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点题库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的第一幅浮雕是虎门销烟,镌刻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要目的应该是

A . 指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 . 纪念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C . 铭记中华民族反侵略的精神传统 D . 明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清政府谕令“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表明清政府已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一政策的调整发生在

A . 鸦片战争之后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 . 甲午战争之后 D . 辛亥革命之后
中国共.产.党在“八一宣言”中说:“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不管过去和现在他们与红军之间有任何旧仇宿怨,不管他们与红军之间在对内问题上有任何分歧,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 . 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B . 承认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地位 C . 制定了动员全民族力量抗日的全面抗战路线 D . 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从下列两幅图片可以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秀全

A . 始终代表着最广大农民利益 B . 一直保持着农民革命本色 C . 不能摆脱封建皇权体制的窠臼 D . 农民阶级不能解决好内部团结
1856年秋,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鼎盛,其主要标志是(  )

A . 李秀成率军攻至上海近郊 B . 取得三河镇大捷 C . 攻占南京 D . 天京突围和西征取得胜利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不包括

A . 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B . 扭转百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屡屡失败的局面 C . 开创殖民地人民打败残暴的帝国主义国家侵略的道路 D .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   导致孙中山得出这一结论的直接依据是

A . 武昌起义的胜利 B . 中华民国的成立 C . 清帝下诏退位 D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孙中山(1866~1925年)曾回忆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满清王朝。”孙中山在“28岁那年”的主要行动是:

A . 上书清政府,反对“皇族内阁” B . 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 C . 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D . 开展革命活动,准备武昌起义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以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 分别颁布于1912年、 1949年、1954年 B . 分别由南京临时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 . 分别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D . 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唐德刚认为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的总统宣誓词虽然很短,“但它却是中华五千年政治史上,一座极重要的里程碑和分水岭”。文中的“分水岭”是指

A . 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民主主义革命” B . 由“学习器物”转入“学习制度” C . 由“近代史”转入“现代史” D . 由“帝制”转入“民治”
毛.泽东在一次政治报告中说:究竟什么原因使得中国解放区战胜了敌伪军长期的残酷的进攻,从民族敌人手里恢复了这样广大的国土,解放了这样众多的人民?难道不是由于人民战争的正确路线吗?由此可以推断出毛.泽东对

A . 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做了准确的概括 B .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做了准确的概括 C .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做了准确的概括 D .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做了准确的概括
中共最早提出工业化是在(     )

A .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B . 中共八大 C . 中共七大 D . 七届二中全会
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宜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

A . 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 B . 蝎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 . 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 . 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一书中指出,各种内外因素对近代中国大变革发生作用的过程中,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复杂的网络运动。如下示意图:

请从现代化、革命化、边缘化、衰败化四种趋势中任选一种,根据示意图,结合中国近代前期(1840—1919年)的相关史实,对其内涵、原因、相关事件加以分析说明。

中国梦,是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平发表的重要讲话之一。中国梦代表了新一届政府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信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朝”。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就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一个繁荣昌盛、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然而,探索的道路并不平坦。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实行彻底的民主革命并取得胜利固然不易,在这样的大国穷国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伟业。实现伟大的梦想,想要一帆风顺,没有牺牲,不付出代价,是难以想象的。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上的哪些事件让我们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

  1. (1)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另一场梦的破碎”是由什么事件导致的?这一事件对中国的经济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

  2. (2) 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为了实现“中国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3. (3) 中国几代人为实现中国梦而作出的探索,给了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哪些启示?

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前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对中华民国的政体形式作出了重大改动,由最初预想的总统制转变为责任内阁制,进行这一改动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 革命党人进行政权建设的经验不足 B . 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 C . 清政府的阻挠 D . 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了《平民政治》,出版时易名为《共和政治》……《困粹学报》一段时间销路不畅,改名《共和杂志》后,变得十分抢手。这表明(    )
A . 平民对待传统文化淡漠 B . 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 C . 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 D . 民国初期共和观念风行
武昌起义之后,未到月余,全国已有十几个省区宣布独立;而此时的清廷仍保留着强大的武装。这说明(    )
A . 清廷的覆亡有其必然性 B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 清廷仍有稳固的政治基础 D . 辛亥革命只是偶然的事件
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认为中国没有民族精神,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要善用中国固有的家族和宗族,“大家联合起来,成一个大国族团体”。这反映了孙中山(  )
A . 主张改良传统组织挽救民族危亡 B . 倡导通过革命手段强化宗法制 C . 将民族主义视为革命的中心任务 D . 将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相结合
《资政新篇》:“火船、火车、电火表、寒暑表、风雨表、日晷表、千里镜、量天尺、连环枪、天球、地球等物,皆有探造化之巧,足以广闻见之精,此正正堂堂之技,非妇儿掩饰(饰)之文,永古可行者也”这段材料表明(   )
A . 太平天国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B . 认为自然是不可战胜的 C . 认为中国科技优于外国科技 D . 不主张学习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