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知识点题库

元朝由中书省直接管理的地方有(    )

①河北   ②山西   ③山东   ④辽宁   ⑤西藏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⑤ D . ③④⑤
据《元史》记载,中统三年,以不只爱不干(人名)及赵璧行中书省事于山东,讨伐李璮;至元十一年中书左丞相伯颜、平章阿术为首的荆湖行省,左丞相合答为首的淮西行省,分两路平南宋。由此可知,元朝的行省制度(  )
A . 由丞相制度演变而成 B . 在消灭地方割据中形成 C . 已形成稳定的统辖区域 D . 曾承担军事征伐的使命
下列哪个区域在元代正式成为中国行政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A . 蒙古 B . 新疆 C . 西藏 D . 海南岛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从此番议论中可以看出元代行省的主要职能是(    )
A . 为了从军事上控制地方 B . 为了监察地方 C . 为了地方自治的方便 D . 为了提高汉族官僚的权力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元朝宣政院“掌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与中书省等同为四大中央政府机构。官吏铨选、机务处理都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必经过中书省。遇吐蕃有重大问题,则派设行宣政院前往该地处理。

清初统治者高度重视蒙古事务,入关前便设立理藩院专司其事。入关以后,随着边疆各地与内地和中央政府关系的加强,回部、番部(藏族)事务,及与俄罗斯、廊尔喀的外交事务也划归理藩院管理。理藩院级同六部,设尚书、侍郎各官。理藩院的设置及其工作,帮助清朝实现了对东北、北方、西北、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避免了明代曾经出现的边疆战争不绝、动荡不宁、各族叛附不定的局面,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1. (1) 根据材料,指出元宣政院和清理藩院在政治地位和职权范围方面的异同。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宣政院和理藩院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所起的作用。
元朝政府颁行的行政文书《通制条格》记载:学秀才的,经学、词赋是两等经学的是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勾当,词赋的是吟诗、课赋、作文字的勾当。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俺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这般取人呵,国家后头得人材去也!以下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 元朝政府继续推行科举制 B . 元朝政府轻视经学和词赋 C . 程朱理学对元朝影响明显 D . 元朝文书表达颇似元曲风格
有学者认为:“行省的最高长官丞相和平章政事掌握一省军事、行政、财政大权,各级官吏由中书省和吏部选用,既保证了中央有足够的力量统治全国,又能保障地方有适度的权力进行建设,比较顺利地解决了唐宋之时的集权弊端/由此可知(   )
A . 行省制下地方官员权力不受约束 B . 行省制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 C . 行省内部权力相互牵制,有利于维护统治 D . 行省覆盖全国,有利于中央集权
作为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补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呈现出往复式规律性变化如下表,下列吻合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规律与特点的是(    )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高层政区

行省

布政使司

统县政区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州、县

①加强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重要原因

②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③上稳下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④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存在矛盾与困局

⑤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⑤ D . ③④⑤
元代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由朝廷指定的一至二名官员掌管。据此推断元代行省制(   )
A . 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B . 彻底改变地方官的权力来源 C . 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 D . 致使相权削弱君权强化
我国幅员辽阔,边疆地区地域十分广袤。云南在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历史中有突出的地位。下列关于历代对云南治理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秦朝在此地置南海郡 B . 元朝在此地设云南行省 C . 明代大规模改土归流 D . 清初平南王一度镇守此地
元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说明元代 (    )
A .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B . 削弱了地方的权力 C . 发展了中央集权模式 D . 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朝的行省代表中央政府分驭各地,因此具有地方最高官府与朝廷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行省具有替中央收权,同时兼为地方分留部分权力的性质,在行政、军事、司法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行省权力大而不专,凡钱粮、军事、屯种、  漕运诸要事, 行省无不领之,对防止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使命被削弱,以及行省向地方割据势力演化有积极的意义。行省制度既非中原王朝的传统制度,也并非蒙古汗国的旧制,而兼有蒙古法与汉地监察传统的因素。行省制度实现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组合较合理的结

