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知识点题库

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

A . 中共八大 B . 中共十四大 C . 中共十二大 D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央视3套播出的《歌声飘过30年(1979—2009)百首金曲系列演唱会》很吸引眼球。下列歌曲不可能入选其中的是

A . 《我是公社小社员》 B . 《春天的故事》 C . 《走进新时代》 D . 《在希望的田野上》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面当时(    )

A . 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 . “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 . 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 . “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中国的1978”

1978年,对于中国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的学者说,这是中国的重新出发,一个国家的重新开始。历史为什么选择了1978年,这既是那个时代一批人面对中国与世界的过去和未来的集体思考,也和一代伟人邓.小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到今天,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已为世界所瞩目。

站在30年后的今天,以“中国的1978”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可选择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角度,也可围绕某一中心、某一事件、某一人物等展开论述。(

注意:①论文须围绕主题展开②论点应由材料支持③论述要层次分明④叙述要通顺流畅

下面是1970-2012年中国价格指数总体运行趋势示意图。图中圈出的两个高峰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

A . 借鉴国外成熟经验 B . 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 C . 先后实施改革开放 D . 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
英国《卫报》专栏作家的断言:“21世纪始于1978年”,因为这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文中的“一步”是指(    )

A . 结束“两个凡是” B .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C . 提出“一国两制” D .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梦,是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平发表的重要讲话之一。中国梦代表了新一届政府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信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朝”。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就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一个繁荣昌盛、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然而,探索的道路并不平坦。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实行彻底的民主革命并取得胜利固然不易,在这样的大国穷国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伟业。实现伟大的梦想,想要一帆风顺,没有牺牲,不付出代价,是难以想象的。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上的哪些事件让我们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

  1. (1)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另一场梦的破碎”是由什么事件导致的?这一事件对中国的经济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

  2. (2) 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为了实现“中国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3. (3) 中国几代人为实现中国梦而作出的探索,给了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哪些启示?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伟大的转折,这一“伟大转折”含义是指党的工作重心(    )
A . 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B . 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 C . 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D . 由对内改革转移到对外开放
下图是根据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计算绘制的1990年、2000年、2010年全国家庭户规模变化示意图。这一示意图说明了(    )

A . 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人口减少 B . 新时期三人户家庭占据半数以上 C . 改革开放促进了生活质量提升 D . 新时期家庭结构简化成为了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广告曾一度在全国各种新闻媒体上绝迹。1979年1月,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电视史上条商业广告,同年4月,财政部颁发文件,明确提出报社是宣传事业单位,但在财务管理上实行企业管理的办法。这些变化说明(    )
A . 思想解放推动了新闻媒体的体制改革 B . 新闻立法成为新闻媒体改革的助推器 C . 经济特区成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田” D . 城市体制改革助力新闻媒体的大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重商主义是与工场手工业和资本原始积累相适应的经济学说和政策,这一政策限制了资本主义自由发展。1759年亚当·斯密首次提出“看不见的手”,主张经济自由主义。到19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登上巅峰,也开始走向极限。20世纪前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西方经济大危机之后,英国经济政策“重返”国家干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使英国社会在20世纪前期剧烈动荡后达到新稳定,出现战后20年经济的“黄金时代”。但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面临的危机重重,1979年起,奉行新自由主义的保守党连续执政18年,重点是“重返”自由经济。即“解放市场和压缩大政府

——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材料二: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实际上存在着两种经济发展模式,即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的“一五”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后的大跃进经济发展模式。“一五”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苏联模式。大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初衷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克服苏联模式的弊端,独立自主的探索一条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触动苏联模式的制度结构。

在大跃进经济发展模式反复实践和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对其调整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也在慢慢地萌芽发展起来。这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且它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席卫南:《中苏两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回顾与评价》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经济政策演变的历程,并分别指出每次演变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与英国经济政策演变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位学者研究了中共“十一大”(1977年)至“十四大”(1992年)四个报告中的关键词汇变迁,其中四个报告的词汇使用有如下特点,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市场经济”成为报告的新词汇

②“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

③报告中“毛主席”一词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

④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A . ①②③④ B . ③②①④ C . ③②④① D . ②③①④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认为应该给予地方和企业以足够的自主权;应该充分利用经济组织、经济手段、价值规律的作用。材料信息(    )
A . 表明中国开始探索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改革 B . 揭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序幕 C . 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 D . 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习.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的主旨演讲时强调: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请指出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性事件。此后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是什么?
  2. (2) 请指出新时期农村改革的主要举措和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
  3. (3) 我国迈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是什么?20世纪90年代,中国逐渐形成对外开放的格局,它具有怎样的特点?
  4. (4)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什么?指出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5. (5)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40年宏伟历程,你认为取得成功的根本经验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2年和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二:1978年和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

体工业

其他经济

类型工业

1978

77.6%

22.4%



1997

25.5%

39.1%

17.9%

18.5%

材料三: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第一次公开提出建立海南经济特区问题。他说:“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

——《百年中国》

  1. (1) 分析材料一,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
  2. (2) 材料二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3) 材料三中给农村带来“深刻的变化”的政策是什么?这种变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次重要会议后出现的?
  4. (4) 依据材料四并联系海南建省办特区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你认为海南办经济特区的优势有哪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    )
A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B . 促进祖国统一,推行一国两制 C .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实施反腐倡廉 D .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文革”结束后,中共中央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会议是(  )
A .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 十二大 C . 十四大 D . 十五大
改革开放,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多少年?
A . 40年 B . 70年 C . 50年 D . 60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确实包含许多因素: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但能使各要素有机、合理的发生作用,还是取决于制度安排。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中国,(1978年)前后三十年的基本国情和自然禀赋并无质的差异,但发展程度却有天壤之别。

——宋鲁郑《从西方丑闻看中国崛起》

运用材料,结合中国现代史1978年前后的史实,围绕“经济政策与国家振兴”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进行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报纸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下面报纸所反映的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

A . 开始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 B .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C . 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D . 提出国有企业改革要增强企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