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知识点题库

元代行省重大事务的议事程序如下:其一,长官拟定所议之事;其二,官员同堂议论;其三,长官综合所议做出裁决;其四,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这一做法(    )
A .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控制 B . 避免了官僚之间的内斗 C . 制约了行省长官的权力 D . 提高了行省议事的效率
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
A . 向各省宣达政令 B . 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 . 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 D . 掌管蒙古兵马征发
在国家治理体系方面,东西方文明可以在互学互鉴中彼此促进、其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罗马行省设置约始于公元前3世纪下半叶,公元前130年前后已建立9个行省。随着罗马国家的领土扩张,行省数目不断增加,遂形成相应的管理制度。各行省都派驻总督治理……总督拥有该行省的军事、民政和司法全权……这就为行省总督滥用职权,横行不法,搜钱刮财,提供了便利条件。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 《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 元朝初年,原蒙古部落的习惯法仍占据统治地位,……直到公元1291年才编成元朝第一部成文法典《至元新格》。……元世祖时,明令把全国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这四等人在法律地位、政治待遇和经济负担都有种种不平等的规定。如在法律上规定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犯了罪,分属于不同的机关审理……这种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是激起元末人民反抗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 《中国古代史》

  1. (1) 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在行省设置的背景上,古罗马和中国元朝两者有何相似之处?在行省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上,两者又有何不同?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法律形式的演变看,古罗马和元朝有何相似之处?从法律施行的影响看,指出万民法与元朝法律有何不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有天下.娇泰之柱,构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 《封建论》

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超..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 《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 文网

材料四: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一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 (1) 材料论述到的西周、泰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 (2) 湖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拓“那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3. (3) 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4. (4) 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而又劲兵晓将长于中国,中国所有,彼尽得之;彼之所长,中国不及。”据材料可知 (    )
A . 辽与西夏笼络宋朝汉族官僚 B . 辽与西夏完全照搬宋朝制度 C . 宋朝无力应付辽与西夏威胁 D . 辽与西夏保留了本民族传统
1301年,徐元瑞的《史学指南》称行省为“分镇方面”,元末柳贯则云“行省画地统民”,与柳贯同仕于顺帝朝的湖广行省平章星吉也自称:“吾受天子命为藩大臣。”这说明 (    )
A .   行省事实上成为地方最高官府 B . 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比较完善 C . 元朝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 行省逐渐演变成为割据的藩镇
元代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划区时突破以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划分疆界的故套,这时的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这种区划规制的主要意图是( )
A . 防止地方据险割据 B . 整合资源发展经济 C . 因俗而治加强管理 D . 完善基层行政组织
宋元时期,出现了许多少数民族政权,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
A . 契丹族——金朝 B . 党项族——西夏 C . 女真族——元朝 D . 蒙古族——辽朝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刚刚过去的国庆节“去给紫禁城祝寿,去北京城赏个秋”成为很多历史爱好者的首选。北京成为王朝都城开始于下列哪个朝代(   )
A . B . C . 西夏 D . 元朝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一般是依据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来确定,即所谓“山河形便”。从元朝开始,行省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以及经济区域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这种变化(   )
A . 阻碍了经济发展 B . 造成了地方割据 C .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 导致了地域隔阂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除材料所述地区外,元朝“因其俗而柔其人”所采取的措施还有(   )
A . 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 B .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C . 在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 D . 将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辖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金世宗即位后面临严峻的形势:在内部,契丹族、汉族人民的反金斗争迅速发展;外部,宋朝抗金复国的势力高涨。金世宗采取了“内安外和”的对策以稳定统治。他集中兵力,采取剿抚并用的两手政策,扑灭了各族人民的起义。在政治上继续采用辽、宋的汉官制度,完善科举制度,创立女真进士科,在京城设女真国子学、诸路设女真学府;大批任用非皇室人参与执政;他注意选贤任能,大力整顿吏治;金世宗派官员到各地督劝女真户务农,限制女真贵族和汉族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针对贫富变更、赋税不均现状,派人分路分定户等,征收物力钱。金世宗是一位汉化程度很深的皇帝,他一方面提倡和推广汉族文化,又提倡恢复和保持女真文化。在其统治期间,社会较为安定,统治集团内部趋于稳定,旧史称金世宗为“小尧舜”。

——摘编自漆侠主编《中国改革史》

  1. (1) 根据材料,概括金世宗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金世宗改革的成效。
葛剑雄在《中国人口史》中指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人口六千余万,到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约有七千余万,到12世纪初,在北宋、辽、西夏等范围内,总人口达到一亿四千万。据此可知,西汉至北宋、辽、西夏时期(   )
A . 封建经济不断发展 B . 社会医疗条件改善 C .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 . 国家统一日益巩固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海陵王完颜亮在位12年间(1149~1161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于是否任用非女真族人历来存在两种不同主张。海隆王主张在女真责族控制下。联合各族统治者共同维护金朝的统治。1156年。海陵王下令"罢中书门下省",废除原来的平章政事官;下令"改都元帅府为枢密院",仿汉制设枢密院,由朝廷任命枢密使、副使主管军事;同年派刑部尚书等11人分别在大兴府、山东路等地拘收原侵官地和荒闲牧地、僧尼道士占据的田地等,授予南迁的猛安谋克.户耕作。1151年初置国子监。以《九经》《十七史》及百家之言教育学生。1153年定贡举程试条理格法,1156年命以五经、三史正文内出题。海陵王的改革措施有的为以后统治者所继承,奠定了金朝封建统治的基础。

