于热化学方程式2C8H18(l)+25O2(g)=16CO2(g)+18H2O(l) △H= -11036kJ/mol的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该反应断开旧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低于形成新化学键所释放出的总能量 B . 在25℃,101kPa时的C8H18燃烧热为5518kJ/mol C . 2moC8H18(l)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放出的热量高于11036kJ D . 该反应在低温下有可能自发进行
下列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图一致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03

A . 碳酸钙高温分解 B . 镁条与稀盐酸反应 C . 氢氧化钡与氯化铵反应 D . 灼热的炭与二氧化碳反应
工业上用生物堆浸法处理低品位黄铜矿(主要成分是CuFeS2)制备绿矾和胆矾,其主要工艺流程如图:

已知:①T.f细菌在1.0<pH<6.0范围内保持生物活性。

②几种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如表所示:

 

Fe3+

Fe2+

Cu2+

开始沉淀时的pH

1.9

7.0

4.2

完全沉淀时的pH

3.2

9.0

6.7

回答下列问题:

  1. (1) 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本题中涉及的“矾”属于 (填序号)。

    A.化合物       B.硫酸盐     C.混合物      D.复盐

    为了提高生物堆浸速率,上述流程采用的措施是

  2. (2) 生物堆浸包括两个过程:

    ①CuFeS2+4H++O2=Cu2++Fe2++2S+2H2O;②(补充离子方程式)。

    这两个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其中控制生物堆浸总速率的是 (填“①”或“②")。生物堆浸过程中应控制溶液pH的范围为

  3. (3) 检验滤液M中是否含硫酸铁的试剂为(填化学式)。在确定无Fe3+后,滤液M先加入少量稀硫酸,目的是。然后经过、洗涤、干燥制得绿矾。
  4. (4) 测定绿矾(FeSO4·7H2O,式量为278)样品的纯度。取wg绿矾样品溶于稀硫酸中,配制成100 mL溶液。取25.00 mL配制溶液于锥形瓶中,将c mol·L-1标准KMnO4溶液装入(填酸式、碱式)滴定管进行滴定至终点,三次平行实验所消耗溶液体积依次为25.00mL、24.95mL、25.05mL,该绿矾样品的纯度为(用含w、c的代数式表示)。
已知: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的键能总和比的键能大 B . 的燃烧热为 C . 同质量的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多 D .        
丙烷卤代反应的部分反应机理(以Cl2为例)如下:
I.Cl2(g)→2Cl·(g)

II.CH3CH2CH3(g)+Cl·(g)→(g)+HCl(g)

III.(g)+Cl2(g)→CH3CHClCH3(g)+Cl·(g)

其中,II步反应为决速步骤,能量随反应进程的变化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氯代时I步反应的ΔH大于溴代时 B . 稳定性:小于 C . 丙烷中不同基团上碳氢键断裂吸收的能量不同 D . 丙烷氯代产物中与溴代产物中近似相等
羰基硫(COS)是一种粮食熏蒸剂,能防止某些害虫和真菌的危害。在一定条件下,将CO与H2S以体积比1:2置于某刚性密闭容器中发生下列反应:CO(g)+H2S(g)⇌COS(g)+H2(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升高温度,H2S的浓度增大,表明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B . 通入CO后,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逆反应速率不变 C . COS与H2的体积比保持不变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D . 向反应器中再通入CO,能使H2S的转化率增大
关于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吸热反应均需在加热条件下才能发生 B .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是以热量的形式体现 C . 2个氯原子形成氯分子()时会吸收能量 D . 灼热的炭粉与二氧化碳反应能量变化符合题图
一定条件下合成乙烯:6H2(g)+2CO2(g)CH2=CH2(g)+4H2O(g);已知温度对CO2的平衡转化率和催化剂催化效率的影响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该反应的逆反应为吸热反应 B . 平衡常数:KM>KN C . 生成乙烯的速率:v(N)一定大于v(M) D . 当温度高于250 ℃,升高温度,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