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知识点题库

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标志是

A . 1892年法俄缔结军事协定 B . 1879年德奥缔结同盟条约 C . 1907年英俄缔结协约 D . 1904年英法缔结协约
俾斯麦早就承认:“在欧洲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彼此敌对的两大势力。两个大国都希望把世界变成自己的属地,并从属地上获取商业收入。”这里的“两个大国”在一战前最有可能是指

A . 俄国和奥匈帝国 B . 英国和法国 C . 法国和俄国 D . 英国和德国
19世纪末,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局面的标志是

A . 德奥同盟条约的缔结 B . 法俄同盟的形成   C . 三国同盟的正式成立 D . 英俄协约的签订
阅读材料: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为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1915-1916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两个阵营的士兵挖堑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么关联。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摘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

  2. (2) 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

下列新武器使战争突破以往以陆地为主的限制,扩展到海底和空中的是 (  )

①坦克            ②远程大炮             ③潜水艇          ④飞机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③④ D . ②③
有关20世纪初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军国主义浪潮在英国最为严重          ②极端民族主义是真正的爱国行为 

③德国军国主义的兴起有其历史根源      ④极端民族主义掀起了战争狂热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 C . ③④ D . ②④
下列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各大国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英德矛盾逐渐成为帝国主义间的主要矛盾 B . 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C . 俄国、奥地利投入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加深了双方的矛盾 D . 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说:“我们位于欧洲中部……所需要的是法国让我们安宁,要防止法国——假如它不愿和我们保持和平的话——找到盟友。只要法国还没有盟友,法国对我们就没有什么危险……除了法国以外,各国都需要德国,德国应尽力利用它们的彼此关系,不让它们联合起来反对自己。”

——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   

材料二 1890年俾斯麦下台后,威廉二世表明其对外政策时说:“在我们德意志军旗的保护标志之下,我们有理由提出要求:凡是外国人给予一切其他国家的某些权利,也同样是德意志商业、德意志商人和德意志船只所要取得的权利。”

——《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威廉二世的外交国务大臣毕洛夫说:“当其他国家分割世界时……我们不会消极地躲在一旁……如果英国人谈大不列颠、法国人谈新法兰西、俄国人侵占亚洲……那么,我们也要求建立大德意志。”

——《世界近代史教学资料选辑》(二)

请回答:

  1. (1) 材料一说明德国对外政策的核心是什么?为此,德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三,德国对外政策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 (3) 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说明德国对外政策变化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一个半疯癫的18岁肺病患者,醉心于狂热民族主义剧毒的加夫里诺·普林西普……砰砰几枪,声震全球。”这个“声震全球”是指什么事件(  )
A . 萨拉热窝事件     B . 巴尔干战争 C . 俄国十月革命 D . 马恩河战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爆发后,英国政府劝说工人阶级妇女在工厂劳动。为高工资和爱国主义所吸引,妇女涌向了这些新的,以前由男人从事的工作。战前的1914年,受雇于政府违船厂、工厂和兵工厂的妇女只有2000人,到一战结束的1918年,人数激增至24.7万;工会女会员从1914年的35万增加到1918年的l00万。从绝对值来讲,妇女在工厂劳动工资在战争期问增加了,但仍然只是相当于男性收入的一部分。战后,这些妇女成为“多余的人”并被要求离开。到1921年,英国在工厂工作的妇女人数比战前还少,工资下降,又恢复到男人工资的低比率上。

