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辛亥革命 知识点题库

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

A . 1898~1900 B . 1901~1911 C . 1912~1927 D . 1928~1937
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是(   )

A . 把变法自强与挽救民族危亡相结合 B . 把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 C . 主张人类社会的进化要经过三个发展阶段 D . 借助达尔文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主张
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

A . 民权主义 B . 民粹主义 C . 民族主义 D . 民生主义
2010年度贺岁大片《十月围城》讲述了1905年10月15日,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戏班主……不惧清政府和港英政府的双重高压,在香港中环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以这一历史场景,下列各种分析最正确的是

A . 孙中山闹革命广泛结交社会各界朋友 B . 当时的人们已越来越不满清王朝的统治 C .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 . 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已被所有中国人接受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3月,宋教仁等在南京召集同盟会各省会员大会,提出以“公开政党”的形式扩大组织、参与国会竞选并争取组阁。……从1912年南北和谈至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车站遇刺,以国会选举为中轴,全国范围内各种政党纷纷涌现,政党政治成为一时风潮。……但是,由于革命之后,行政权力为袁世凯所代表的北方势力所夺取,同盟会一国民党人转向了议会政治,并试图通过宪法形式否定行政权力的政治整合功能,进而将其贬低为官僚制的执行机构。

——汪晖《“亚洲的觉醒”时刻的革命与妥协》

材料二  辛亥革命使中国突然失去了皇帝,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多党竞争的自由世界。……民初绝大多数的政治人物和民众,仍然受“一元”思维定式的控制,但这时已经没有皇帝的权威来决定唯一正确的标准了,于是人人都自我膨胀起来。一旦进入了这种自以为唯一正确的状态,就不可能尊重对方,于是“卑鄙”“腐败”“暴徒”等等谩骂就成为政党之间的日常用语,庄严的议会也变成叫嚣和打架的场所,社会始终处于冲突动荡之中。

——张永《民初第一次国会选举竞选活动研究》

  1. (1) (l)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的政治状况和当时政党政治的主要着眼点。

  2. (2) 依据材料二分析民国初年“庄严的议会也变成叫嚣和打架的场所”的原因。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专制与民主的区别,不仅仅在于有无国会,而且在于国会在国家政治活动中处于何种地位。正式国会成立后,国会议员坚决排除袁世凯插手起草宪法的企图,牢牢控制制宪大权,在讨论宪法草案过程中,严格规定了总统的权限,并将总统置于国会控制之下。无论民初的政党斗争多么激烈,国会始终居于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

辛亥革命前很多保守派,包括梁启超这样的一些开明派人士,对民主政治深表疑虑,担心一旦实行民主,必然出现党派倾轧,天下大乱。然而在清朝退位后几个月内,围绕着国会议员选举,原先纷乱杂陈的各个政党迅速调整政策,相互合并,最终形成国民党,民主党,共和党,进步党等主要政党。假使没有这些政党的参与和组织,如此大规模的选举活动是不可能的。

皇帝自动退位大大缓解了革命前的满汉矛盾。民初政治领袖及时调整方向,放弃排满口号,提出“五族共和”的建国方案,避免了革命前很多人担忧的国家分裂。最能体现共和精神的就是国旗以五色构成,象征汉,满,蒙,藏,回五族共和。假使孙中山的国民党不是一意孤行,以其党旗青天白日满地红取代五色国旗,中华民国的国运不至于江河日下,以至于此。民初国人寄托的共和精神也不至于遭人遗弃,以至于今。—摘自百度百科

  1. (1) 根据材料总结民国初年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2.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民主政治失败的原因。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下几个因素可以解释这一悲惨结果。首先,中国幅员辽阔,这使得中国内地许多年来未受到与西方交往的影响。内地相当于一个巨大的贮藏所,几十年来注重的文官候选人一直是从那里产生。他们组成的官僚阶层由知识分子构成;而这些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著作,因而,他们更强调的是伦理原则,而不是手工技艺或战争技术。

    其次,这一统治阶级因以下事实而进一步受到约束:除佛教外,中国没有或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因此也就毫不奇怪,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它的变化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做出反应的其他国家。

    最后,年轻的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也应负部分责任。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在民国初期起了主要作用,但他们却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出现“悲惨结果”的原因。

  2. (2) 请结合史实举两例说明“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

  3. (3) 结合史实简述近代中国是如何建立起“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

  4. (4) 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帝(太宗)谓侍臣曰:“朕有二喜一惧。经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久服,边鄙无虞二喜也。治安则骄侈易生,骄侈则危亡立至,引一惧也。”

——范祖禹《唐鉴》

材料二: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孙文(印)《大总统誓词》

材料三:《七子之歌》是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下面是诗歌的节选: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 (1) 从政策角度分折唐太宗治理国家取得“二喜”的原因,评价唐太宗的“一惧”。

  2. (2) 材料二反映孙中山哪些奋斗方向(不能照抄原文),南京临时政府为实现这些目标采取哪些措施?

