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知识点题库

1916年2月德国宣布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其目的不包括(   )

A . 扭转海上劣势 B . 切断协约国与美国的经济联系 C . 推动美国对协约国作战 D . 为赢得战争创造条件
促使一战迅速结束的主要原因是(  )

A . 俄国发生“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B . 美国参加对德作战 C . 协约国阵营扩大,加强了对德国的打击 D .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局面
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哪一个国家在“一战”爆发后的立场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观点(  )

A . 法国 B . 奥匈帝国 C . 德国 D . 意大利
对于《色佛尔条约》不正确的解释是 (      )

A . 是协约国对土耳其的和约 B . 最终被彻底废除 C . 受到凯末尔为首的资产阶级的抵制 D . 从《色佛尔条约》中,土耳其失去了大片土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开始了对欧洲霸权的削弱”,下列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美国主导的华盛顿体系形成                 ②俄国退出帝国主义阵营
③英日同盟被拆散和五强海军条约的签订  ④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
一战期间,美国对一战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保持“中立”到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①美国与协约国经济联系密切 ②“无限制的潜艇战”给美国造成重大损失 ③美国爱好和平 ④谋取战后霸权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推进到了第二阶段。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 1915年战争的重心转移到东线 B . 1916年战争的重心重新转移到西线 C . 1916年协约国已基本取得胜利 D . 日德兰海战后英国仍然掌握制海权
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1916年……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它的经济,导致了1918年的崩溃。”这里作者认为德国在一战中失败的原因是

A . 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B . 国内矛盾的激化 C . 工业实力难以支撑其长期战争 D . 军事实力不如协约国
梁启超一直推崇欧美。民国8年游欧归来后发表《欧游心影录》,彻底放弃“科学万能”之迷梦,主张在中国文化上“站稳脚跟”。《欧游心影录》被视为是他告别“科学万能”,倡导“中国不能效法欧洲”的“告白”。出现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 . 理性的分析了中国的国情 B .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现实 C . 考察战争造成欧洲的灾难 D . 北洋军阀企图对日本妥协
一战爆发前,欧洲极端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A . 煽动民族仇恨情绪,抹煞正义和非正义之间的界限 B . 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对本民族进行极端标榜,对其他民族无限歧视、排斥和伤害 C . 将本民族凌驾于民和自由原则上,漠视其他民族自由 D . 主张用恐怖袭击的手段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被一些西方历史学家称为“杰出怪物”的德国末代皇帝威廉二世,在国际史学界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一方面他是德国历史上煌煌盛世的年轻君主,现代化一工业化时代的大潮正把德国推入现代强权发达国家的行列;另一方面他推动了国内的诸多“改革”,利用现代f.工业化的巨大成功而积累起来的扩张势能,争霸欧洲和世界,时代转折所带来的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威廉二世的活动,不仅关系到德国前途,而且影响到欧洲和世界局势的发展,威廉二世不像他的前任老宰相俾斯麦那么幸运,俾斯麦的活动是成功了;而威廉二世的活动是失败了,进而被国内的十一月革命打落了皇冠,逃到国外当“寓公”,最后客死他乡。

 ──摘编自【英】约翰•洛尔<皇帝和他的宫廷》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在俾斯麦时期“成功”与威廉二世时期“失败”的具体表现以及威廉二世“颇受争议”的原因。

  2. (2)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威廉二世时期德国崛起对欧洲和世界局势的重大影响。

一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主要表现在(    )

①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②国际联盟形成

③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④世界各国都卷入世界政治的漩涡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1903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访问法国,当他到达巴黎时,法国群众面带愠色,有的人甚至喊出反英的口号。但他毫不在意,到处发表演说,宣称两国友好在他心目中“常居首要地位”。英王“毫不在意”的主要目的是(    )

A . 调整与法国的矛盾,寻求与法国和解 B . 巩固英法两国签订的英法协约 C . 弘扬英法两国的传统友谊 D . 消除英法在争夺世界霸权方面的矛盾
阅读材料:

材料一:1939年8月2日,著名核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向罗斯福总统建议,应抢在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1941年12月6日,美国花费巨资,集中全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启动代号为“曼哈顿工程”的核武器研制计划,并在1945年7月15日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瞬间夺去了21万人的生命。核轰炸的消息传来,爱因斯坦痛心疾首地说:“当初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和遗憾。”

材料二:对于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国际上一直是存在着两种看法:一种从战争本身角度出发,认同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另外一种则是从道义角度出发,否定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请回答:

  1. (1) 爱因斯坦向罗斯福提议研制原子弹的本意是什么?他又为什么感到是他一生“最大的错误和遗憾”?
  2. (2) 你认为应该如何客观评价“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
若为下图漫画的标记处补上文字说明,应写上文字说明,应写上(    )

A . 克里米亚 B . 凡尔登 C . 来克星顿 D . 萨拉热窝
“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使用的武器在这次战役中都显示出了其所有的破坏性:不仅有标准的大炮轰,而且还有首次使用的火焰喷射器和毒气弹。”这次战役最有可能是(  )
A . 马恩河战役 B . 凡尔登战役 C . 索姆河战役 D . 日德兰海战
(加试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北部硝烟弥漫。对发生在下图甲区域的战役解读正确的是()

①标志着西线进入持久的阵地战

②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③德军意图通过此战迫使法国退出战争

④英法联军为了牵制德军发动这次战役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学者茨威格在《威尔逊的梦想与失败》一文中指出:“在凡尔赛达成的和平曾被威尔逊梦想为是整体的和平与持久的和平,其实不然,它是不完全的和平。”以下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 . 列强继续争夺世界霸权 B . 各国矛盾没有根本上解决 C . 国际联盟维护和平作用有限 D . 美国国会不批准《凡尔赛和约》
德国外长皮洛夫在议会上公开宣称:“德国人向自己的一个邻国让出陆地,向另一个邻国让出海洋,而给自己留下一文不值的天空。”皮洛夫针对的这两个国家分别是(   )
A . 法国英国 B . 法国意大利 C . 波兰英国 D . 比利时西班牙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初,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与道德无关,无所谓正义与否的观点,被欧洲各国奉为经典。然而,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这种战争观的滑铁卢。战后被残酷战争震惊了的精英们,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不管其原因如何,……是对人类的一种犯罪。”由法国和美国发起,15个国家(1933年已达63个)签署的《非战公约》,核心内容就是宣布在国家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强调“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这种战争观在国际危机频发的20世纪30年代风行一时,人们希望能够通过裁减军备或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并避免战争。

 ——摘编自梁占军《二战与20世纪国际战争观的演变》

  1. (1) 根据材料,指出一战前后国际战争观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一战后战争观的变化进行简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