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知识点题库

20世纪70—80年代,日本买家在拍卖会上拍得大量梵高、莫奈等西方一流艺术大师的作品,而且拍价屡创新高。与这一现象相关的是

A . 印象派艺术开始得到认可 B . 日本经济繁荣 C . 日本推行脱亚入欧政策 D . 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冷战时期,北约、华约等军事政治性组织是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冷战结束后,各类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这一变化趋势主要反映了当今世界(   )

A . 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加大 B .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 . 市场经济制度得到普遍认可 D . 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普遍关注
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

A .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 . 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C .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 . 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创新是一种文化品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材料一: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20世纪的世界进程中出现了许多冠以“新”概念的历史元素,如俄国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20世纪末的一次改革使中国迈进了社会主义新时期。

材料三: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长的历史渊源。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最强大的武力,却都失败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署了煤钢联营协定,由此开辟了由经济合作入手的解决欧洲统一问题的新途径。从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环境看,走此途径,也是有共同基础的。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通,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中期建立的欧共体,向着经济政治联盟的方向发展。1991年底,欧共体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首脑会议上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2国范围内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即建立“欧洲联盟”。     

——以上材料均摘自《世界史》

材料四: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欧共体在推进经济一体化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共同体内部的农业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别,农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因此各国有不同的利益要求。比、卢和联邦德国三国农业不发达,对实行共同农业政策比较冷淡;而农业较发达的法、意、荷则积极主张实行共同农业政策。

——岳麓版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教材

阅读上述材料并回答问题:

  1. (1) 材料一中英国“全新的政体”和美国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有何创新?请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两国确立不同政治制度的主要原因。


  2. (2) 试简要概括材料二中三个历史元素的“新”之所在。并概括这些“新”的共同点?


  3. (3) 欧洲一体化是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创新,正朝着“努力使欧洲成为一种政治力量,一种社会,经济,文化力量”的方向发展。请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欧共体在实现共同农业政策上有何创新举措?欧洲的联合给当今世界带来什么启迪?


在解放全人类的阳光大道上,国际工人运动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程。下列关于国际工人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 .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 .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 . 苏联的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道路的彻底失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现在应当非常谨慎,应当不采取对卷入冲突中的国家的防务不会有益而不只会使人激怒,甚至会挑起致命步骤的措施。

——摘自1962年赫鲁晓夫至肯尼迪的信

材料二  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定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予帮助。

——摘自1970年尼克松的对外政策报告

材料三  美国在欧洲、太平洋、中东以及其他美国疆界之外的地区,有着广泛的义务和安全利益。这就需要美国担当起“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领导责任”。、

——摘自里根的讲话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赫鲁晓夫致肯尼迪的信针对的是什么事情?苏联当时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2. (2) 据材料二,尼克松政府为什么不再承诺“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材料说明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与此相应,美国在国际关系领域采取了哪些重要的行动。

  3. (3) 里根上台后,表示美国要重新担当起“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领导责任”,其背景如何?

  4. (4) 就以上三则材料,谈谈对美苏争霸的认识。

一位美国学者这样描写“二战”后期的美苏关系:“每一方都像镜子里面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每一方都指责对方表现出希特勒咄咄逼人的姿态。”该学者认为“冷战”源于(    )

A . 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B .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C . 美苏两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 D . 美苏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
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8%。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 )

A . 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B . 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 . 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 . 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2015年1月7日,法国政治讽刺报纸《查理周刊》遭遇恐怖袭击,自认是世界现代主流文化部分的《查理周刊》的工作人员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标准就是世界应该信奉的标准,忽视伊斯兰教不允许随意捕绘先知的文化传统。这表明反对恐怖主义应(    )
A . 尊重思想自由 B . 信奉伊斯兰教的标准 C . 尊重正当的言论自由 D . 尊重文化差异
“二战”后,美苏冷战导致两大阵营的对峙,引起国际关系领域的一系列矛盾和冲突。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
A .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 .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 . 北约的建立 D . 华约的建立
下图是2012年11月9日,为纪念柏林墙倒塌23周年,德国人民推倒立在柏林墙遗址处由一面面巨型多米诺骨牌仿制的“柏林墙”的情景。从德国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人民庆祝的原因是(    )

