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知识点题库

王安石变法诸措施中,实行青苗法的主要目的是(   )
①救济农民生活   ②兴修水利工程  ③鼓励开垦荒地   ④增加政府收入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人饥,殍瑾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义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人兴十木之役。’丁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的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 . 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B . 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C . 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D . 政府无偿救济,力求社会公平
王安石的富国之法中,体现政府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能力的是

A . 市易法 B . 方田均税法 C . 均输法 D . 免役法
11世纪中期进行的“庆历新政”的核心措施是(    )
A . 整顿吏治 B . 限制特权 C . 发展生产 D . 加强军队
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    )

A . 募役法和保甲法 B . 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 C . 将兵法和均输法 D . 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宋人话本《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及其理由。
  2. (2) 据材料二,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3. (3) 综合上述材料,在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王安石被称为“拗相公”的主要依据是(  )
A . 他在青少年时代学以致用,立志为时代和社会肩负起自己的责任 B . 他在地方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 C . 他为人刚正,意志坚强,以“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百折不挠 D . 他屡次进谏,终被起用为宰相
面对北宋中期的时代困局,王安石推行了变法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患陕西财用不足。(王)安石日: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市易法”使执行者自己成为零售商,到街上去卖果卖冰,甚至“卖梳朴即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青苗钱”等于农村贷款,春散秋敛,收息二分。有些县官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

——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 (1) 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的变法主张。

  2. (2) 据材料二,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据此,请就政府有效推行改革谈谈你的认识。

北宋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上户自足,无假官钱,而强与之,使出息”“州县散常平钱(即青苗钱)实不出本,勒民出息”的现象,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①官府强制推行官府贷款

②青苗法危害了百姓的利益

③青苗法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④青苗钱已成为农民的额外负担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北宋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使下列哪一现象在一定程度得到改变(    )

A . “贫者以苦瘠之亩,苛数倍之输” B . “农民坏于徭役,而未尝特见救恤” C . “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 D . “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
梁启超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_____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的收所得税之法正同”,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变革”。对材料中画线部分判断准确的是(  )
A . 平籴法 B . 免役法 C . 均输法 D . 农田水利法
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规定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他这样做是为了(    )
A . 尊崇儒家思想 B . 选拔实用人才 C . 笼络广大士人 D . 打击地主官僚
王安石变法的第一项理财措施是实行“均输法”,拨出500万贯钱和300万石米作为发运司周转经费,由发运使根据京师库藏和各地物资的实际情况,选择低价购买政府所需物资,同时将各地的多余物资运往各地出售。据此,“均输法”的作用是(    )
A . 政府掌控市场,垄断利润 B . 打击官僚地主,抑制兼并 C . 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 D . 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
王安石变法时,青苗法规定“不愿请者,不得抑配”,“取息二三分”,以实现“取民之财,还以助民”的目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地方官往往强令民户向政府借贷,且“取息高达六分”,以致“害民如此”。对此现象最佳的理解是(    )
A . 变法只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无视民众负担 B . 王安石变法的有些法令在制定时考虑不周全 C . 王安石变法的主观动机与实际效果存在偏差 D . 部分地方官员在实际执行时偏离了法令条文
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莫衷一是,褒贬不一。自南宋开始,王安石变法遭到彻底否定,其新学也遭到批判。1908年,梁启超撰写《王安石传》,从此以后,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其声望越来越高。这一变化表明(   )
A . 王安石变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B . 著名学者能引领学术研究方向 C . 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 D . 清末的执政理念出现重要变化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包括(   )
①注重破格使用人才

②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③改变旧的土地制度

④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学界和政界纷纷讨论王安石变法。梁启超和孙中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两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元祐以降,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吾常谓天下有绝对的恶政治,而无绝对的良政治。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

——梁启超《王安石传》

材料二:“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孙中山全集》)……清末民国时期,很多学界政界人士积极主张学习西方,但很快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

——姜锡东、周一星《略论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影响》

  1. (1) 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与前人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 (2) 王安石新法中“民生主义的事实”历历可知。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免役法为例,指出王安石是如何进行政策设计的,并说明其积极效果。
  3. (3)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国时期学界和政界关注王安石变法的主客观原因。
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 “知开封府”才是实际工作。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
A . 提高了行政效率 B . 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 C . 加重了财政负担 D . 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解决当时的“积贫”问题,王安石的指导原则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就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促进中小工商业者发展,从根本上巩固并扩大税源;强迫逃避税负成性的大地主大商人和特权阶层多交税费,强迫原来不承担差役的市民、未成丁、单丁、女户、佛寺道观和官员家庭交纳免役钱。

——摘编自姜锡东《“王安石变法”的成败得失》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内外交困的清朝政府对其经济政策作了调整。核心是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清政府在采取措施维持、改造和扩张国家资本的同时,也放宽了对私人资本的限制,鼓励和允许他们在一些领域中的发展,个别的还给予一定的资助与扶持。

——摘编自徐卫国《论甲午战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

  1. (1) 指出材料一中王安石变法是如何解决“积贫”问题的。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经济政策调整与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
中国历代都设立了不少义仓、常平仓和惠民仓等。义仓属于地方性济民救灾设施,常平仓由朝廷兴办,另有惠民仓作为辅助之用,又设广惠仓以赈灾济民。由此可知,中国古代(   )
A . 以民间救济为主 B . 人民社会福利完善 C . 仓储制度集权化 D . 社会救济方式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