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识点题库

梁启超说:“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明夷待访录》)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从中受益最深的应该是

A . 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 B . 经世致用的学风 C . 追求个性自由的主张 D . 唯物主义的思维
“民贵君轻”思想以及“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的

A . 民主思想 B . 儒家“仁政”思想 C . 民本思想 D . 人民主权思想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现实意义在于

A . 澄清了“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 B . 唤醒了人们的“民权”意识 C . 批判了“私天下”的君主立宪制 D . 使人们勇于面对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
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  )

A . 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 B . 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 C . 冯太后的影响 D . 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
宋代的哲学主要是理学,理学在宋代思想界占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A . 宗教思想的影响 B . 科技发展到顶峰 C . 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D . 朱熹等人的努力
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
②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③王阳明创立“心学”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④理学和心学成为明清两代的官方哲学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上述材料认为,百家争鸣出现文化觉醒的基本条件是(    )

A . 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形成 B . 贵族中的士阶层地位上升 C . 诸侯争霸对人才的需求 D . 社会大裂变对文化的破坏
下列思想主张不属于老子观点的是(  )

A . 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B . 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C . 主张无为而治 D . 主张“为政以德”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现实意义在于(  )

A . 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 B . 澄清了“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 C . 唤醒了人们的“民权”意识 D . 使人们勇于改革时弊,增强社会责任感
下列关于君臣关系的表述,观点明显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 .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B . “夫民者,唯君者有之,为人臣者助君理之。” C . “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 D . “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明朝李渔在《衣衫》中写道:“妇人之衣,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红紫深艳之色,违时失尚,反不若浅淡之合宜。贵人之妇,宜披文采;寒俭之家,当衣缟素;所谓与人相称也……面白者衣之其面愈白;面黑者衣之者其面亦不觉其黑,此其宜于貌者也。”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   )

A . 妇女服饰具有一定价值取向 B . 妇女服饰具有严格的等级标准 C . 妇女服饰以黑白为主色调 D . 妇女服饰崇尚淡雅色调
近代“科学”一词最初汉译作“格致”,即取义于程朱理学。然“格物致知”的字典解释为“考察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这说明(   )

A . 程朱理学阻碍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发展 B . 格物致知与西方科学精神具有共通之处 C . 重人伦轻自然的儒家伦理阻碍科学进步 D . 西方科学精神起源于中国宋代程朱理学
下列观点与墨家思想相符合的是(   )

A . 爱人如己,崇尚和平 B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 清心寡欲,顺应自然 D . 善用权术,建立威权
阅读材料并分析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 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董仲舒“构建了国家与家族之间的纵向顺从关系,同时将忠孝引入政治领域,使君臣关系不仅披上了天地之道的外衣,还使宗法等级制度拥有了天经地义的人性色彩”。据此,董仲舒的思想(    )

A . 融合了道家思想主张 B . 为封建统治合理性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C . 强化了“天”的意志 D . 创建了以血缘为本的家国同构体制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这一主张不能说明顾炎武(    )

A . 积极提倡经世致用思潮 B . 批判心学脱离社会现实 C . 认为心学背弃儒学正统 D . 主张彻底废除儒家思想
下述选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 . 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 B . ②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C . 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 D . 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
春秋晚期,孔子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为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说明(    )
A . 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B . 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 C . 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 D . 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
战国时期某思想家主张民贵君轻并提出“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的思想学说。该思想家是(    )
A . 老子 B . 庄子 C . 孟子 D . 荀子
王守仁认为:人心一点灵明是天地鬼神万物的主宰,决定天地鬼神万物的隐显存亡变化,天地鬼神万物是人心一点灵明的派生物,是人心的形体,这种思想(   )
A . 与荀子的思想同出一辙 B . 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发展 C . 过分强调人的主观作用 D . 同李贽的思想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