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解放战争 知识点题库

英国记者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说:“一般的美国人都认为,中国战争主要是一场民主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战争……似乎没有人意识到,那么多中国人支持共.产.党,支持着抗日战争期间人民自己建立的政权。”他的看法

A . 带有强烈的殖民主义色彩 B . 揭示了中国政局变动的本质 C . 是冷战思维的体现 D . 反映了抗日政权的社会主义性质
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提出:“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部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 

A . 辽沈战役 B . 平津战役 C . 淮海战役 D . 渡江战役
1946年10月10日,梁漱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去上海见周恩来。次日坐夜车回南京,下车翻开报纸,发现“国军已拿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和平死了”是因为( )

A . 国民党坚持独裁专政 B . 国民党拒绝参加政治协商会议 C . 国民党破坏政协决议发动内战 D . 国民党不承认解放区政权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运着;一是提高处于社会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费正清《观看中国》中国近代最有利于实现这两个梦想是在

A . 国民革命时期 B . 土地革命时期 C . 抗日战争时期 D . 解放战争时期
电视剧《建国大业》有组镜头:1945年8月,毛.泽东与蒋介石都穿着中山装参加重庆谈判新闻发布会。毛.泽东说:“国共两党继承的是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衣钵,同宗同源……”《大公报》报道:“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当时许多“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盼望     (  )

A . 毛蒋两人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B .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C . 共.产.党与国民党轮流执政 D . 国共两党和平协商,建立联合政府
下列属于蒋介石镇压民主运动制造的惨案的是(   )
①校场口血案②下关惨案③李闻血案④皖南事变⑤五月流血周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⑤ D . ①③④
表一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

表一

目录

二十

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

二十三

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三十


三十二

全面内战爆发以后

四十

筹建新中国







A . 五四大潮的洗礼 B . 长征 C . 上井冈山 D . 重庆谈判
毛.泽东说:“有些同志问,为什么要让出八个解放区?……我们的方针是保护人民的利益。在不损害人民的基本原则下,容许作一些让步,用这些让步去换取全国人民需要的和平民主。”这段话的背景是(    )

A .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B . 1937年,共.产.党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C . 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 D . 1949年,国共北平和谈
毛.泽东曾说“有些人认为蒋介石是靠不住的,是骗人的。要同他谈是谈不出什么结果的。……我向他们说,你们说的都是有理由的,有根据的,积十八年的经验,深知是怎么回事……但是,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还有很多因素是蒋介石不能不有很多顾虑”当时毛.泽东主张与蒋介石谈判主要是为了(  )

A . 避免内战,争取和平民主 B . 停止内战,国共携手抗日 C . 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D . 结束内战,建立新中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军事奇才”、“常胜将军”之誉的刘伯承元帅,晚年拒看电视屏幕上的战争场景。他多次感慨道:“我们牺牲一位战士,他的全家都要悲伤,这给那个家庭带来多大的损失!同样,一个国民党士兵死了,也会殃及整个家庭。他们都是农民的子弟,一场战争要损伤多少家庭啊!就是因为这个,每在战前我们连觉都睡不好。现在战争结束了,我就不愿看、怕看战争的场面……我至今仍看到无数同胞为我们铺设的一条血肉模糊的路,我们是踏着他们的尸体走向胜利的。敌人也一样,他们也是我们的同胞啊!”

——马佳:《刘帅为什么拒看战争片?》《羊城晚报》2010.6.9

 “我不管你是哪一个战场,我不管你是谁的国家,我不管你对谁效忠、对谁背叛,我不管你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我不管你对正义或不正义怎么诠释,我可不可以说,所有被时代践踏、污辱、伤害的人,都是我的兄弟、我的姊妹?”         

 ——摘自龙应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材料二  当然,高度重视群众工作的毛.泽东,也非常清楚八路军对日作战的巨大号召力和形象感染力。平型关战斗当天,在前方只报 “数百”,具体歼敌数还不明的情况下,毛.泽东就对外宣布“将敌万余击溃,击毙甚多”,其目的也即在此。受此影响,抗战开始后不久,各部队就一律采取了数字加倍上报和加倍发表战果的做法。此一策略虽然在客观上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但也显示了相当的宣传效力。                    

