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知识点题库

毛.泽东指出:“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理解最准确的是()。

A . 新三民主义是三大政策的代名词 B . 新三民主义是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C . 新三民主义蕴含了三大政策的精神 D . 新三民主义有局限性,不可能实现
1912年2月15日,即清帝宣布退位三天后,孙中山率临时政府文武官员赴明孝陵,祭奠明太祖朱元璋。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孙中山革命思想中的(  )

A . 民族主义思想 B . 民权主义思想 C . 民生主义思想 D . 实业救国思想
孙中山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三民主义,作为其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

A . 民族主义 B . 民本主义 C . 民权主义 D . 民生主义
江Z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辛亥革命
②第二次历史性巨变为新中国成立
③第三次历史性巨变是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④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三位伟人的共同特点
⑤三者中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

A . ①②③⑤ B . ②③④⑤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③④⑤
孙中山说:“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要去这种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里,他强调的是

A . 民族主义 B . 民权主义 C . 民生主义 D . 新三民主义
下图文字是1916年秋天孙中山在海宁观潮为海宁县立乙种商科职业学校的题词。在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依据题词中的信念,与时俱进的主要活动是(  )

A . 发动辛亥革命 B . 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C . 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D . 提出新三民主义
“如果联合政府成立了,中共将尽心尽力和蒋主席合作,以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毛.泽东这番话的意图是(    )
A . 继续维护同国民党的合作,建立新中国 B . 尽量避免内战,实现和平建国 C . 维护孙中山的历史地位 D . 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受到普遍欢迎,是因为(  )
A . 签订《停战协定》 B . 实现“和平、民主、团结” C . 通过了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的决议 D . 承认了解放区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中共中央发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其主要内容是(  )
A . 正式提出打倒国民党独裁政府,建立民主联合政权 B . 邀请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贤达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C . 通过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D . 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和平民主协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方面,规定地主应该普遍地减租减息,不得抗不实行;另一方面,又规定农民有交租交息的义务,不得抗不交纳。        

——1942年《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规定》

材料二 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一切其他土地,按农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使全乡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各人所有……承认其自由经营、买卖及在特定条件下出租的权利。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1. (1) 材料一中的土地政策是什么时期实行的?它的实行有什么意义?
  2. (2) 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材料二中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有什么变化?它产生了什么后果?
  3. (3)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政策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    )

A . 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 B . 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 C . 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 D . 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

《上海时报》1913年7月刊登了某师范学校(注:其生源主要是南方)对学生崇拜人物的调查。由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 辛亥革命没有能够深刻改造国人的思想,儒学影响深远 B . 在当时中国,孙中山及其民主共和思想影响力巨大 C . 近代西方文化逐渐传入中国,国人初步了解西方哲人 D .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弱化了知识分子对帝王的崇拜
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布了一系列改革风俗的条规,内容涉及禁卖人口、禁止体罚、保护民权、严禁鸦片、禁止赌博、管制娟妓、改革历法、改变称呼、限期剪辫、劝禁缠足、改革礼仪、树立新风等各个方面。其目的主要是(   )

A . 扫除封建专制 B . 维护革命成果 C . 改革风俗习惯 D . 祛除封建陋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同治初年由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这是一个不彻底的方案。……甲午以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族的第二方案。……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试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

材料四: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第一个和第二个救国救民族方案的内容与目的有何不同?

  2. (2) 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救国救民族的方案较材料一中的第一,第二方案有何特点?

  3. (3) 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指出“俄国人的路”是一条什么道路?

  4. (4) 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出的革命道路是什么?有何特点?实践结果怎样?

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右图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晴,其内容(    )

谜面

谜底

生涯在镜中

照相处

海军

成汤国旗

商标

为他人作寄书邮

达尔文

唐顺宗传位太子

立宪

A . 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 B . 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 . 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 D . 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
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去了灵魂,让人无所适从。”这表明该学者(    )

A . 肯定传统思想的现实价值 B . 思想保守落后反对社会革命 C . 反对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 D . 希望改造儒家思想稳定秩序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殊途同归”。“同归”是指两派都致力于(  )
A . 实行三民主义 B . 实行对君主立宪 C . 推动民主进程 D . 建立共和政体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其中体现“民享”思想的是(    )
A . 民族主义 B . 民权主义 C . 民生主义 D . 民主主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1. (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二者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思想?
  2. (2) 比较材料三与材料一、二,陈独秀的思想有何进步之处?
  3. (3) 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材料四的思想有什么重大影响?
  4. (4) 据上述材料,试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为近代国家观念在中国酝酿产生与转型的时期。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宗法专制社会中,传统的国家观念根深蒂固的支配着朝野,深植于民心的是“朕即国家”、“用夏变夷”、“民为邦本”的“华夏中心论”和“君权神授论”。鸦片战争的爆发动摇了这一传统国家观的至尊地位,近代的先觉士大夫林则徐、魏源等仁人志士开始将目光转向世界,把中国的概念由“天下”回归为“国家”。在他们编撰的世界历史地理书籍中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国概况,对“天下”作出了新的解释,将“皇朝”展拓至“海国”的范围。19世纪70年代,西方的近代国家观念开始在外国传教士、出国开明使臣、早期维新人士的宣传中逐渐输入到中国。而甲午战争的丧权辱国,亡国灭种的切肤之痛则成为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催化剂。从维新领袖康有为、梁启超到激进青年陈独秀纷纷都聚焦于国家问题,不约而同的解析阐述国家要素理论,树立了比较明确的近代国家观念。

——摘编自尚红娟《论近代中国国家主权的缺失》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从“近代国家观念”的角度自拟一个具体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