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知识点题库

加尔文在瑞士的宗教改革产生的影响有(  )
①使日内瓦成为“新教的罗马” ②导致了法国的宗教战争 ③成为尼德兰革命的旗帜 ④促进了王权的强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A . ①②③ B . 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此人最有可能是

A . 但丁 B . 马丁•路德 C . 达•芬奇 D . 莎士比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的自省和外界的观察一样都一直处 于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和半醒状态。这层沙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偏见织成的。透过这层沙幕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罩上了一层奇怪的色彩„„在意大利这层沙幕首先烟消云 散。

——布克蛤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材料二: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于当时的资产阶级果敢大胆分子的要求„„加尔文的教会体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既然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人间的王国难道仍然还能听命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加尔文却在荷兰建立了共和国。

——恩格斯

材料三:世俗的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罚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四: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 个人,几个人或多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 的政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有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摘自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请回答:

  1. (1) 材料一所说的“纱幕”指什么?为什么在意大利最先烟消云散?

  2. (2) 材料二所说的“最果敢、大胆分子”写什么人?共和化了的上帝的王国指什么?

  3. (3) 材料三的作者是谁?请概括作者的观点。

  4. (4) 材料四中孟德斯鸠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主张,他的这一思想有何历史影响?

  5. (5) 说说上述四则材料之间的联系。

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效果是(    )

A . 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 . 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 .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 . 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
那时(16世纪初),宫廷生活日益变得活跃,对文化方面的兴趣增加。宫廷成为聚集财富、资助文艺活动和发表言论的重要场所,在那里生产出许多供后人景仰的艺术珍品。宫廷生活的“活跃”,明显受影响于(  )

A . 宗教改革的冲击 B . 罗马教皇的感召 C . 人文主义的传播 D . 启蒙运动的开展
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在一些重要的古代文明中心,如希腊、中国,人类的精神开始了觉醒,提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大问题,并进行研究和回答。下列主张能证明此观点的有(   )

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②人是万物的尺度

③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④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A . 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
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    )

A . 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B . 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 . 批判了“因行称义” D . 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南北朝时期占统治地位的骈文,一味追求声律、词藻、用典,文风萎靡,形式僵化,内容空洞,已成为表达思想的障碍,严重束缚了文学的发展。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日益占据优势,士族地主势力迅速衰弱,唐代出现了韩愈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所谓古文运动,名义上是恢复周秦两汉的古代散文体,好像是一个复古运动,实际上却是要在继承古代散文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以自由质朴,注重内容的新散文体来代替骈文,是一个试图使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适应时代要求的革新运动。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文艺复兴,从表面上看来,是欧洲思想文化人士复兴希腊、罗马的运动。在他们心目中,古代希腊、罗马是欧洲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代欧洲文化达到高度繁荣和高度完美的境界,但是在中世纪却衰弱下来甚至湮灭了,中世纪的欧洲几乎成了文化沙漠。因此他们怀有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求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这是“文艺复兴”一词的由来。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古文运动与文艺复兴的社会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古文运动与文艺复兴社会价值的共通之处及启示。

一部历史人物纪传影片的旁白说道:“这个名字被全世界所认识,……从他开始,从德国开始。最终在整个欧洲,整个世界实现了传统罗马天主教的第二次分裂,传统天主教也开始了三教鼎立的局面。”“这个名字”应该是(    )

A . 马基雅弗利 B . 马丁·路德 C . 马克思 D . 俾斯麦
当学者们继续实现学术复兴而政治家也正在把基督教世界的秩序改变为一种新的国家体系的时候,平民百姓的头脑仍然沉浸在中世纪历史的宗教氛围中。这充分说明(    )

A . 文艺复兴的影响局限于上层 B . 资产阶级思想占据主流 C . 宗教改革冲击了基督教信仰 D . 理性主义时代业已到来
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为自由的斗争是从宗教问题上开始的”。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主张是(    )

A . “因信称义” B . “天赋人权” C . “人非工具” D . “政教合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晋南北如至隋唐五代,医学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积累实践经验,而宋金时代的医学,则是在前一阶段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这一时期多是由官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药卫生行政机构、管理机构、医学教育设施,并多次颁发药典。方书和本草医书在社会上大量涌现。还产生了一些杰出的医家和学派,金代有刘完素的河间派和张元素的补气派及张从政的攻下派,这些学派的理论主张和临床经验,对我国的医学有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在针灸科、儿科、妇科及法医学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摘编自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在黑死病肆虐时,大约有1/4到1/3的欧洲人口死于这场灾难,一些人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15至17世纪,人们在抗击黑死病时所采取的一些卫生措施,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西医逐渐发展起来。鸦片战争以后,西医大规模传入我国,中西医论争逐渐兴起,前期争医术为主,后期争医政(人员、经费、地位)为主。一些人士批评中医不清人体结构,管理松散,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李鸿章认为中西医方法论不同,医药有别,希望“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19世纪末《中西医粹》、《中西骨骼辨正》、《中西汇参铜人图说》等著述相继刊出,1910年中西医学研究会成立,“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

