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知识点题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重视医学,政府设有各类医疗机构。宋初设翰林医官院,掌供皇帝医药及承诏视疗众疾,又设太医局,掌疗官吏军民疾病;以“恤贫疗疾”为宗旨的社会救济设施也随之建立,如宋初所设东、西福田院,用以“养京师老疾穷丐者”。同时政府建立了将翰林医官院中医官剩员派往地方行政单位服务的“驻泊医官制度”。政府还经常性地施药济民,尤其在疾疫流行时,更是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诊治灾民。如“淳化三年,汴京疾疫流行,命太医局选良医十人,给钱五十万为市药之资,给以病者汤药、诊视之。”此外,政府重视医官考核和医学人才培养,如“乾德元年,命太常寺考翰林医官技艺,黜其不精者。”为总结前代医学经验,政府也多次下令征集医书、方论,对之进行校订、编辑和刻印出版。与此同时,在商品经济活跃的大都市,医药普及程度已相当高,闹市摆摊卖药、走街串巷行医者、医官药铺数量众多。总之两宋时期,经过政府和民间各阶层的努力,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医药知识得到普遍推广。

——摘编自朱瑞熙等著《宋辽西夏金社会生活史》

材料二

18世纪初,英国为穷人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大都由教会或救济院完成,虽然有医生得到政府的公共基金照顾贫民,但法定的医疗政策仍未提出。医疗保健主要还是自由市场和民办组织的事情,但无论教会还是政府提供的医疗服务,对穷人来说都是相对有限的。这一时期,人们可能把多数医疗描述为“等级社会的市场”。内科医生得到贵族信任,外科医生是有权有势者的随从,也可能为当地贫穷病人或者伤员提供服务的修补工,药剂师出售药物也附带看病。18世纪后期,医疗制度渐趋完善。政府将改善医疗状况作为完善城市工业经济条件的一项方案。信息传播的改善也使报纸上刊登许多医学专利广告。同时医学也被自然哲学和科学原则为基础的社会有序化所感染,医学开始像牛顿的物理学一样具有确定性。在此基础上私立的医科学校与医科教学制度也被逐步建立。

——摘编自罗伊·波特《剑桥医学史》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医疗状况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世纪英国医疗状况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的原因。

  3. (3) 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医疗状况改善对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

著名汉学家埃狄纳·巴拉兹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然而之后中国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的走进近代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内藤湖南《宋代文化特征》

材料二:宋代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从普遍的教育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上一个1000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乔纳森·斯彭斯《新闻周刊》

材料三:蒙古人的入侵形成了对于伟大的中华帝国的沉重打击,这个帝国在当时是全世界最富有和最先进的国家。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华文明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顶峰,而由于此次入侵,它却在其历史中经受着彻底的破坏。

——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举例说明宋代文学艺术领域的平民趣味。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具体史实,指出宋代领导地位形成的因素。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地走进近代社会”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论证中世纪结束于唐代,近世开端子宋代的“唐宋变革论”,最早是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被欧美学者称为“内藤假说”,“唐宋变革”是指中唐至北宋的变革,并非仅指唐宋之际。其核心主张是,从到北宋是一个从贵族政治转向君主独裁体制制的过程。所调君主独裁,就是把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上,并通过与之配套的官僚体制来展现这种权力、在内藤看来,这种特殊形态的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而君主独裁下的社会阶层反而相对平等,也就是平民社会取代了贵族社会,迄今仍有很多历史学者将唐朝的三省制视作较为合理的官僚制度,但内藤将其理解为贵族制度,即体现了贵族力量和君权的妥协,按照皇帝意旨由中书省写下来的诏书,门下省有权审阅、驳斥,因此门下省就代表了贵族的意志。

——摘自陆杨《唐宋变革论错在哪?》

材料二:由中国学者王端来提出的“宋元变革论”,从南来历元,跟明清乃至近代的联系来观察历史。其核心主张是,宋元大变革使中国社会开始向近代转型,经济高度发达的江南,最近最直接的基础是南宋和元代。……南来政府多次发行的纸币会子已成为社会主要支付手段,在“钱褚并用”的基础上,贵金属称量货币白银也开始跻身于流通领域,特殊的国际政治格局下,依托江南发达的商品经济,历来的“头枕三河,面向西北”的立国态势,在南来终于彻底转向“头枕东,面向海洋”。“宋人们的生活环境,与过去中国的状况相比,具有划时代的变化,靠近了现代的我们”。

  1. (1) 依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史实说明“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并评析内藤湖南对唐代三省制的认识。
  2. (2) 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时期推动“平民社会”出现的历史原因,并分析南宋以来中国古代出现的“靠近了现代的我们”的主要经济现象。
下图为明朝项圣谟.吴必荣诸家合绘的唐朝诗人《王维诗意画图轴》。该画(   )