1918年英国下议院一反四年前的态度,通过了《人民代表法案》,给予30岁以上、拥有财产的妇女投票权。有人认为,该法案是英国政府对妇女战时贡献的回报,同时也有诸多不同看法,主要基于以下事实:战前妇女解放运动余威犹存,一战前争取妇女普选权的激进分子采取了诸如纵火、破坏、人身攻击等暴力手段;1917年俄国纪念国际妇女节直接引发的二月革命导致沙皇的下台,后来的十月革命又催生了布尔什维克政权。英国政府生怕战后普选权运动风声再起,从而造成不可收拾的政局动荡,危及政权。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资料》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妇女一战前后就业情况的变化过程.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后英国妇女获得投票权的原因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20世纪上半期,有英国首相这样说道:“当我想起那4年可怕的战争(注:第一次世界大战),想到700万年轻人没能享受青春年华……我坚信在战争中没有胜利者.……我的首要职贵就是尽力避免在欧洲再次爆发大战结合所学推测,这一言论出现在下列哪个时间点最为合理?(    )
A . 1929年10月 B . 1938年7月 C . 1940年7月 D . 1942年1月
巴尔干国家保加利亚在大战开始时宣布中立,而德、奥保证用塞尔维亚的部分领土报偿,并强迫土耳其把一块土地割让给保,使保站到同盟国一边。1915年,德、奥、土、保签署四国同盟。这反映了(  )
A . 土耳其的参战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 B . 争夺殖民地导致世界大战爆发 C . 同盟国集团的扩大带有帝国主义色彩 D . 巴尔干地区成为一战的主战场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开战初始,统治集团为保证战争的顺利进行,尚能推行立宪政治,接受社会民主党右派提出的所谓“民族民主主义”新路线……然而,战事的一再失利与国内的反战情绪,使“民族民主主义”新路线和帝国宪政再也难以维持了。兴登堡、鲁登道夫执掌军权以及“兴登堡纲领”的发布,标志着在德国公开实行军事专政。

1916年8月底,最高统帅部以发布战事命令的形式公布了鲁登道夫起草的“兴登堡纲领”。其中心思想是,实行“军部独裁”。纲领规定:推行“强制措施”,加快军火生产,增加劳动强度,抽调工人上前线。为保证“兴登堡纲领”的实施,1916年11月1日建立了由格伦纳中将领导的军事管理局,控制德国本土、被占领区和一部分帝国盟友的经济。这是最高统帅部企图通过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干预、对全国人民的专制统治来保证最高军事纲领的贯彻。

——摘编自孙柄辉、郑寅达编《德国史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兴登堡纲领”出台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兴登堡纲领”的特点和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爆发后,西方列强在华均势被打破,中国的命运被控制在日本手里。一些先进中国人决心利用一战,奋力一搏,北洋政府高官梁士诒就在1915年提出了“以工代兵”的外交策略。

而此时,西方列强已为战争付出沉重代价,法国和英国意识到这将是一场持久战和整体战,战争结局将取决于经济、军事实力和人力资源,而中国正是可以为两国提供人力资源的国度二从1916年开始,中国为英法提供了14万精壮华工,从事军工生产、物资运输、修筑战壕等工作。

1917年8月,中国历经三年努力,正式向德奥宣战。之后,中国不仅宣布废除与德奥签订的条约、收复其在华租界、终止支付庚子赔款,而且取消了德奥的治外法权。因为华工的到来,英法在大战危机关头免去了人力资源匮乏的后顾之忧。因为华工的存在,中国外交官才能够在巴黎和会上义正词严地要求国际社会还中国以公道,并最终帮助中国政府以平等的身份走向世界。

——摘编自徐国琦《“危”“机”与“苦”“力”:一战华工的故事》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工参加一战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工参加一战的作用。
材料普法战争后。法国军事工程师沿着150英里法德边界构筑了一系列堡垒。法俄结盟使德国意识到了在未来的战争中将面临的作战困境。时任德国参谋总长的施里芬伯爵,设计了一个作战计划。即以这个堡垒地区为枢轴,由79个师组成右冀经过比利时进入法国,由8个师组成左翼,留在法德边界,德军在这个绕着枢轴旋转的运动中,横扫法国沿海地区,东线部队则仅有9个师。施里芬估计俄国至少需要6周时间才能完成战争动员,然而一战爆发后,俄国却在2周之内就完成了局部动员并向德国发动了攻势,这迫使计划的执行者小毛奇从西线右翼抽调兵力驰援东线。战争开始后,德军并没有像施里芬设想的那样进入荷兰,初战阶段由于作战区域狭小,比利时的道路上挤满了德国军队及其装备,影响了德军的进攻速度。

