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知识点题库

英国学者麦克法夸尔说:“1949年是政权更替,1979年才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比毛.泽东高”。作者的观点主要是立足于()

A . 民主政治建设 B . 思想大解放 C . 发展生产力 D . 推进全球化发展

下图是《人民日报》刊发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这次会议标志着(  )

A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 B .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C .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 . 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澳大利亚学者费约翰将20世纪中国的国际形象的转变过程概括为三句话,即“醒起来,站起来,富起来”。其中标志着中国“醒起来”的历史事件是(  )

A . 鸦片战争 B . 洋务运动 C . 辛亥革命 D . 新中国的成立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A . 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 B . 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 . 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 D . 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

A . 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 B . 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 .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 . 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开始于1978年底,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此时,促使中国发展的国内外有利因素明显增多。”“国内外有利因素”是指
①经济全球化逐渐发展 ②中国国际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③“文化大革.命”提供深刻的历史教训 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业已开辟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最近,国外一位学者提出了“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借用这句话设计了下面这张主题演讲的图片。

问题:

  1. (1) 197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2. (2) 为什么中国的1978年会被视为21世纪开始的标志?

  3. (3) 你如何评价图片所体现的主题?

思想先行,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其基本思想和核心内容,就是把全党工作重心由急风暴雨革命战争时期的阶级斗争,转移到国家全面开展经济建设上来,集中力量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提高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

—《陈云、邓.小平与中共八大》

材料二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

——《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三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春天的故事》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中共八大指出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中共八大的召开有何意义?

  2. (2) 材料二中的社论内容概括为什么方针?为此,1978年,思想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什么?有何意义?

  3. (3) 材料三中的这位“老人”是谁? 一九九二年春这位老人在南海边写下的“诗篇”指的是什么?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1977年1月19日,中共中央转发国务院《关于一九八零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报告》。报告中指出,国务院和各省、市、自治区要迅速把农业机械化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起来,进一步修订和落实农业机械化规划,保证在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    )

A . 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 B . 增强企业活力,搞活企业 C . 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 D . 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犹存
1983年中国政府推出了“以税代利”政策:大中型企业要求将其55%的利润交作税收,小企业则按照分成八个等级的税则表纳税,这样就切断了国营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直接联系。这样做有利于(    )

A .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 . 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 C . 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能反映中国已然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的一组事物或现象的是(  )

A . 两单一星、“三下乡”活动、义务教育、股票 B . 上山下乡、扫盲教育、“双百”方针、互联网 C . 科教兴国、城镇化、载人航天、流行服饰 D . 股份制企业、样板戏、装修热、“教育大革命”
下图是1952-2000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百分比示意图.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A . ①④形成的共同因素是所有制形式的根本变革 B . ②低谷的形成是由于国家经济政策的严重失误 C . ③是由于国家找到了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 D . ④到⑤的变化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遇到了挫折
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比利时政府提供的政府贷款,从而打破了我国自1969年以来形成的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其主要原因是(    )
A . 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调整 B .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C . 全国社会经济状况的恶化 D . “左”的经济思想得到纠正
中国人的姓名文化,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下列名字大量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是(  )
A . 文明立宪复兴 B . 解放建国援朝 C . 超英跃进文革 D . 抗敌太行和平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全国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
1979年至1980年,我国国家领导人的出访活动大幅度增长。从出访的国家来看,两类国家明显增多:一是发达国家,二是正在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活动主要是为了(    )
A . 推动中美建交 B . 推动改革开放 C . 实现睦邻友好 D . 引进先进技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1979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

  1. (1) 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
中共八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都是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其中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 探索开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B . 三大改造——经济特区——初级阶段——一国两制 C . 经济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三个代表 D . 主要矛盾——国企改革——计划经济——科学发展观
细心的张晓明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如图中新中国的GDP增长率在1957年、1979年和1993年均有显著增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三个年份的GDP增长的共同因素是(   )

A . 国家经济政策改革 B . 经济所有制的变革 C . 国家政治制度变革 D . 国家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标志着(   )
A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 B .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C . 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D .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