  3. (3) 闻一多先生的愿望最终实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分析这些事件对中国的影响

  4. (4) 综上,这些历史人物具有怎样的家国情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下列宪法与其内容相似的是(    )
A . 英国《权利法案》 B . 美国1781《邦联条例》 C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 . 《德意志帝国宪法》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
A . 三民主义 B . “中体西用”思想 C . 新三民主义 D . 民主科学思想
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
A . “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B . “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C .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D . “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下表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构成基本情况。据表可知,民国初年(   )

成分

人数

百分比(%)

民族资产阶级

12

2.6

职业革命家

28

6.2

政党领袖

17

3.7

自由职业知识分子

157

34

新政府官员

73

16

原清政府官员

86

18.9

士绅

65

14.3

A . 民主宪政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B . 权力制衡得到法律制度保障 C . 政治运作具有新旧调和色彩 D . 进步力量开始主导政治局面
一个叫鲍布的美国人在给母亲的家书中写道:“叛乱者在事件发生期间行为公正,他们签署宣言,任何恐吓外国人的人将被处死,任何做有利于保护外国人及教堂的人将得到奖赏。他们做尽其职责范围内的事以获得外国人的支持。清政府亦保护外国人……。”信中的事件是指(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义和团运动 C . 辛亥革命 D . 五四运动
下表为1850—1904年中国译著概况简表

时间科目

1850—1899

1902—1904

总数

英美

日本

总数

英美

日本

史地、社会科学

103

63

22

264

34

173

自然、应用科学

399

278

61

168

25

97

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 日本综合国力已经超越英美 B . 中国对西学认识的逐渐深入 C . 知识界否定了西方自然科学 D . 甲午战后西学传播范围扩大
1901年,刊物《开智录》《国民报》等著文指出:“恃今日之政府官吏以下图存”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欲立新国乎?则必自亡旧始”。随后。《游学译编》等倾向革命的刊物陆续出版。这反映了 (   )
A . 清政府已经丧失民众的支持 B . 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 C . 维新变法彻底失去社会基础 D . 大众传媒得到了迅猛发展
1924年8月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指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 所以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这表明孙中山(   )
A . 严重脱离了中国现实国情 B . 改变了国民党的阶级立场 C . 没有超出民主主义的范畴 D . 完美结合了中西政治制度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刚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之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 . 总统制是时代发展趋势国 B . 新旧势力交锋十分激烈 C . 专制传统已被完全根除 D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代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根据,往往出现刑讯逼供。近代以降,中西方法律不断发生接触,中国的司法刑讯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强烈批判。1874- 1875年,《申报》陆续发表了多篇抨击刑讯的政论文章,指出,刑讯制度不仅会对案件当事人造成伤害,实际上已经严重危害到中国自己的司法主权,致使洋人不愿接受中国的司法审判。因而欲求国家振兴,收复主 权,必须从根本上废除刑讯制度。1905年4月沈家本、伍廷芳二人联名上奏“删除律例内重法”,得到最高当局首肯,将枭首、凌迟等残酷刑罚在制度上予以废止。然而,一些地方官员受 到传统习惯的影响,以“民俗谤张习为诈幻,非有严刑峻法以临其上,断不能穷真相而成信讞” 为借口,违抗此令。 

——摘编自孙家红《帝制中国晚期的废除刑讯运动(1870- 1905)―以<申报>为起点》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废除刑讯运动兴起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废除刑讯运动产生的影响。
在纪念黄花岗起义的活动中,民国初期的人们通过祭文、诗词、剧本、采访等方式,加深了对黄花岗起义时代背景、历史意义的认识,构建了一个立体的甚至美化的革命记忆。伴随着国民党统治弊病的日益暴露,黄花岗起义的纪念也逐渐失去了对人们的感召力。这说明(    )
A . 黄花岗起义意义重大 B . 人们的群体记忆逐渐模糊 C . 历史认知受制于时代 D . 革命精神有赖于不懈传承
下图为1906年《北京画报》刊出的《恭贺立宪》,再现了当时学生队伍举着大清龙旗和“日新学堂”“恭贺立宪”的旗子,途经《中华报》等新式报馆时喜气洋洋的场景。半个月后,赞成立宪的《中华报》因涉嫌质疑立宪虚实被清廷查封。由此可知(   )

 

A . 清廷统治基础正在萎缩 B . 晚清新学主导社会发展 C . 改良主义顺应时代潮流 D . 民众参政意识不断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