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知识点题库

有人说:西欧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这里的“人”被发现是指

A . 资产阶级的兴起 B . 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掠夺 C . 宗教改革 D . 文艺复兴
规定英王为英国教会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的文件是

A . 《三十九条信纲》 B . 《九十五条论纲》 C . 《至尊法案》 D . 《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
下列有关16世纪宗教改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宗教改革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没有关联 B . 宗教改革家认为教徒自己可以通过信仰得救 C . 宗教改革家与启蒙思想家都抨击宗教愚昧 D . 宗教改革运动受到所有世俗贵族的镇压
小说《巨人传》描写道:“1533年时人们都相信,存在了一千年的精神黑暗,相继而来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这里重新恢复的“真理”是指

A . 专制主义 B . 自由主义 C . 理性主义 D . 人文主义
下列有关人和神关系,代表路德教徒观点的是

A . 世人因为神赐的灵魂,才能领略神创造的世界 B . 人的全部生命经历都需通过信仰的解释,才能显示意义 C . 人无法自己获得拯救,上帝自动将拯救赐予信仰他的人 D . 每个人的特性都是神赐,但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特长才是对神的最高尊崇
房龙在《人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此时人们仍是教会母亲的儿子……但是,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这样的改变始于(  )

A . 欧洲中世纪 B . 文艺复兴 C . 宗教改革 D . 智者运动
下图:中间是天平,天平的右端向下倾斜,里面装着《圣经》,旁边站着信士,而天平的左端站着的是教皇、红衣主教等,他们被翘起。这幅画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

A . 16世纪新教的势力超过天主教 B . 宗教改革 C . 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三教合流 D . 16世纪天主教仍居于绝对统治地位
下图为《最后的晚餐》,故事取材于《圣经》,但画中人物包括耶稣都没有圣光,取而代之的是自然光,所有人物的姿态与常人无异;画中的犹大坐在圣人当中,靠近耶稣。作者如此创意在(   )

A . 揭示人性的善与恶 B . 体现古典美术的风格 C . 再现历史真实场景 D . 反对封建等级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帝曰:“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

董仲舒答曰:“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累德之效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盭(同“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汉书·董仲舒传》

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是大本。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途判矣。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痰疚,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

——朱熹

材料二 欧洲北部各国的世俗统治者多半并不关心宗教改革的理论,而只关心这些理论作为他们控制教会财产和权力的斗争武器的明显价值……当他们决定取消教廷的司法权时,他们就必须寻找能够表明整个教会无权行使这种司法权的证据,这就使他们与路德及路德的教徒们有了共同点。

——[英]昆廷·斯金纳《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董仲舒与朱熹君权观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者的思想源由。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朱熹与路德的思想能被当时的世俗政权接受的共同原因。

  3. (3) 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

宗教改革应该说解决了一个困扰过世界大多数文明的难题,那就是怎样处理曾在社会进步中是合理的,但随着时代进步而变得落伍甚至成为障碍的旧传统。材料中的“解决的难题”指的是(    )

A . 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B . 宣扬俗权至上增进民族意识 C . 旨在全面批判封建意识形态 D . 借助传统文化反对神学束缚
《东洋近代史》中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对这一观点进行反驳,理由应是(    )
A . 宋代文艺更多在士大夫阶层繁荣,而非在资产阶级中复兴 B . 宋代自然经济仍占主体,而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C . 两者的内容和所处背景很大不同,不是并行等值的发展 D . 宋代不是中国古代与近代的衔接期,并不标志着重大的思想变革
薄伽丘《十日谈》中有篇《裁判官的故事》。故事中一个财主在酒后说:“(他)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结果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后来他疏通关系,还“献上一大块‘肥膏’,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最后被释放回家。”该故事旨在(  )
A . 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B . 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并讽刺教会的腐败 C . 倡导及时行乐并崇尚理性与科学 D . 抨击教会的贪婪和“灵魂获救”的骗局
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和欧洲文艺复兴同属早期启蒙文化,有着相似的历史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欧洲文艺复兴的使命之一是摆脱宗教教义的束缚,冲破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烦琐和空疏,把人们的视线由虚渺的“天界”拉向真实的“人间”……从这一意义上说,由“虚”走向“实”,是欧洲文艺复兴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动向。无独有偶,在中国的明清之际,也兴起了清算明代学术的空疏。