构……元朝在边疆地区广泛设治,统治较为全面和深入,并积极发展经济和开发资源,均  取得明显的成效。

材料二:清朝的治边方略大致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大权集中、小权分散,正确处理中央与  边疆政府的关系,使之各得其所。二是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根据边疆蛮夷的特点分别施治,即“ 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三是对边疆蛮夷的上层人物加强控制, 先是“ 众建而分其势”,使上层人物相互制约和牵制;其次是厚待边疆蛮夷上层人物,在待遇、名位和礼遇方面予以体现。清朝上层还与蒙古王公贵族长期联姻,既从蒙古王公家族中选择后妃,也把公主下嫁给蒙古王公,有效地增进了蒙古游牧势力的向心力。四是大胆进行改革,积极完善边疆治理制度…… 通过上述治边方略,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卓有成效。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元朝行省制的特点和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简述清朝边疆治理卓有成效的原因。 
《元史·地理志》载,“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这表明元朝(    )
A . 实现了民族平等 B . 国家经济中心南移加速 C . 减轻了农民负担 D . 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发展
关于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新中国成立前也进行过一些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  目标

(壹)研求中国民族之演进;特别说明其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且培养其自信自觉发扬光大之精神。

(贰)叙述中国文化演进之概况;特别说明其对于世界文化之贡献,使学生明了吾先民伟大之事迹,以养成其高尚之志趣,与自强不息之精神。

(叁)叙述各国历史之概况,说明其文化之特点,以培养学生世界的常识,并特别注意国际现势之由来,与吾国所处之地位,以唤醒学生在本国民族运动上责任的自觉。

(肆)叙述中外各时代文化之变迁;应特别说明现代政治制度,及经济状况之由来,以确立学生对于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信念。

——《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1932年颁行)

评析上述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的目标。(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目标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元朝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疆域面积超越历代。元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控制。为治理西部边疆地区(新疆、西藏、云南等地),元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包括(   )

①设立宣政院管理宗教和少数民族事务   ②充分发挥宗教僧侣的作用,团结少数民族

③建立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④实行改土归流,强化中央政府的统治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
纵观中国政治文明历史,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

材料二:1911 年11月,孙中山在与《巴黎日报》记者谈话时说:“中国由于地理上分为二十二行省,加以三大属地即蒙古、西藏、新疆是也,其面积实较全欧为大,各省气候不同,故人民之习惯、性质亦随气候而为差异。似此情势,于政治上万不宜中央集权,倘用北美联邦制度最相宜。”但在实践中,…武倡起义后,不到两个月,内地有14省与上海一地举起义旗,脱离清廷,宣布独立。在这种“独立”中,不少都受地方主义影响,拥兵自重,有割据之意。

——辛向阳《百年博弈: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100年》

材料三:下表是澳门 1999年与2018年各项经济指标对比。

时间

1999年

2018年

生产总值(亿)

473

4403

人均生产总值(元)

121363

673481

失业率(%)

6.5

1.8

免签待遇(个)

3

144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央集权政治道路的合理性。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进行说明。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主张及其结果。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澳门20年来的经济发展趋势,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 (4) 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认识。
下表是元代设置的地方监察机构,反映出元代(    )

至元六年

(1269年)

初设四道提刑按察司

(继承金朝制度)

分轮巡按,半年一次;

提纲刑狱,监察官吏。

至元十九年

(1282年)

形成二十二道提刑按察司

(陆续增加、调整、拆分)

至元二十八年

(1291年)

二十二道肃政廉访司

(提刑按察司改制)

分道监察,常驻治所;

监察民事、钱谷、官吏。

A . 政局动荡导致政策波动 B . 中央与地方矛盾不可调和 C . 地方行政体系日渐混乱 D . 中央加强对地方有效监管
阅读古代中国不同时期(朝代)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上述示意图分别属于哪一历史时期?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2. (2) 综合以上示意图,概括古代中国疆域发展的趋势。
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唐代的“道”、宋代的“路”依据“山川形便”的原则划分,元代的行省则按照“犬牙交错”的原则划分。这一变化有利于(   )
A . 强化君主专制 B . 加强中央集权 C . 加强监察地方 D . 地方藩镇割据
公元1275年,马可,波罗到达元朝大都,此后他在元朝任职达十七年之久,曾作为钦差大臣先后巡视过山西、四川等地,代表元朝政府出使过缅甸、菲律宾等国。回国后他请作家鲁恩蒂谦笔录了他二十多年在东方各国的经历和见闻,这就是《马可·波罗行纪》,这一著作(    )
A . 记录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B . 再现了元朝时期的社会全貌 C . 描述了当时欧洲的“黄金热” D . 可用作研究东学西传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