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辛亥革命 知识点题库

孙中山病逝后,蔡元培曾作挽联祭奠:“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挽联所肯定的孙中山的主要功绩是

A . 创建中国同盟会 B . 推翻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C . 组织发动“二次革命” D . 积极领导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
“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A . 维新变法 B . 辛亥革命 C . 新文化运动 D . 五四运动
词汇出现的频率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下列词汇最有可能出现在1912年中国各报刊上的有(    )

A . 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新政 B . 民国、孙文、共和、三权分立 C . 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謇 D . 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抗日
孙中山把民权主义视为“政治革命的根本”,其主旨是(  )
A . 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B . 建立资产阶级国家政权 C . 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D . 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A . 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改革的必要性 B . 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 . 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 . 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下列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中华民国由中国人民组织 B . 中华民国实行民族平等 C .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 D . 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
法治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彰显着不同文化的精神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

——摘自《历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世界上历来的宪政……都是在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实之后,颁布一个根本大法,去承认它,这就是宪法。

——《毛.泽东选集》(第2卷)

材料三 追溯中国宪政史,往往要寻至清末立宪。1908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并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1912年3月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昙花一现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其后接二连三的立宪丑剧和骗局,使得近代中国宪政的命运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苗连营《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1. (1) 根据材料一,比较韩非子和亚里士多德两者观点的异同。

  2. (2) 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英国在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实之后颁布的宪法性法律文件及其历史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宪政道路曲折发展的原因。

“它为各省树立了独立的旗帜,推动各地纷纷起来进行推翻满清统治的斗争;它开创了民主政治制度的先河,为共和政府建立了雏形,是中华民国最初的开端。”材料描述的是( )

A . 黄花岗起义 B . 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C .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D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出求。

材料一:1788年,在纽约批准宪法大会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曾宣称,在“自由的共和国”“人民的意志构成政府的根本原则”;但他随后又说,“人民”并“不具备系统的政府管理所必需的辨别力和稳定性”,他们“经常被错误的信息和激情引向最严重的错误”。在弗吉尼亚批准宪法大会上,埃德蒙·伦道夫一再称颂“人民”,但在一次发言中却用“herd”(一群牲口)来指“大众”,被人指责用词不慎。

——摘编自李剑鸣《“人民”的定义与美国早期的国家构建》

材料二:孙中山认为中国人民由于长期生活在专制之下,未能接受现代教育,与现代国民的水平相距遥远,以这样的国民素质不能迅速适应并享受现代民主政治。“夫以中国数千年专制退化而被征服亡国之民族,一旦革命光复,而欲成立一共和宪治之国家,舍训政一道,断无由速达也”。因此,国民党有责任以“保姆”身份“训导”、开化民众,才能为国家进入未来的民主宪政阶段培植基础。“民国之主人者,实等于初生之婴儿耳,革命党者,即产此婴儿之母也。既产之矣,则当保养之,教育之,方尽革命之责”。

——摘编自高华《南京冈民政府权威的建立与困境》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美国政治家有关“人民”的主要观点,指出这些观点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体现。
  2. (2)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孙中山有关“人民”的主要观点与美国政治家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孙中山提出上述观点的理由。
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可见当时(    )
A . 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 B . 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 C . 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 D . 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
1912年1月5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向世界各国发布《对外宣言书》,宣布“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孙中山的这一外交政策(   )
A . 是针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提出的 B . 旨在争取列强对临时政府的支持 C . 在实施的过程中收获了丰硕成果 D . 最终使临时政府的处境更加尴尬
南京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和“传统”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 (1) 材料一中“界碑”“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中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这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3. (3) 概括指出辛亥革命没有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词汇出现的频率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主题的变化。下列词汇最有可能出现在1912年元旦中国各报刊上的有(    )
A . 北京、八国联军、赔款 B . 临时政府、孙中山、共和 C . 北洋军阀、合作、北伐 D . 中国共.产.党、长征、抗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19世纪中期的中国大事记

材料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节选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第十二条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第十九条参议院之职权……议决一切法律案;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五十一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请回答:

  1. (1) 简析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这句话的含义。
  2. (2) 历史事件的发生具有内在联系。结合材料二图示及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
清末以来,美国形象在中国教科书中所发生的变化和教科书对美国历史的解释,反映了近百年中国的美国研究及中国人认识美国的历程,以下哪一项反映的是民国初年中国人心中的美国形象(  )
A . 火车时代,堪比道家所言“乘风而行” B . 战略盟友,民主国家 C . 纸老虎,一天天坏下去 D . 政治典范,民权楷模
以张暮、汤化龙为首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在清末新政前期拥护改革,反对革命。但在武昌起义发生后,长江以南十几个省份相继宣布独立,实际是革命派和立宪派共同完成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对清政府的态度转变表明(   )
A . 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 B . 立宪派认识到清末新政的局限性 C . 辛亥革命促使资产阶级的觉醒 D . 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政治目标一致
1901年6月5号,清廷谕整顿翰林院,斥责该院“专以诗赋小楷为功,弊精神为无用,而经世之务,或转不暇考求,殊非造就人才之意”。清廷谕整顿榆林院反映了清政府(  )
A . 传播维新变法思想 B . 举新政急需新式人才      C . 抵制向西方学习 D . 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但是与现代化的方法相反,它是将‘现代’服务于‘传统’,让‘现代’向‘传统’过渡,因此是‘反现代化’。”以上论断适用于评价(  )
A . 戊戌政变 B . 义和团运动 C . 预备立宪 D .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效仿湖北,公推本省都督,建立军政府。

各省都督产生情况一览表(节选)

省别

都督

参与公推的群体

备注

湖北

黎元洪

革命党人、部分评议员及绅商代表

推举过程中有人提议革命时代当推军人

陕西

张凤翔

革命党人、新军

军政府长官,初名为“全陕复汉军大统领”

贵州

杨荩诚

省城各机关及团体代表

原推张百麟,张以非军人坚辞

山西

阎锡山

起义领导人,学界、警界代表

本存在选举和推举不同意见,革命党人力主推举

上表可说明(   )

A . 新政权缺乏民主性 B . 立宪派内部斗争非常激烈 C . 军人有较大的话语权 D . 革命隐藏着失败的危险
梁启超推崇墨子的"兼爱",认为这才是社会正义、平等、进步之所在;孙中山为"墨子所讲的'兼爱'与教会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这体现出他们(    )
A . 倡导复兴传统道德文化 B . 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C . 关注治国理念的本土化 D . 主张托古改制宣传革命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