——冯天瑜《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文化到近代新学》

材料三: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与欧洲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潮分属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社会批判的产物,后者却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有些学人将这两种形态的文化等量齐观,显然不太恰当。如果要在欧洲文化史上选择一个段落同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作比拟,无论从产生的背景还是从所包含的内容而言,都以欧洲封建社会存在的最后几个世纪(14~17世纪),即严复说的西方“古学”转向“新学”的阶段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较为相当。

——冯天瑜《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文化到近代新学》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批判对象与文艺复兴有何不同?
  2. (2)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和明清之际思想家针对“空疏的学风”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3. (3)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同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作比拟……文艺复兴运动较为相当”的理由。
  4. (4)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社会批判的产物,后者却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这一观点的理由。
16世纪,马丁·路德说:“善功不能造就善人,但是善人行善功。邪恶之行不能制造邪恶之人,但是邪恶之人行邪恶之事……善功不是凭借着上帝之言,也不是出自人的内心,只有信仰上帝之言才能对人的内心加以改造。”马丁·路德此话的主旨是(  )
A . 肯定基督教礼拜仪式的作用 B . 强调善功对于灵魂救赎的意义 C . 善功是信仰的前提而非结果 D . 灵魂救赎的关键是自我的信仰
宗教改革时期的漫画是宗教改革家宣传其主张的主要工具,当时一次可以印数万张,每张的价格低至几芬尼(相当于一对香肠或者几瓶脱麦芽酒的价格),这些漫画引发民众(对天主教会)广泛的议论。这说明(    )
A . 宗教宣传局限于大众聚集地 B . 宗教改革主要面向社会的基层 C . 价格革命提升民众生活水平 D . 印刷术的发展推进了宗教改革
薄伽丘《十日谈》中有篇《裁判官的故事》。故事中一个财主在酒后说:“(他)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结果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后来他疏通关系,还“献上一大块‘肥膏’,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最后被释放回家。”该故事旨在(    )
A . 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B . 反对天主教会的禁欲并讽刺教会腐败 C . 倡导及时行乐并崇尚理性与科学 D . 抨击教会贪婪和“灵魂获救”的骗局
马丁·路德说:“除非《圣经》或理由清楚地说服我。我受所引用的《圣经》约束,我的良心受神的话捆绑。我不能,也不愿收回任何的意见,因为违背良心既不安全,也不正当。我不能那样做。这是我的立场求神帮助我。”材料主旨是(    )
A . 反对罗马教会的存在 B . 信仰以对《圣经》的理解为准 C . 反对出售“赎罪券” D . 树立《圣经》的绝对权威
“‘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理解为对教会某些弊病的反应……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下列表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    )
A . 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运动实质 B . 宗教改革是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进行的 C . 宗教改革是因为教会出售赎罪券而引发 D . 宗教改革没有对天主教进行彻底的改革
如图为立陶宛2017年1月5日发行的欧洲宗教改革500周年邮票(背景为马丁•路德和维滕贝格教堂剪影)。下列对此解释合理的是,欧洲宗教改革(   )

A . 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和文化格局 B . 只局限于上层社会 C . 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D . 矛头直指封建专制
有学者认为,达·芬奇通常被归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人物,但他的想法却不完全与一般认为的文艺复兴特色吻合。这位学者接着引用达·芬奇的话:“那些研究古籍而不研究大自然的人,只是大自然的继子,而不是亲生子,所有好的作者都应以大自然为母亲。”这位学者意在说明达·芬奇(   )
A . 善用比拟和譬喻,论述的方法独树一帜 B . 主张研究古籍才为首要,探索自然为次 C . 强调从大自然学习,不以师法古人为先 D . 认为人是万物之灵,表现出独特宇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