A . 在表现技法上属于工笔画 B . 强调自然景观的神韵和逼真 C . 特别讲究画面布局构图和意境 D . 折射出理学的兴起
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欧洲,“不仅对作战方法本身,而且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的作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子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贵族的统治跟身穿铠甲的贵族骑兵同归于尽了。”这从本质上说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到欧洲后(   )
A . 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过程 B . 促使生产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C . 促进了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 . 大大改善了欧洲各国的军事装备
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熟”。《三字经》的出现和流行说明(   )
A . 儒学的政治地位日益巩固 B . 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增强 C . 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 D .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代戏曲兴盛的原因是(   )
A . 国家政策的影响 B .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 元朝的高压统治 D . 科考功名的需要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可以用来反映(    )
A . 孟子的“仁政”学说 B .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 C . 王阳明的“心学” D . 朱熹的天理论
朱熹同王阳明的主张相同之处有:(    )

①主张理在气先               ②都强调意识第一、物质第二

③要求克服私欲,维护统治秩序      ④心外无理

A . ①②③ B . 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南宋李唐的《村医图》描绘了一乡村医生在田边为患者治病、救护,及围观者紧张的神态,跃然纸上;李嵩的《货郎图》描绘了一群妇女儿童被货郎担所吸引的生动情景。这反映了当时(   )
A . 文人画的题材丰富多彩 B . 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C . 艺术与世俗生活的结合 D . 写意画发展至顶峰
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说,“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这说明文人画(  )
A . 融多种艺术为一体 B . 注重景物逼真摹写 C . 追求抒情写意 D . 讲究布局构图
王夫之认为,“天下惟器而已矣”,“未有弓矢而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故无其器则无其道”;“三代以后,文与武固不可合矣,犹田之不可复井,刑之不可复肉矣。……汉以后之天下,以汉以后之法治之”。王夫之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看法是(   )
A . 道随器变,法因时改 B . 崇尚实学,反对空谈 C . 主张法治,反对人治 D . 道在器先,重道轻器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名言的精神内涵是强调(   )
A . 守成保业 B . 社会责任 C . 忠君爱国 D . 改革创新
火药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制药与炼丹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发明的,随着战争的日渐频繁,火药被用于军事,巩固国家政权,后来还被广泛应用于采矿、开山、筑路等生产领域。材料表明(   )
A . 中国制造火药技术历史悠久 B . 中国古代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C . 科技与儒家思想有密切联系 D . 传统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中国古代的书院多是由著名学者私人创建或主持的高等学府,其在朱代兴盛起来。二程都曾在下图所示的嵩阳书院里讲学。由此可知,宋代书院的兴盛 (   )

A . 有利于理学的发展和传播 B . 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 C . 得益于独尊儒术的政策 D . 使得专制皇权受到挑战
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这表明朱熹主张(    )
A . 万事万物客观存在 B . 天理是世界的本原 C . 各种事物均包含理 D . 天理人欲相互依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和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传统经学若不脱胎换骨,其发展便会遭遇很大困难。为此,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孔孟“道统”。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材料二:《新青年》宣传的对象是男女青年。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刊文劝勉女子不要以被征服者自居,应各自奋斗,脱离附属品的地位,恢复自主的人格,特别指出“夫为妻纲”之不当。他反对妇女从父、从夫、从子的“三从”,主张妇女参政,夫死可以再嫁、交际自由、生活独立。1917年《新青年》特辟女子专栏,刊登女子教育、婚姻、职业、权利的文字,希望顺应世界潮流。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理学”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写出南宋时期理学的集大成者。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重点批判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核心。结合所学,从“《新青年》特辟女子专栏”的角度,简述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唐太宗和魏征因推行仁政被时人称道。宋儒却说唐太宗“三纲不正”,有夷狄之风,无父子、君臣、夫妇之道,埋下了后来藩镇割据和权臣跋扈的种子并导致了五代之乱。这种现象说明(   )
A . 唐王朝政权正统性受到质疑 B . 士人反思唐朝后期藩镇割据 C . 理学兴起力求强化封建伦常 D . 少数民族南侵冲击传统观念
据记载,北宋规定,在皇帝登基前就要学习《孝经》,登基后,皇帝不仅常听侍从官员讲授《孝经》,还常与辅臣讨论《孝经》,甚至也亲自书写《孝经》,作《孝经》诗,挂《孝经图》,还将御书《孝经》刑刻于石碑,时时警醒自己。这一现象(    )
A . 体现了程朱理学思想内涵 B . 开启了以孝治天下的模式 C . 改变了儒家传统伦理结构 D . 有利于发挥儒学的政治功能
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模仿汉字自行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如下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A . 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 B . 汉字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C .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频繁 D . 少数民族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