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识点题库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 . 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 . 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C . 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

A . 压制知识分子 B . 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 . 完善法律机制 D . 加强君主专制
“礼教始行,源溯春秋,谁挈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靡开汉武,公凭三策正乾坤。”这副楹联中的“公是”指 (     )

A . 孔子 B . 董仲舒 C . 荀子 D . 孟子
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  )

A . 霾是灾难的象征 B . 君权神授 C . 天人感应 D . 自然规律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私学发展,涌现出大量人才 B . 诸侯争斗激烈,各种治国观点层出不穷 C . 阶级阶层间关系复杂,矛盾众多 D . 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该题。

材料一: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

材料二: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说,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

——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中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和英国学者李约瑟对待理学的态度有何相似之处?据材料与所学给出理由进行说明。

王守仁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下列诗词中能体现这一意境的是(    )。

A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B .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C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D .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

A . 《易经》 B . 《论语》 C . 《孟子》 D . 《春秋》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材料认为明理得道的途径是(   )

A . 格物穷理 B . 先行后知 C . 发明本心 D . 顺从自然
《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材料反映的理念是(    )

A . 仁政民本 B . 官僚政治 C . 君主专制 D . 家国一体
对下表中黄宗羲和卢梭思想的共同之处解读正确的是(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卢梭《社会契约论》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以绞死或废黜一个暴君为目的的暴动,乃是一件与他昨天处置臣民生命财产的那些暴行同样合法的行为。”

A . 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 B . 主张实行民主共和 C . 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D . 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古代某一思想家批评当时许多学人把外在的知识当做追求的目的,认为正确的途径是“讲之以身心,行著习察,实有诸己”。这位思想家是(    )

A . 程颢 B . 朱熹 C . 陆九渊 D . 王守仁
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指出:“不幸李氏(李贽)于晚明专制政府恶化之时,上则权臣逆阉专国,下则科举道学坏才。愤世嫉俗,养成满腔郁勃不平之气,激荡发泄……”作者认为,李贽的思想(    )

A . 已具有早期启蒙的性质 B . 反映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C . 表现出经世致用的抱负 D . 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愤懑
明朝人李贽评论说:“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宗耳,不然,使遇好谀之王,未必不转谏为谀也。”李贽的评论(    )
A . 揭示了君主专制下的君臣关系 B . 批评了太宗用人政策 C . 揭示了魏征的人格弱点 D . 歌颂了太宗的英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为巩国中央集权和有计划培养人才,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他先后采纳董仲舒和公孙弘的建议,在元塑五年(公元前124年)于长安西北部设立太学。为博士弟子50人(时定额50人),学习儒家经典。这是设代官方教育的开始,儒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自此确立。博士弟子通常为太常择民年十八岁以上,仪容端正者为弟子。或由郡国县官选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的优秀青年,送至太常,爱业如弟子。博士弟子每年一次考试,能通一艺以上的,补文学掌故,成绩更优者可为郎中;那些考试不及格者,随时开除。汉武帝又明今天下郡国,效法蜀郡,皆立官学。以后地方的官学逐渐普及,在郡国的曰“学”,在县、道、邑、侯国的曰“校”,在乡曰“庠”。汉代乡间闾里均有书师,教授学童识字,是为闾里小学。地方官学的生源为属县地方的优秀青年,岁终考试成绩优异的补郡县史。

——选自陈致平《中华通史》

  1. (1) 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教育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教育改革的影响。
《江州义门陈氏宗谱·旧碑碎语家言记》中载有唐宋朝廷旌表“义门陈氏”(累世同居的大家族)家族的缘由,上曰:“义门陈氏可旌者有三:一日齐家严肃;二日治事详密;三日报国急公。”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 . 唐宋经济发展推动家族势力发展 B . 陈氏势力强大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C . 儒学修齐治平思想符合统治需要 D . 宗法制度不断强化扩大家族影响
中国先秦某位思想家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慈孝;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文饰)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据此判断,该言论体现的观点属于(    )
A . 法家 B . 墨家 C . 道家 D . 儒家
有的学者将战国与春秋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这些流派按顺序应是(    )
A . 道、法、墨、儒 B . 道、法、儒、墨 C . 法、儒、道、墨 D . 儒、道、墨、法
有人问程颐“寡妇贫困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借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    )
A . 为天地立新,为民生立命 B . 道不行,百世无善治 C . 存天理,灭人欲 D . 致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孔子曰:“奢则不孙(孙:同逊,恭顺),俭则固(固:简陋、鄙陋)。与其不孙也,宁固。”孔子这一言论的主要背景是()
A . 小农经济趋于鼎盛 B . 礼乐制度走向瓦解 C . 儒家学说成为正统 D . 节俭恭顺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