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知识点题库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

A . 解放思想,事实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B . 抛弃“左倾错误”,实现拨乱反正 C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 . 实行改革开放
1978年10月,广东省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宝安、珠海两县外贸基地和市政规划设想》的报告,提出要在三五年内把宝安、珠海两县建设成为具有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相结合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并成为吸引港澳游客的旅游区,新兴的边防城市。这—报告(      )

A . 是广东省落实中央改革开放决策的体现 B . 充分利用了广东经济领先于全国的优势 C . 揭开了广东省作为对外开放窗口的序幕 D . 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提供了借鉴
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图文材料产,回答问题。

材料三  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1. (1) 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

  2. (2) 综上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

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参观浦东后感慨道:“决策高明,规划周密,做法聪明,这是中国的一大奇迹。”中国这一“奇迹”的出现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 . 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B . 浦东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C . 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D . 中国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最主要的根据是(   )

A .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 .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C . 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D . 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重要成果
材料:1978年10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汤姆斯•墨菲率领代表团访华,与中方洽谈合作事宜。在谈判中,美方提出来一个中方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英语词汇“joint venture”并将其解释为“合资经营”。墨菲解释说:“简单地说,合资经营就是把我们的钱包放在一起,合资共同办个企业,要赚一起赚,要赔一起赔,这是一种互利的合作方式。若要再说得通俗一点,合资经营就是好比‘结婚’、建立一个共同的‘家庭’。”中方对此感到新鲜有趣和增长了知识,同时又认为,尽管对方说的有道理,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对美方提到合资经营就好比是“结婚”、“建立共同家庭”,就更不可思议。中方代表团将谈判内容上报中央后,邓.小平作了“合资经营企业可以办”的批示。197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获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1980年4月,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第一批中外合资企业,如北京航空食品公司、北京长城饭店公司。

——摘编自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中方代表最初认为美方“合资经营”的提议不可能实现。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创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作用。

下表反映了1978—198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  )

经济成分

1978年

1987年

全民所有制企业

77.6%

59.7%

集体经济

22.4%

34.6%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

几乎为0

5.6%


造成表中我国所有制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经济体制改革    ②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外资企业落户中国

③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④
下图是“1979~1985年中国吸收和利用外资总额”示意图,与之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有(    )


①创办经济特区

②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材料从1958年直到“文革”时期,我国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对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的严加限制,对从集镇迁往城市的也严加限制。

     “文革”结束后的几年,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农转非”(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政策。比如,允许城市职工在农村的年迈父母、病残或家庭有困难的下乡知识青年等“农转非”。

    1984年10月,国务院出台政策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和家属,公安部门应准予在集镇落户。

    1997年全国各类流动人口达1.1亿。1998年7月,国务院对户口管理作了“四项改革”:对要求随父母在城市落户的未成年人、已在投靠的配偶所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公民、需到城市投靠子女的公民、在城市投资及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其直系亲属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均可准予在城市落户。

——摘编自李平《新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迁》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9年以来我国户籍管理政策的变化趋势,并分析指出导致变化的体制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我国户籍管理制度调整的积极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所作出的决策中,具有创新意义的是(    )
A . 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 .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C . 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 . 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为经济建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对该内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 提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B . 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 C . 明确了增强企业活力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心任务 D . 反映了领导人对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的认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率先改革,实行(  )
A . 人民公社化 B . 土地私有制 C . 农业合作化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其体现在(  )

①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②形成初、中、高三级国民教育体系

③完善了教育立法

④首次提出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①③
1978年、197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达到5.3%和5.4%。1979年,城镇积累的待业人员总数有1500万,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待业人数的最高峰。大量待业人员出现的原因是(  )
A . 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 B . 国民经济处于徘徊局面 C . 拨乱反正知青大量返城 D . 国企改革下岗职工增多
英国《卫报》专栏作家评价:“21世纪始于1978年,因为那一年是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份——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材料中的“完全不同的历史”是指中国(  )
A . 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 .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 . 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D . 实现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型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峰。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在领导班子方面,精简各级领导班子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改革后一些老干部退居二线;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也有所下降,部委平均年龄由64岁降到60岁,局级平均年龄由58岁降到54岁。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年轻的文化水平高的干部得到提拔。这次改革历时三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的一次建设和完善行政体制的努力,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的背景及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的意义。
1981年11月2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陈云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者的关系是主要方面和从属方面的关系,计划经济起主要作用,市场调节还是从属于计划”。上述结论(    )
A . 总结了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的基本经验 B . 确定了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标准 C . 反映了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 D . 巩固了经济特区逐步对外开放的主要成果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新词汇反映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下表为不同版本收录的部分新词汇。这主要反映了我国(   )

年代及版次

收录 部分新词汇

1978年第1版

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小农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

1996年第3版

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

2012年第6版

非公有制经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

A . 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B . 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主体 C . 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D .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历程
报纸是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下面报纸所反映的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

A . 开始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 B .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C . 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D . 提出国有企业改革要增强企业活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978年的所有出国考察中,对中国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谷牧所率的考察团于 1978 年5月2日至6月6日对西欧的访问。它和1978年11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以及同年12月的三中全会一起,成为 中国改革开放的三个转折点。

——摘自(美)傅高义著的《邓.小平时代》

材料二

1978 年 12 月 13 日

时任美驻华联络处主任伍德科克说,他会将邓.小平的意见转告华盛顿,邓同意 1 月 1 日是宣布关系正常化的一个好日子。

1979 年 01 月 01 日

邓.小平在元旦讲话中申明了收复台湾的重要性。在他列出的 3 个主要目标中,其中 1 个是将台湾回归列入工作日程。

1979 年 01 月 06 日

即三中全会刚过两周,北京就为习仲勋开了绿灯,让他准备一个广东接受外资的方案交北京正式批准。

1979 年 07 月 18 日

在中央一次会议上,邓.小平对安徽省第一书记万里说:“不必陷入争论,你这么干下去就是了,就实事求是地干下去。”

——依据(美)傅高义著的《邓.小平时代》改编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邓.小平在 1978 年“中央工作会议”上所作重要讲话的标题,用一句话指出这一讲话的历史地位,并简述该重要讲话的基本内容。
  2. (2) 1979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局之年。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年我国在内政、外交方面的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