﹣﹣摘编自苏肄海《战争的逻辑:从普鲁士崛起到两次世界大战》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施里芬计划出台的军事意图及其进攻的重心。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施里芬计划失败的原因。
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书生坐谈误国,可为浩欢,且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千古变局,庸妄人不知,而秉钧执政亦不知,岂甘视其沈胥耶?鄙人一发狂言,为世诟病所不敢避。

——李鸿章《李鸿章全集》

材料二: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为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材料三:美国1929~1938年经济发展状况统计表

年份

1929年

1933年

1935年

1938年

国民生产总值(单位:亿美元)

912

560

831

854

失业率

3.2%

24.9%

20.1%

19.0%

材料四:我出生在那一九七八年,老爸说那一年变化真大,报纸上天天讨论真理的标准,安徽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北京城开了一周的大会……早春的雷声震撼了华夏……

——电视剧《鸽子哨》的主题歌《我的一九七八》

  1. (1) 材料一说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请你写出一例为“不亟亟焉求富强”而兴办的军事工业。
  2. (2) 材料二体现了日本社会的变化,从中找出一例。这些变化和日本历史上发生的什么事件有关?随后日本对中国发动了哪场侵略战争?
  3. (3) 材料三的数据变化是美国的哪次改革结果,请写出这次改革的特点。
  4. (4) 材料四所提到的“北京城开了一周的大会”指的是哪次会议?“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从此什么政策逐步在全国推开?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入到哪一国际组织,开辟了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途径?
  5. (5) 结合四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的理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美国学者韦伯的 著作《我们的朋友即“敌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和德国的精英救育》对一战前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德国的海德堡大学作了比较性研究,他发现:一战前德国的大学师生并来受激进民族主义或军国主义主导,他们与英国的大学师生有着大体奥似的思想状态,彼此间对对方国家远非如大家想像的那么敌视。即便在一战到来后,德国大众中的好战情绪也远未甚嚣尘上。英国学者维希的著作《1914年精神:德国的军国主义、神话与动员》考察了一战发生时八十多种德国报刊上的评论,并有此结论;对战争的兴奋主要体现在知识分子。学生和中产阶级上层而非其他阶层中,而且低落、恐惧和焦急之情在大众中间多有流露,全民性的所谓“战争兴奋”只是德国当局为支持战争和动员大众而营造的神话。

——摘编自梅然《头号军国主义大国是如何练成的?》

  1. (1) 根据材料,比较指出美国学者书伯与英国学者维希对一战前英德战争“情绪”的不同观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意志帝国发动一战的主要原因。
如图是一战初期的一幅漫画。美国鹰的嘴中衔着一根象征和平的橄榄枝。美国总统威尔逊对鹰说道:“啊!我把你变成一只多么好的鸽子呀!”下列对材料中美国政策最好的解读是(   )

A .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B .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C .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D . 义字当头,两肋插刀
如图是德国某漫画家的作品。漫画中德国士兵戴着头盔全副武装,一手向俄国挥拳,一手扼住法国的脖子;奥匈帝国正与俄国和塞尔维亚战斗;法国是一幅害怕的模样;英国则站在钱袋子上;俄国张开大嘴,想要吞掉德国与奥创帝国,手里拿着酒瓶子,脚边还放着一个火药桶。该漫画(   )

A . 揭示了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B . 反映了欧洲民众对战争的不满 C . 讽刺了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 D . 体现了工作者极端民族主义倾向
1914年6月28日,在M国首府的大街上,刺杀事件的目击者叫嚷出他们的愤怒和恐惧,追捕N国人。上述M和N国分别是(   )
A . 奥匈帝国   塞尔维亚 B . 波斯尼亚_黑塞哥维那   奥匈帝国 C . 塞尔维亚  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那 D . 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那   塞尔维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