A . 促进了东西徳交流,有利亲人团聚 B . 结束美苏军事占领,收复被占领土 C . 结束了国家分裂,实现了民族统一 D . 终结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多极化
“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
A . 进行反苏的舆论宣传 B . 实施马歇尔计划 C . 建立北约组织 D . 实行军事援助
美国某总统说:“欧洲有一套基本利益,我们则没有,或关系甚疏远。因此欧洲必定经常忙于争执,其起因实际上与我们的利害无关。因此,在我们这方面通过人为的纽带把自己卷入欧洲政治,与欧洲进行友谊的结合或敌对的冲突,都是不明智的。”这一政策被称之为(   )
A . 杜鲁门主义 B . 严守中立 C . 大陆均势 D . 大陆封锁
德国资深历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恩尖锐地指出:对于世界局势,“美国想控制,但是,它却控制不了。甚至在军事技术和经济上所占有的令人难以置信的优势都不足以使它能够控制形势。”由此可推知(    )
A . 美国的全球霸权政策寿终正寝 B . 国际政治新格局遏制了美国的霸权政策 C . 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 D . 地区和民族冲突导致世界局势无法控制
好莱坞电影正式在新中国销声匿迹是在1951年10月底,当时上海电影放映工会发出一个倡议,倡导中国抵制好莱坞电影。从1951年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三十多年时间里,中国没有引进过好莱坞电影。这一现象(    )
A . 说明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B . 是美国对新中国长期敌视封锁的结果 C . 说明意识形态对立影响到文化交流 D . 说明中国电影制造业比美国发达
二战后,路德维希.艾哈德主张打破阻碍社会向前发展的阶级界限,消除穷人和富人之间的敌对情绪,实现劳动生产和产品产量的大幅度提高,提高工人的名义工资,实现低下而稳定的物价水平。为此,联邦德国建立了(   )
A . 社会市场经济 B . 国家统制经济 C . 政府主导型经济 D . 社会主义经济
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下面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79108309

A . 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 . 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 . 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 . 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著名学者、政治家,1928年出生于波兰,后移居美国,20世纪50年代后发表了一系列国际政治方面的著作,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70年代,美苏缓和的气氛弥漫,时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认为“不能把缓和作为美苏接触的最终目的,而只能把它作为实现美国利益的手段……一定不能忘记了竞争”,并坦言“我相信实力应该是达到合乎道义之目标的手段”。1989年他表示“到下个世纪,共产主义将不可逆转的在历史上衰亡”。苏联解体后,他继续鼓吹美国“要做全球领导者”,并把中、俄视为“潜在威胁”。

布热津斯基曾提出“如果苏联多担心一点我们的对华政策,我们就可以少担心一点对苏政策”。1978年访华时,他代表美国接受中国的“建交三原则”——与台湾断交、废约、撤军,为两国正式建交扫除了障碍。进入新世纪,他多次公开表示“美中两国之间稳定、合作的伙伴关系对两国均有裨益。”“中国的发展已经到了不能不考虑全球影响的阶段。美国必须认识并习惯自身在军事、金融等领域统领世界的时代结束了。

——据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等

  1. (1) 根据材料,概括布热津斯基的主要思想。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布热津斯基进行评价。
世界格局是指具有世界影响的力量(国家)或力量中心(国家集团)的布局及其相互作用的战略结构状态,多极化则是当今世界格局的一个主要特征。由此可以推断,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发展的影响不包括(   )
A . 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B . 有利于“一超多强”格局的稳定 C . 有利于进一步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D . 有利于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力量机制
1978年,大平正芳在竞选自民党总裁时提出了“环太平洋合作构想”:“我们必须以日美友好为基轴,同地球上所有国家协作,当然要特别关照太平洋地区国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B . 日美合作范围不断扩大 C . 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D . 日本主导亚太经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