——摘编自王旭东《世界瘟疫历史》、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宋金时期医学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疾疫对近代西方社会的影响。

  3. (3)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中国近代“中西医论争”的现象。

“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材料中“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
A . 圣经至上,强调个人自由 B . 崇尚理性,人民主权 C . 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 . 反抗权威,王权至上
15世纪西方学者、艺术家、政治家甚至普通民众流行写自传,这一时期自传的数量比500至1400年之间近千年写就的自传总和还要多。这主要因为(    )
A . 印刷术的传播促进了文化发展 B . 人文主义的价值观渐入人心 C . 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D . 教会垄断文化的局面被打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农、商、官(指官吏)三者,国之常官(这里指职业)。……金(黄金,指货币)生而粟死,粟生而金死。本物贱,事者众,买者少,农困而奸劝(劝,活跃的意思);其兵弱,国必削至亡。金一两生于境内(指国内),粟十二石死于境外。粟十二石生于境内,金一两死于境外。国好生金于境内,则金粟两死,仓府两虚,国弱。国好生粟于境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

——《商君书·去强》

材料二:“盖制(制,管束的意思)商贾者恶其盛,盛则人去本者众,恶其衰,衰则货不通。”

——《王文公文集》(注:王文公即王安石)

材料三: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五:俄国19世纪60年代初和90年代初的统计数据表

年份

棉花加工(吨)

冶铁(吨)

1861年

30951

327610

1891年

171994

992210

  1. (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在农业与商业的关系上与商鞅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结合变法内容说明王安石是如何实践“制商贾”的?
  2. (2) 依据材料三,指出在学习先进文明方面,日本明治维新与孝文帝改革相比有何主要不同?试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加以说明。
  3. (3) 根据材料四,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
  4. (4) 材料五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符合下图的内容是(    )

A . 为创造幸福而奋斗的进取精神 B . 研究基督教原始教义形成新教教义 C . 人文主义者谴责天主教会的腐败 D . 西欧民族国家和君主专制制度形成
从欧洲思想史看,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不同,其核心是以未来的名义讨伐过去的时代。其意在强调(    )
A . 启蒙运动已经成为政治运动 B . 启蒙运动构建了新社会的蓝图 C . 启蒙运动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D .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具有落后性
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古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文艺复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总的来说,这些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这里“独特社会”的含义是(    )
A . 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纷纷兴起 B . 人们热衷于追求理性、民主、自由 C . 工商业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 D . 罗马天主教会势力日渐衰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时,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的居民,最后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在教会与君主权力的斗争中,近代欧洲君主的权力大多得以加强。18世纪末叶以前,人们一直把国家与君主本人混为一谈,国王成为民族国家的象征。例如,路德认为“主教们和诸侯们”构成了德国,而路易十四则声明法兰西国家“完全属于国王本人”。直到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通过革命等方式开始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时,民族主义才呈现其近代的形式。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国家不再是国王、国王的领土和国王的臣民,国家这时由公民组成。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材料二  秦汉帝国以来,“中国”概念必须容纳东亚这片大地上许多族群的文化。汉代的五帝系列。将各族收纳在一个可以串联的谱系,而以黄帝为统摄许多族群的祖先。许多汉人自以为是炎黄子孙;有些汉族以外的族群也在建构其祖先与汉族同源的理论。近代中国建构国族的方向是聚异为同。恰好与欧洲近古诸族为了摆脱天主教秩序,而各自建构祖源的方向背道而驰。于是,中国革命由反满兴汉演变为反对西方帝国主义,又演变为孙中山“内部各族平等”及“联合世界平等对我之民族”两项诉求。经历抗日战争,中国人炼铸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形成一个世界最庞大的共同体!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和欧洲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不同之处,并说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积极影响。
“我效忠我的主任,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上述语言反映了西欧封建社会哪一基本关系(    )
A . 地主与农民 B . 奴隶主与奴隶 C . 庄园主与农奴 D . 封君与封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