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识点题库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 . 天体运行法则 B . 社会发展规律 C . 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 “天人感应”理论
宋明理学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起的积极作用有
①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②注重气节与品德

③发奋立志④敬畏天理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儒家思想经过2000多年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荀子根据时代需要对儒家思想的改造主要表现在(  )

A . 提倡'仁政' B . 提倡'以德服人' C . 主张礼法并用 D . 提出'天人感应'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儒家鼻祖孔子倡导的“仁”,内涵丰富,在不同的场合可以有多种解释,但“爱人”是“仁”的基本出发点。以此为基础,孔子主张“养民也惠”。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说,把“仁”和“义”当作基本的政治范畴和道德规范,并因而把施行仁政提到极端重要的地位,认为“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注:《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从历史阶段上看,儒家学说,是一种适于治世的、成就盛世的、稳定社会的、化成天下的思想理论。我们回看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就会发现:每当一个朝代进入到稳定时期、盛世时期,国家一定会重新强调起以儒治国、以文治国,这是经过多次实际检验的历史发展规律,……  儒家文化在个人层面提倡君子风范、在社会层面提倡纲常伦理、在国家层面提倡仁政爱民和为政以德、在国际层面提倡天下一家和仁者无敌……

 ——习.平讲话

  1. (1) “仁”的内涵丰富,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是如何向统治者解释“仁”的?孟子又是如何发展孔子政治思想的?他们的思想为什么在当时并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2. (2) 依据材料二指出儒家学说能够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儒学有了哪些新发展?

  3. (3) 从材料三“习.平讲话”可以看出弘扬儒家文化有何现实意义?

孟子提出,人的内心存在仁、义、礼、智的思想胚芽,天也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因此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连接二者的途径是“反身而诚”,即存心养性以扩张四端,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其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   )

A . 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 B . 突出了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C . 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 D . 用外在比照方式寻求天与人的内在联系
韩非主张,除国君外,无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法不阿贵”。此主张的主要意义在于(   )

A . 以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 B . 推进变法,反对因循守旧 C . 削弱旧贵族,维护君主专制 D . 严刑酷法,推动社会平等
北宋“二程”认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已何与焉?”“天下物皆可以理照(照即洞明),有物必有则,一物需有一理”。这两句话的含义有(   )

①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②理是宇宙终极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存在

③天下万物都可以用理来解释

④气必须依傍理而运行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大之、唐甄与宋明理学家在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等精神上一脉相承,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前者(   )

A . 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 B .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主张 C . 彻底抨击宗教思想体系 D . 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明清时期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B .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C . 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D . 李贽挑战理学权威
“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材料对“刑德”的释读说明(    )

A . 儒家重视德治 B . 法家主张刑德并用 C .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D . 墨家反对君主专制
李贽推崇反礼教的《西厢记》和《拜月亭》,欣赏不受儒学束缚的司马迁、李白和苏轼。此外,他还提倡以鄙俗浅白的口语反映百姓生活。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李贽的离经叛道的个性 B . 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C .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抑商政策的松动
欧阳修注意到地方政府中的腐败风气、“枉直乖错”;张载在本乡“以礼化俗”;吕大钧兄弟在蓝田建立“乡约”;范仲淹创立“义庄”等等。这些举措体现了儒家传统思想所追求的(    )
A . 通过道德自觉建立和谐的人间秩序 B . 通过克服私欲、回复良知成为圣贤 C . 进行内心反省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 D . 注重气节,以理统情,凸显人性的庄严
关于中国古代不同思想理论的集大成者,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 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是孔子 B .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是荀子 C . 理学集大成者是陆九渊 D . 心学集大成者是王守仁
下列成为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依据的理学著作是(    )
A . 论语 B . 尚书 C . 四书章句集注 D . 传习录
战国某学派提出:“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这一思想在当时(    )
A .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B . 推动了各国的变法运动 C . 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D . 维护了社会的等级秩序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写到:“(孔子作《春秋》)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可见孔子作《春秋》的政治目的是(    )
A . 鉴古讽今,怀念上古之风 B . 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C . 针砭时弊,提供王者之道 D . 维护周礼,力图恢复西周的统治秩序
在治国思想方面,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而荀子则认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 荀子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 . 从德治角度完整论述君民关系 C . 体现以德治国、以礼育民思想 D . 儒家思想法治充实礼治的转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不同时期对武则天的评价表

时间

代表作品文献

主要观点

706年

崔融:《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

“仗义当责”、“忘躯济厄”、“制礼作乐”、“反朴还淳”,使“四海慕化”、“九夷禀朔”。

南宋

朱熹:《通鉴纲目》

“乘唐中衰,攘窃神器,任用酷吏,屠害宗友,毒流缙绅,其祸惨矣!”

1929年

振之:《我国女权运动者——武曌》

她冲破男性为主导的社会束缚,成为一代女皇,对于唐代整个女性意识的复苏和地位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

1974年

梁效:《有作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

她在思想政治路线上一生坚持贬低、打击儒家。在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以武则天为首的法家革新派战胜士族地主守旧派。

1993年

杨剑虹:《武则天新传》

她操纵全局,多谋善断,巩固了唐朝的封建统治;她慧眼识英雄,能用人之所长;她重视生产发展,使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但是她也实行酷吏政治,血腥镇压皇位的竞争者;她也穷奢极欲,一掷千金,从而又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据王双怀《历代对武则天的评价》等

表为不同时期对武则天的评价表。任选表中两个时段,指出对武则天评价的差异并分行形成差异的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下表为儒法两大传统吏治观,据此可知(    )

儒家吏治观

法家吏治观

贤者居位:德治

强者为王:刑治

从道不从君

君主之上

“出于公心”的荐贤制

形式主义的考试制

“内举不避亲”

厉行回避制

主信忠臣

以私制私,设事防事

A . 两者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 B . 儒家吏治在于维护民权 C . 两者奉行相近似的选官标准 D . 法家吏治由于儒家吏治
据《左传》载,“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巨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礼记》中说:“礼乐刑政,其极一也。”这两则材料反映了“礼”主要的社会功能是(    )
A . 端正民心的工具 B . 凝聚家族的手段 C . 维系等级的套路 D . 齐家治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