——杨奎松:《从阶级革命的长远眼光看问题——毛.泽东超出常人之处》《作家文摘报》2010.6.22

国共双方对于歼敌数量的统计也全然不同。比如淮海战役(国民党称为徐蚌会战),《全解》记载为“消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其中俘虏32万余人,毙伤17万余人,投诚3.5万余人,起义、改编2.8万余人……华东、中原人民解放军……计有:阵亡2.5万余人,负伤9.8万余人,失踪1.1万余人。合计13.6万余人”(第四卷第362页)。国民党方面的记载是“歼匪虽达四十万……而国军牺牲三十余万”(《戡乱战史》第十五册第127页,1984年3月第1版)。两方数据一比较,解放军认为歼灭国民党军队五十五万五千余人,国民党只承认三十余万人,解放军承认损失三万六个余人(不含负伤数),国民党则记载为四十万,即便把负伤者算进去,也远远达不到国民党方面的标准。遗憾的是,由于大部分档案未能得到公开,后世治史者就只能根据以前的“宣布”来治史,加上以往两岸交流的阻塞,导致各说各的,许多战果经过数十年之后仍旧无法得到统一,这就给治史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惑。而这些“宣布”在没有得到两岸档案的比对,又或者没有条件去证实时,“矛盾”就会在正式出版物中继续延续下去,并流传开来。

——胡博:《“复活”的军团》

材料三  三大战役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四   抗日战争的胜利,反而成为中国内战的开端。中日战争期间不断在华北日本占领区发展游击队的中共军队,战后迅速扩张至东北。而二次大战结束前立即占领满洲国的苏联,一方面拒绝撤军,另方面则扶持中共军队接替对东北的占领。直至民国三十五年苏军始从东北撤离,蒋中正亦派遣了最精锐的国军部队前去接收东北,内战遂于此时爆发。美国曾派遣马歇尔将军来华调停国共冲突,然国共双方皆缺乏停火诚意。国民政府本应利用战后复原的机会,努力经营已残破不堪的民生经济,然而大小官员以胜利者姿态回到东部,贪腐横行,接收一时被认为“劫收”。内战使得修养生息的期望顿成泡影,高额军事开支迫使国民政府采取错误的金融政策,随后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民怨造成社会动荡不安,政府效能愈益低落。然而致命的打击仍来自战场的失败。……民国三十八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于北京成立,十二月七日中华民国政府迁都台北。在情势危急的内战中,国民政府仍试图进行宪法的制定与实施。……民国三十七年四月十八日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于南京集会,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     

——摘自台湾高中历史教科书第二册第189到191页

  1. (1) 材料一中,晚年的刘伯承元帅与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对国共内战有何相同看法?他(她)们是依据什么价值尺度来评价这场战争的?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国共两党在歼敌数量的统计上有很大分歧的原因。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3. (3) 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海峡两岸历史教科书在“国共内战”表述着力点的差异。如果让你来编这段教科书,你将怎样处理?

如果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你认为下列哪一条路线最合适(     )

A . 虎门销烟历史遗迹——圆明园遗迹——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B . 北伐战争纪念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西柏坡——北京天安门 C . 山东曲阜孔庙——圆明园遗迹——革命圣地延安 D . 虎门销烟历史遗迹——北京故宫——孙中山先生纪念馆
1948年11月,毛.泽东亲笔写下了《中原我军占领南阳》的著名电文,指出我军“在所有的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繁叶茂了。”这一电文表明(    )

A . 中央决定从中原地区进行战略反攻 B . 中原地区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 C . 中原全境解放,解放战争进程加快 D .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做了充分准备
毛.泽东为新华社与的某一年元旦新年献叫中说道:“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这一献词发表的直接背景是(    )
A . 战略反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B . 三大战役,国民党军事力量急剧衰退 C . 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D . 开国大典,建立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为此,中二共中央于1947年6月,命令刘邓大军(    )
A . 千里跃进大别山 B . 发动百团大战 C . 打响淮海战役 D . 发起渡江战役
下图是一次重要的战役示意图。据此可知,该战役(    )

A . 是中国抗战以来最大一次胜利 B . 直接导致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C . 揭开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D . 严重威胁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
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49年有一天,警卫员从毛.泽东头上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此时中国人民解放军(    )
A . 取得了战略大决战的胜利 B . 攻克南京,结束国民党统治 C . 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D . 千里跃进大别山
电影《建国大业》讲述了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建国前夕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属于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是(    )
A .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B . 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 . 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 D . 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曾经说过,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为此,我军采取的重大军事行动是(    )
A . 百团大战 B . 挺进大别山 C . 三大战役 D . 渡江战役
“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中原野战军奉命东进徐州、蚌埠地区,中野与华野会合,共同作战,________遂发展成为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同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决定性的战役。”材料中的横线上应填写的是(    )
A . 辽沈战役 B . 平津战役 C . 淮海战役 D . 渡江战役
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古代有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现在被我们废除了,或者即将被废除……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就其基本形态说来,还是和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即是说,同古代近似的。”这次会议是(    )
A . 中共七大 B .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 中共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