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点题库

《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反映了太平天国群众的政治经济诸多要求。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其重大价值在于

A . 提出顺应世界潮流的政治体制变革主张 B . 变土地私人所有制为“天下人同耕”的公有制 C . 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异曲同工 D . 打破土地兼并局面以实现“耕者有其田”理想

下图是圆明园遗址(局部),通过第四单元学习,你对此印象最深的是该图反映了(  )

A . 元代行省制度的兴盛 B . 八国联军侵华的暴行 C . 太平天国规模巨大 D .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的暴行
“惟欲征服支那(代指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引自《田中奏折》)20世纪30年代,为了先征服中国,日本制造了一系列事变,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一二八事变” ②“八一三事变”③“九一八事变”④“华北事变”

A . ②③①④ B . ③①④② C . ③①②④ D . ④③①②

下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A . 清朝统治面临崩溃 B . 保路风潮已被镇压 C . 武昌起义即将爆发 D . 革命派的实力强大
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

A . 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 . 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C . 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 . 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在鸦片战争中抗击英国侵略军的爱国将领有(   )
①左宗棠           ②陈化成         ③琦善         ④裕谦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②③ D . ②④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A . 用全球史观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B . 用文明史观客观评价了英国发动侵略的影响 C . 说明新史观推动了史学研究的新发展 D . 说明研究者的立场与视野影响史学研究的结果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湖广总督等针对汉口、镇江一线“内地奸商依托洋商,任意私售私卖”现象,与列强力争,最终促成汉口、九江、镇江开埠设关。这表明(   )

A . 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B . 中国处理与列强外交关系的成熟 C . 中国重视自身利益诉求 D . 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天朝田亩制度》颁布的实质意义是
A . 实施男女平等的方案 B . 按照平均主义原则分配 C . 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 . 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鸦片战争后,广大农民揭竿而起,试图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太平世界和人间天国。下列关于太平天国运动评述正确的是(     )

①其爆发是因为鸦片战争后广西天灾人祸接连不断

②《天朝田亩制度》是其颁布的纲领性文件

③运动中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④其结果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下图所示惨状是在中国近代哪次列强侵略战争中造成的(      )

A .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 鸦片战争 C . 中法战争 D . 甲午战争
“国体初建,民权未张,是以野心家竞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所幸革命之元气未消,新旧两派皆争相反对帝制自为者,而民国乃得中兴。”这段文字写于(   )

A . 19世纪中期 B . 19世纪末期 C . 20世纪初期 D . 20世纪中期
香港歌星张明敏以歌曲《我的中国心》红遍大江南北,歌中唱到“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洋装”开始传入中国是在(    )

A . 鸦片战争后 B . 洋务运动后 C . 民国建立后 D . 国民革命后
1864年,上海成立混合法院,主审涉外并兼理中国案件。法院由上海知县担任主审,一名外国领事担任副审列席审判,审判程序一如西方。这一现象(    )

A . 反映了近代中国司法的殖民地性质 B . 标志领事裁判权开始丧失 C . 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司法知识与精神 D . 终结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912年8月《民权画报》发表题为《改头换面》的一幅漫画,画中人面部主要器官由“共和”二字组成,四肢和躯干乃为“拿破仑”三字。作者旨在(    )

A . 肯定袁世凯维护共和之功 B . 揭露袁世凯实行专制之实 C . 希望结束专制建立共和国 D . 批判法国人支持北洋政府
1840—1866年满汉官员比例变化如下:

年代

满汉总督比

满汉巡抚比

1840年

1:0.75

1:2.3

1866年

1:6.5

1:12

对此状况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 外来侵略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B . 晚淸统治危机激化了满汉地主矛盾 C . 太平天国引起了清朝权力结构变化 D . 民族危机加深促进了满汉民族融合
《华尔街日报》发文称:“对于东方迅速崛起的引擎中国来说,其通往现代国家的旅程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展开的——出人意料、令人震惊的失败和不复存在的往日辉煌。”促使中国开始“通往现代国家的旅程”的事件(    )
A . 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B . 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C . 使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D . 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
A . 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 . 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 . 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D . 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载:“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但就在他们胜利的巅峰,沉重的打击从其内部出现,革命运动被削弱到无可复元的地步”。这场运动(    )
A . 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B .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 . 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D . 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关于“1840年中英战争”的性质问题,中国人历来强调“这场战争是英国为了拓展市场,保护鸦片贸易而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英国人则认为“他们进行这场战争是为了争取和保护正当的通商权利而进行的通商战争。”由材料可知(    )
A . 对鸦片战争的性质至今没有定论 B . 不同视角引发不同历史阐释 C . 历史结论都具有强烈的主观臆断 D . 历史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