——摘编自黄风岐∶《金海陵王改革与迁都燕京》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海陵王改革的措施。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陵王改革的影响。
下表是隋元两代大运河的开凿情况。据此可知,运河的开凿(   )

开凿时期

河道特征

运河的起止点

隋朝大运河

始建于隋朝大业元

年(605年)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东南河道线路至杭州,东北河道线路至北京,其地理方位成“弓”形。

涿郡——余杭

元代大运河

始建于元朝至元十

八年(1281年)

京杭大运河以大都(北京)为中心,在隋朝大运河路线的基础上截弯取直,弃弓走弦,其地理方位是“弦”形。

大都——杭州

A . 巩固了南方经济重心地位 B . 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重心的形成 C . 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 D . 体现出农耕文明外向性发展特征
  1989~20218年,是中国边疆研究的热潮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21989~2018年30年边疆研究高频关键词统计

聚类主题词

高频关键词

边疆重点地区

新疆、清代新疆、新疆建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云南省、云南边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西藏、拉萨、日光城、噶履政府、达赖喇嘛、十三世达赖喇嘛、蒙古、内蒙古、蒙古地区、黑龙江、黑龙江流域、黑龙江省、广西、海南岛、海南

边疆关注时段

清朝(清代、清朝、乾隆、清政府、清代前期、清廷、明清时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朝)、明代(嘉靖、万历、明初、明廷、朱元璋)、唐朝(唐代、唐王朝、唐前期、隋唐时期)、元(元代、成吉思汗)、汉(秦汉、西汉、西汉王朝、汉武帝、两汉、东汉)

边疆治理

边疆治理、边疆政策、治理、边疆教育、对策、边疆问题、改土归流、宗藩关系、治边思想、屯田(制)、经略、土司制度、伊犁将军、驻藏大臣、社会治理、国家治理、政策、理藩院、羁縻州府、西藏地方政府、安西四镇、策略、黑龙江将军、朝贡关系、朝贡贸易、卫所、天下观

——改编自朱尖《中国边疆研究学术热点、特征与边弧内涵认知》

材料二:在清朝的前150年,领土较明帝国增加了一倍多,并大部分遗留给20世纪的后继者,被视为今日中国的疆域。中国自身历史的一些产物,被积极地移植到边疆地域,而作为文明人类社会的典范。

——摘编自(加)卜正民等《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1. (1) 指出材料一中边疆研究最突出关注的地区,谈谈对其研究的重要意义。
  2. (2) 分析材料一,二,指出在边疆研究方面关注最多的朝代,说明其在边疆治理上的贡献。
  3. (3) 中国边疆研究还应关注什么问题,说说你的看法。
材料:蒙古国在窝阔台统治期间,重臣耶律楚材先后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首先提出推行中原税制,又建议“郡宜置长吏牧民,设万户总军,使势均力敌。中原之地,财用所出,宜存恤其民,州县非奉上命,敢擅行科差者罪之。”“蒙古、回鹘、河西诸人,种地不纳税者死。”1232年提出,南下征金时,禁杀逃民令其回乡复业,停止屠城。奏封孔元措(孔子后人)为衍圣公,收汴京的太常礼乐人,召名儒进讲东宫等。1237年他又提出“至一衡量,给符印,立钞法,定均输,布递传,明驿券,选工匠,务农桑,制漕运,皆切于时务,悉施行之”。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耶律楚材改革措施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耶律楚材改革的历史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一方面,先秦时期文化认同意识已经形成。另一方面,先秦时期开始有“南蛮”的叫法,是中原民族对南方(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民族的称呼,主要是针对楚国。

——摘自《百度文库》

材料二   秦汉以来,中央政府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不断深入。此后,自东汉一直到清朝,比郡属国制、羁縻府州、土司制等仍是处理中央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间关系的重要形式。由此可见,文化差异性对中央与地方关系具有显著的影响。元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级各极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明朝时四川和贵州发生土司叛乱,叛乱前后持续17年。波及川黔云桂四省,死伤百余万。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销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

——摘自《百度文库》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分析在当时有“南蛮”这一说法的主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糜政策的共同原因。根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司”制度的利弊,并指出明清时期实行“改土归流”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元成宗即位后不久,即发出崇奉孔子的诏书,新建文宣王庙于大都,并徙国子学于其中,同时增加了国子学的学生。至元三十一年(1294),成宗下诏减免当年包银、俸钞,以及内郡地税和江淮以南州县一半夏税。后来又多次下诏减免赋税,使社会矛盾暂时有所缓和。元贞元年(1295)七月,下诏告诫全体官吏,有再犯贪赃之罪者,罪加二等,从重处理。不久,又将对贪赃罪的处理改为罪加三等。成宗下诏罢征安南,释放了扣押的安南使节,着手缓和与周边各国的关系,放弃了忽必烈动辄征战、继续扩张的政策。对待贵族官僚则采取恩成并施的方针,下诏禁止诸王擅自干预地方政事。《元史》对元成宗的评价是:“世称元之治以至元、大德为首。……故终世祖之世,家给人足。……大德之治,几于至元。”

——摘编自邵远平《元史类编》等

  1. (1) 根据材料,概括元成宗的为政措施。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元成宗的为政措施。
《元史·地理志》记载:“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为了有效管辖这些地区,元朝采取的措施是(    )
A . 推行郡县制度 B . 设置中书省 C . 实行监察制度 D . 实行行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