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知识点题库

目前全国共有翼王纪念亭台五座,分布于广西、四川、江西、重庆等省市。图是位于广西贵港市的翼王亭,亭上有石达开所作的对联“忍令上国衣冠沦诸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后来,李宗仁为该亭题写了“还我河山”的横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还我河山”充分表现了石达开的英雄气魄 B . 石达开把推翻清王朝统治作为其主要奋斗目标 C . 抗击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亡是石达开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动机 D . 石达开的民族意识是狭隘的
下列文件属于太平天国    ( )
①《天朝田亩制度》②《海国图志》③《资政新篇》④《权利法案》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①④
太平天国运动为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一制度(     )

A . 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B . 突出反映了农民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近代化的强烈要求 C .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D . 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对图中两个文件的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这两个文件均说明中国的农民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②都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迫切愿望
③两者都能很好地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斗争
④两者都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潮流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关于《天朝田亩制度》,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

A . 是一种单纯的土地制度 B . 废除土地私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 . 其核心思想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D . 当时没有实施的根本原因是军事斗争非常紧张
太平军攻占绍兴后,地主“向佃户收租,如乞丐状,善者给数斗,黩者不理”。这种现象反映了

A .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 B . 太平天国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C . 农民拥护太平天国“有饭同食”的原则 D . 农民依靠太平天国政权进行抗租斗争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大纲》中说:“洪秀全人格上及才能上的缺点很多而且很大,倘若他成功了,也不能为我民族造幸福。总而言之,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我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蒋廷黻所要阐述的观点是

A . 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 B . 农民阶级承担不起领导革命的重任 C . 太平天国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D . 领袖的人格及其才干决定革命的成败
《重读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与这一叙述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义和团运动 C . 辛亥革命 D . 国民革命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是一个与辫发纠缠在一起的朝代。单是男人头上盘旋的一条辫子,其存废留剃就与清王朝的政治命运紧密相连。……明末清初易代之际,由满、汉战争而引发的“剃发”“留发”的发式之争,虽然最后以清王朝的军事胜利而告终。……然而为挑战清王朝剃发令,很多民众起义也都发布了蓄全发令。“起义”与“蓄发”结合的历次反抗,发展到近代时期以太平天国为顶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曾颁布“蓄发令” ,辫发被太平天国赋予阶级性、民族性等多重含义,成为农民起义军反抗统治者的口号和目标。

——摘自侯杰《剃发·蓄发·剪发——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

材料二 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进呈《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以“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为言,力主“断发”。……辫子是一束头发,然而他又维系着家家户户同王朝和传统的一种历史联系,因此剪辫子与否不啻是一种严肃的政治抉择。……剪辫与否本身不会给社会生活带来多大影响,但在近代中国它显然又带有观念变革的意义。孙中山割辫子于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显示了一个革命先行者同王朝的决裂。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显示了一个旧官僚在推拽之下的政治转折。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显示了一个“名义上是共和主义者,但内心却是专制君主”的人舍鱼而取熊掌的权衡。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出现的“剃发”“蓄发”之争所代表的政治含义。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不同的历史人物有关“断发(剪辫)”的主张和行动的出发点有何不同?清朝以来辫发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时代变迁?

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

A . 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 . 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 . 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 . 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某史学家在评价太平天国时说:“洪杨那个时代,他们只具有个极大的‘改朝’的机运,而无‘换制’的机运。”洪秀全不能解决中国近代史上“换制”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C .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D . 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
曾国藩在《讨粤匪檄》说:“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下述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冲击儒家思想 B . 儒家思想在晚清地位岌岌可危 C . 清王朝依旧坚持儒家为正统 D . 洪秀全思想与主流价值观相悖
梁启超在谈到太平天国时说:“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最重大的是他那种‘四不象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他的观点主要是为了说明太平天国(    )

A . 拜上帝教与传统思想相对立 B . 阻碍了近代民主化的进程 C . 混淆西方文明与宗教的界限 D . 信仰危机无法支撑其政权
下列中国近代的诗歌所反映的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晴空骤雨忽倾盆,凶夷无所施其暴。

②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③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④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②④ C . ②①③④ D . ②①④③
太平天国举行科举考试,要求白话写作,题目选自《圣经》、基督教论著和太平天国诏书,如“耶稣舍命待何为”;考生来自三教九流,包括算命人和巫师等;科试中榜率高,如湖北一次科试,1000名考生800人中榜。此科举考试(    )
A . 弥补了传统科举制的不足 B . 推动了白话写作成为主流 C . 使基督教取代了儒家地位 D . 无法起到举才选能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献《礼记•礼运》有关“大同”的记述如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里所说的“大同”相当于下列哪一时期:(    )
A . 财产公有的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时期 B . 土地国有、等级有序的西周时期 C . 财产公有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时期 D . 财产私有、等级有序的封建社会时期
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滥保举人及滥奏贬人者,黜为农”“凡天下诸官,每礼拜日依职份……颂赞天父上主皇上帝,讲圣书,有敢怠慢者,黜为农”“官或违反十款天条及逆命令受贿弄弊者……黜为农”。这些内容突出表明《天朝田亩制度》(  )
A . 对官员管理赏罚分明 B . 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C . 包含着对农民的歧视 D . 存在不切实际的一面
洪仁玕《资政新篇》记述:“恳自今而后,可断则断,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不致自负其咎,皆所以重尊严之圣体也。或更立一无情面之谏议在侧,以辅圣聪不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是天国早期的施政纲领 B . 带有明显的空想色彩 C . 严厉批评天王独断专行 D . 包含一定的民主意识
史学家杰里·本特利说:“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农民最具吸引力的是(  )
A . 平均分配土地 B . 产品上交国库 C . 奖励技术发明 D . 开设新式学堂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正式建立了县试、省试、京试三级考试制度。考试科目以诗、文为主,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由此可知,太平天国(    )
A . 照搬明清科举制度 B . 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C . 用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思想 D . 获得士人广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