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知识点题库

世界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的根本原因是          

A . 美国实力的衰落 B . 西欧走上了联合发展的道路 C . 中国的崛起 D . 世界经济的多极化
美国实施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的根本目的是( )

A . 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 B . 向苏联和东欧进行经济渗透 C . 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 D . 帮助西欧各国复兴社会经济
网文《简约世界现代史》中有这样一段话,丘吉尔说:“铁幕盖地虎。”杜鲁门说“美国镇河妖”;马歇尔说:防共用钱砸。 叶利钦说:散了吧,散了吧。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 1946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 B . 1947年杜鲁门发表国情咨文,攻击苏联是极权国家,揭开了“冷战”序幕 C . 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复兴推动经济,稳定资本主义阵营 D . 1991年,“独联体”成立,苏联完全解体
2013年3月5日朝鲜宣布1953年签订的《朝鲜停战协定》“完全无效”,并全面停止朝鲜人民军板门店代表部的活动。下列有关《朝鲜停战协定》的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①双方在朝鲜停止一切敌对活动
②双方以北纬38度附近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
③协定生效后60天内遣返战俘
④双方以北纬38度为界分别成立朝鲜和韩国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图是一幅漫画,漫画作者的用意在于(    )

A . 支持美国援助西欧发展经济 B . 讴歌美国维护世界和平 C . 承认美国有强大的力量来保护西欧国家 D . 揭露美国通过经济援助加强对西欧的控制
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符合时代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朝鲜半岛自分裂以来,民族饱尝对抗分裂之苦。“相约千年”的朝鲜和韩国首次首脑会晤,(2000年)6月15日在平壤落幕。双方在共商民族的和解与团结、交流与合作、和平与统一的大计上初结硕果,签署了《共同宣言》。北南首脑会晤的这一成果,利及北南、东北亚和亚太的和平与稳定。

――摘编自《人民日报》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导致朝鲜半岛出现分裂的直接原因;

归纳这次首脑会晤所取得的积极进展并指出其重要意义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0年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上的太阳神塔,象征着日本经济的重新崛起。

材料二西欧、日本、美国的力量对比

材料三

不结盟运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 (1) 观察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作为战败国的日本,为什么能够在曾经被原子弹摧毁过的战争废墟上迅速崛起并成为经济超人?
  2. (2) 材料二、三反映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因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最强大武力,却都失败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撕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材料二: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署了煤钢联营协定,由此开辟了由经济联合入手解决欧洲统一问题的新途径。从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环境看,走此途径,也是有共同经济基础的。1958年,六国又组成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材料一、二均摘自《世界史》

材料三:60年代中期建立的欧共体,向着经济政治联盟的方向发展。1992年,欧共体12个成员国正式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大大扩大一体化的范围,确立了分析实现欧洲经济和货币一体化的目标。任务和步骤;并正式将“欧共体”改名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同时提出建立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以及司法与内政事务的合作。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正式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三亿多“欧洲公民”开始使用欧元。

——摘编自书刊有关资料
回答:


  1. (1) 材料一说:“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两个试图统一欧洲的例子,并指出他们失败的共同原因。
  2. (2) 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原因及目的。
  3. (3) 二战后至今,欧洲的统一过程有何显著特征?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趋势?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材料中所述的“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都包括哪些重要表现( )

①西欧进一步联合,成立欧盟

②1987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

③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

④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长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
1962年10月30至31日,联合国秘书长吴丹亲自访问了古巴,劝卡斯特罗同意撤走苏联的导弹和轰炸机。卡斯特罗接受了吴丹的劝说,但断然拒绝联合国观察员进入古巴,并向美国提出了“停止在全世界范围内对古巴进行的经济制裁”等条件。这表明(    )

A . 美国拥有遏制苏联的绝对实力 B . 古巴不愿屈服于美等势力的压力 C . 美国与苏、古由对峙走向和平共处 D . 联合国不支持苏联的行为
1955年3月1日,丘吉尔在对众议院的一次演讲中指出,新式武器除改变战争外,还改变了国际关系。它不仅威胁着象英国这样的小国的生存,而且威胁着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生存。丘吉尔断言:“通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过程,我们完全有可能达到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该材料主要说明了冷战(    )

A . 导致美苏之间不断上升的军备竞赛 B . 促进不同国家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 C . 推动亚非拉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 D . 避免了当时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欧盟的形成是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重要表现。其形成过程正确的是(    )

A .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 B . 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 C .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 D . 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1943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比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有(    )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③联合国成立

④不结盟运动兴起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意大利学者蒂贝里奥•格拉齐亚尼认为,多极化是新兴国家增强自身在国际领域自由空间的一次机遇。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沈铭辉指出,随着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发达国家“抱团”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趋势将越来越强。这说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
A . 使新兴国家成为国际舞台的主角 B . 促使发达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合作 C . 推动了国际经济秩序的变革 D . 有利于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合作
1990年,立陶宛人举行示威要求独立。当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时代结束时,前苏联的各个加盟共和国开始纷纷要求独立。这一事态的发展导致了(    )
A . 东欧发生剧变 B . 苏联加快改革 C . 冷战局面结束 D . 美国独霸世界
下图为苏联20世纪50年代初名为《麦克阿瑟在朝鲜战役中所得到惩罚的疤迹》的漫画。该漫画(  )

A . 与美苏争霸中双方领土直接相关 B . 涉及苏联和美国欧洲地区的争夺 C . 体现苏联对美国侵朝的反对态度 D . 支持了联合国推动非殖民化立场
在苏德战争关键时刻的一场战役中,斯大林发表讲话:”今天是我们在严重条件下来庆祝十月革命24周年。.......我们暂时失去了一些区域,敌人已经进犯到门前。“随后战场形势迫使德军进攻重点转向南方。这次战役是(   )
A . 莫斯科战役 B . 库尔克斯战役 C . 斯大林格勒战役 D . 列宁格勒战役
“1962年,加勒比海地区的这场危机差一点引发了核战争,使世界处于千钧一发之际。在人类进入核时代以来,在美苏军备竞赛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激烈斗争中,没有任何一次危机达到如此惊心动魄的程度。”“这场危机”(   )
A . 拉开了美苏双方冷战的序幕 B . 体现了当时紧张的国际局势 C . 由美国发起以苏联妥协告终 D . 是局部热战的一个典型表现
下表是战后不同时期东西德主要经济数据统计表,据此可知(   )

年份

GDP(单位:百万美元)

人均GDP(单位:美元)

东德

西德

东德

西德

1950

51,412

21,392

2,795

4,280

1973

129,969

814,786

7,654

13,147

1990

152,732(1989)

1,182,261

9,193(1989)

18,690

A . 西德的经济发展水平始终高于东德 B . 西德在统一进程中优势不断扩大 C . 与西方长期冷战导致德国经济衰退 D . 欧共体成立推动德意志经济发展
针对国际上有人将“一带一路”与历史上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人民日报》2015年3月18日发表文章指出,把“一带一路”类比于马歇尔计划,称之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或“新马歇尔计划”,不仅不科学、有违事实,而且会对“一带一路”的价值认同及实施效果带来消极影响。这主要是因为马歇尔计划(   )
A . 具有军事结盟的真实意图 B . 以稳定东欧和苏联为目标 C . 对外经济援助具有虚假性 D . 以援助达到控制别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