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知识点题库

从秦到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代虽然确立了郡县制这一具有进步意义的制度,但是由于他的残暴统治,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尚未得以体现……刘邦不愿意重蹈秦短命的覆辙……采用的是……混合体。……《后汉书刘焉传》记载:东汉末灵帝中平五年,朝廷派中央的高级官员――九卿出任州牧,“镇安方夏”,“州任之重,自此而始”。东汉州郡县三级制随之形成。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元朝,政治制度与前朝比,具有一些鲜明的特色……元朝行省制度的定型,标志着地方大行政区划形成……就全国而言,行省并未覆盖全部路府州县…… 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代表中书省对其力所不及的地方进行管理,中央再从大局上对诸行省实施节制 ,确实也是一种具有明显优点的统治模式。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研究》

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并说明他采用这一体制的原因。东汉地方上出现的新行政设置“州”与西汉时形成的哪一制度有关。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就全国而言,行省并未覆盖全部路府州县”,并说明行省制的优点。

  3. (3) 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二:本朝(宋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背景和具体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熹认为宋代收兵收财的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制度实施的影响。
  4. (4) 综合材料一、二、三、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好中央政府同地方政府的关系?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削权、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但史学家钱穆却认为地方行政是“汉代好,唐代较好,宋代太差”。钱穆评价三代好坏的依据是(    )
A . 地方行政机构设置 B . 人才选拔权由谁掌握 C . 能否合理调动地方积极性 D . 宰相权力的大小
许有壬在评价行省制度时指出:“世皇宏规远模,立中书省总于中,分省厘于外。行省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其反映的核心问题是(    )
A . 行省长官有便宜行事的权力 B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 C . 行省为中书省派出的司法机构 D . 各地行省都没有独立司法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管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材料三:从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摘编自齐秀生《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2. (2) 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在当时的主要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的主要原因。
“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行省(    )
A . 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 . 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C . 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 . 所掌握的权力“大而不专”
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这种权力运作方式(    )
A . 着眼于集体议政监督皇权 B . 保障行省正官独立行使军政权力 C . 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 D . 体现了行省正官之间的分权制衡
秦朝和元朝在地方分别推行郡县制和行省制,对两者理解正确的是(    )
A . 都是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B . 都推动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建立完善 C . 都铲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存在的社会因素 D . 都促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出现
元行省制继承汉唐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基本内容,特别是承袭了两宋制度,继续实行收夺州县官府事权。这表明元朝行省(  )
A .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B .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 行政权力大而不专 D . 无创新性的特点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经传承与创新,如“汉承秦制”、“元承宋制”。其中,“元承宋制”在中央机构的表现为(    )
A . 中书省与行省制 B . 中书省与枢密院 C . 枢密院与宣政院 D . 中书门下与宣政院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耶律楚材出身于汉化程度极深的契丹贵族家庭,自幼便受传统儒学教育。因此,耶律楚材的汉法,就是以儒治国。所谓“以儒治国”,就是实行儒家主张的封建专制制度,权力集中在中央朝廷,但不单纯以法制治天下,而是实行“仁政”,刚柔兼济,统治天下。……蒙古初占中原后,铁蹄下的中原“仓廪府库,无斗粟尺帛”。而一些蒙古贵族竟提出:“虽得汉人,亦无所有,不若尽去之,使草木畅茂以为牧地。” ……耶律楚材挺身争辩道:“夫以天下之广,四海之富,何求而不得,但不为耳,何名无用?” ……窝阔台见有利可图,遂命楚材设立燕京等十路征收课税所。1236年,在实行括户的基础上,太宗根据楚材的奏请,制定了定额赋税制度,史称丙申税制。

——徐星华《论耶律楚材的治国思想》

  1. (1) 根据材料,概括耶律楚材治国思想的主要主张。
  2. (2)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耶律楚材治国思想的影响。
“风从草原走过/吹散多少传说/留下的只有你的故事/被酒和奶茶酿成了歌……到处传扬你的恩德/在牧人心头铭刻。”这首《成吉思汗》中,他被牧人传扬的“恩德”是(    )
A . 建立元朝 B . 统一蒙古 C . 修筑长城 D . 开发江南
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以下史实到结论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

选项

史   实

结  论

A

商鞅变法“废分封,行郡县”

秦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化开始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C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元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

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

明朝严禁中外通商贸易

A . A B . B C . C D . D
图1和图2中,我国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    )

A . 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B . 分封制、郡县制 C . 郡县制、行省制 D . 分封制、行省制
2018年2月《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馆隆重开幕。下列展品中,能够说明元朝对西藏实施有效管辖的是(   )
A . 图片_x0020_100012 金成公主进藏图唐卡 B . 图片_x0020_100013 宣政院印 C . 图片_x0020_100014 驻藏大臣令牌 D . 图片_x0020_100015 达赖喇嘛金印
历史上,辽统治者曾采取南、北面官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质是(   )
A . 安抚、笼络汉族地主阶级 B . 避免契丹人与汉人发生矛盾 C . 加强中央集权 D . 肯定和保护先进的封建文明
《辽史百官志一》:“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契丹采取“一国两制”主要是因为(   )
A . 契丹与汉族风俗习惯不同 B . 契丹与汉族民族矛盾尖锐 C . 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 . 皇帝与汉族官僚谋求妥协
图6《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反映了元朝不仅重新开通了大运河,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元朝高度重视南北交通主要是由于(    )

A . 黄河改道陆路联系受阻 B . 造船航海技术取得突破     C . 地方行政制度发生变化 D . 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忽辛是元朝回族著名的政治家,于1284年被授予云南诸路转运使,1297年改任云南行省右丞,开始主政云南行省。此时云南行省内有梁王、云南王等宗室“诸王”,他们在食邑和王府管辖范围内有绝对权力,不受行省约束,广占良田和资源,使得民众“室无宁居”,而各王府的开支完全面行省承担。在行省左丞刘正的协助下,忽辛去掉梁王府"宿卫"的三分之二,把他们重新编为民户,负担行省的徭役,同时按照军队的花名册,查实军需仓库所在地,分批给军粮,禁绝官吏舞弊现象。忽辛还下令云南各府州县遍立庙学,选文学之士为教官,因此“文风大兴”。针对云南地方势力强大的现实,他不拘泥于成规,妥善处理与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关系,处决了暗中勾结外贼的马龙州土首,劝服广南头人沙奴诚心归顺朝廷。总之,“一切病民之政,悉革而新之”。

——摘编自曹相《元朝回族政治家忽辛在云南的改革》

  1. (1) 根据材料,概括忽辛治理云南的主要举措。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忽辛主政云南的意义。
辽太宗确立了一种“因俗而治”,以“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为原则的行政体制。该体制是(    )
A . 行省制 B . “四等人制” C . 南北面官制 D . 猛安谋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