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知识点题库

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 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⑤种群密度的大小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及迁出率

A . ①③⑤     B . ②④ C . ②④⑤ D . ③⑤

下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正确是(    )

A . 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 . 图示规律也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 . 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 . 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在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B . 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性环境因素 C . 洞内水体中溶氧量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K值 D . 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
下列科学实验研究中的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 在调查种群密度时,若田鼠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估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B . 探究促进生根的最适NAA浓度需要做预实验,其目的是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 C . 种群数量的变化可利用数学模型描述、解释和预测 D . 土壤中某种小动物个体总数下降则该地物种丰富度随之下降
已知物种A与物种B具有捕食关系,纵坐标表示生物量,横坐标表示时间,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如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增加而导致B的减少 B . 如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增加而导致B的增加 C . 如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减少而导致B的增加 D . 如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B的减少而导致A的减少
科学家到某地进行生态考察,发现该地区鸟类数量急剧减少.为了查明原因,科学家采取的完整科学研究方法是(  )
A . 通过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得出结论 B . 进行实地考察→分析可能原因→初步判断→得出结论 C . 观察,提出问题→分析,提出假设→设计,完成实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D . 初步分析,提出假设→进行实验观察与验证→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

如图表示在一段时间内某农田中田鼠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t2时该农田中的田鼠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B . t1t3时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分别为增长型和衰退型 C . 这段时间内该农田中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D . t3时开始进行田鼠防治的效果好于t1时进行防治的效果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性个体,该昆虫的种群在短时间内(   )
A . 数量先减少后增多 B . 密度减少 C . 环境阻力增大 D . 无显著变化
如图所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 . 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 . t3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t4时乙的种群密度最大 D . 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时防治效果最佳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调查发现某种一年生植物(当年播种、当年开花结果)的种群中存在下列情形:①因某种原因导致该植物中大约只有80%的种子能够发育成成熟植株;②该植物平均每株可产生400粒种子;③该植物为自花传粉植物。目前种子数量为a,则m年后该植物的种子数量N可以表示为(   )
A . 400a·0.8m B . 0.8a·400m C . a·320m D . 320am
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 B . 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C . 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包括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 D . 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 1、小于 2,其他以此类推。该鱼在 3+时到达性成熟,即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即进入老年)

A . 种群的年龄结构分为生殖前期、生殖期、生殖后期 B . 由表可知,该鱼种群数量将增多 C . 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越多 D . 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
生物群落甲、乙、丙含有数字 1 到 8 表示的 8 个物种,每个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下表给出了这些物种的种群密度(个/m2),请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小的是乙 B . 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甲 C . 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互利共生 D . 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
蚜虫通过刺吸式口器在枸杞植株上吸食汁液,严重影响枸杞生长及果实产量。为避免枸杞减产,可人工繁殖瓢虫并向农田投放。温度对成年蚜虫(成蚜)寿命和繁殖的影响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蚜虫与枸杞、飘虫与蚜虫的种间关系依次是寄生、捕食 B . 蚜虫的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成蚜的数量 C . 环境温度为18-24℃之间时,成蚜更易大量繁殖 D . 温度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蚜虫的种群数量
如图表示同一群落中的甲乙两个种群的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06

A . 甲的种群密度在t4时刻比t3时刻小 B . t2t3时间段甲的种群密度先升后降 C . 乙的种群密度在t1时刻比t4时刻小 D . t2时刻甲、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相同
种群数量是随时间而改变的,即种群波动,分为周期波动和随机波动。种群数量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随机波动,而环境条件的随机波动也可能引起种群的周期波动。下图为“雪免及其有关生物的10年周期波动模型”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1) 某种植物(图中嫩枝叶表示)为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所有生物构成
  2. (2) 分析图中曲线可知,所有生物都出现了种群波动,该波动主要由植被和相互作用所激发的。其中嫩枝叶的波动是(填“周期波动”“随机波动”)。
  3. (3) 披肩榛鸡的波动周期约为年,分析图中生物的波动周期会发现,种群周期波动的主要特点是波峰的间距是固定的,波的振幅是
  4. (4) 雪兔的冬季食料主要是前一年夏季新生长出来的嫩枝,直径大都在3毫米以下。当这些嫩枝的数量减少到不足以养活雪兔的整个越冬种群的时候,雪兔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在雪兔种群数量下降过程中,披肩榛鸡的种群数量也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5. (5) 在对次生演替研究过程中,以下属于群落层面的研究内容有________________。
    A . 物种的多样性 B . 优势现象 C . 垂直结构 D . 出生率和死亡率 E . 营养结构
如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网,图乙表示该草原食草动物捕食强度对生产者有机物积累速率的影响,请据图回答问题:

  图片_x0020_100017

  1. (1) 图甲中,鹰处于第营养级,该生态系统中除图甲中包含成分外还有
  2. (2) 图甲中,鹰的能量来源于蛇的比例为m,若鹰增重y kg时至少需要兔为x kg,则y=(用x、m表示)。
  3. (3) 图甲中,蛇的消失导致鹰的数量增加的原因是
  4. (4) 图乙中,食草动物捕食强度低于a时,生产者有机物积累速率随捕食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原因可能是
  5. (5) 据图乙分析,确定该草原最大载牧量时,食草动物捕食强度不能超过点水平(填字母)。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 ,又称K值。
如图是自然条件下某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模型,请回答:

  1. (1)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2. (2) 图中曲线是反映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模型,用该模型解释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以利于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增加。
  3. (3) 图中A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型,A点后种群的增长速率(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
  4. (4) 研究还发现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调查统计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研究者通常采用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
德清县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内有一个朱鹮岛。朱鹮有“东方宝石”之称,是全球濒危鸟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当某个种群的数量过少濒临灭绝时,种群内个体间信息传递效率低下 B . 导致朱鹮濒临灭绝的因素可能包括气候变化、人类捕杀、环境污染等 C . 早期保护朱鹮主要通过易地保护,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方式 D . 通过保护使朱鹮的种群数量增加,其遗传多样性也会随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