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知识点题库

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在时间t0~t1内,种群数量是“J”型增长 B . 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 C . 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 D . 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
下列与生态系统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 吸收进入植物体内的矿质元素在植物枝叶腐烂后归还土壤,属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B .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指在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进行保护 C . 大量放牧、发展畜牧业、开垦草原变耕地多产粮是良好的致富方法 D . 种群数量的变化只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 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先选取样方再确定调查对象 B .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用鲜艳的颜色标记被捕获的动物 C . 群落的水平结构常表现为群落中的生物呈集群分布或斑块状镶嵌分布 D . 火灾过后的草原上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下图表示在18℃(a)和25℃(b)的池水中,水蚤的出生、死亡和种群大小的关系,图中的出生数和死亡数均为实际数量的两倍。下列有关水蚤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图(a)表明出生数越大,种群数量也越大,反之,就越小 B . 图(b)表明决定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死亡数 C . 在25℃环境中,当种群密度增加时,首先出生率受影响,再引起死亡率增加 D . 18℃的水温有利于水蚤更早进入快速增长期
为研究某鱼塘鲤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有人构建了数学模型,其过程如表所示:

研究方法

构建鲤鱼增长模型的主要步骤

A.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A.鲤鱼在最初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21%

B. 

B.5个月内池塘的资源和空间充足,鲤鱼种群的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

C.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C.Nt=N0•λt(其中Nt代表t天后鲤鱼的数量,t表示天数,λ表示倍数,N0表示 )

D.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或观察等,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D.观察、统计鲤鱼的数量,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1)依据数学模型建立的基本步骤,填写表中B、C空白处的内容.

(2)假设鲤鱼种群初期投入数量为2000尾,则20天后鲤鱼种群的数量为N20= 尾.(用公式表示,不计算具体结果).

(3)若该鱼塘最多可容纳8万尾鲤鱼生长,则在捕捞后,应让鱼塘保持 尾鲤鱼时能发挥最大经济效益.若今后要使鱼塘中的鱼自然繁殖,还要考虑投放鱼苗种群的年龄组成和 

(4)在进行鲤鱼种群密度调查时,由于工作人员所做标志物太过明显,导致再次捕获时容易被发现并抓到,这种情况下,估算的鲤鱼种群密度会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008年,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B . 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 C . 洞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K值 D . 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
将两种仓谷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混合在一个容器中,于不同环境中培养,结果如图,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 ①中锯谷盗的种群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B . 拟谷盗和锯谷盗在不同环境中的竞争能力不同 C . 同一环境下两种群数量变化不同与物种的遗传因素有关 D . ②中当拟谷盗的数量约170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在决定鲸的捕捞量时,研究了下图。该图表示了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种群数量为P/2吋,种群增长最快 B . 曲线1代表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容纳量 C . 由图可知,该鲸种群的增长方式为逻辑斯谛增长 D . 曲线1和曲线2所形成的封闭空间的面积代表环境阻力
如图所示为某池塘内鲤鱼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图中a点和b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一定相等 B . 0-d时间段内,曲线最低点鲤鱼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小于零 C . a-b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D . b-c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
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年份

甲种群数量/乙种群数量

1.3

1.35

1.1

0.95

0.65

0.33

0

A . 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 B . 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 C . 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第四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且甲种群逐步被淘汰 D . 甲乙两种群可分别代表草原中的兔子和牛,二者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
图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K1为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点时由于某种因素的改变使环境容纳量由K1变为K2。下列导致K1变为K2的原因中,最可能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09

A . 该种群的天敌大量迁入 B . 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 C . 外来物种入侵 D . 该种群生物的食物增多
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若a点时环境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不符合“S”型增长 B . 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 . 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 . 特定年龄组成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在某自然保护区中甲物种与乙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370711614

A . 甲物种与乙物种的相互关系是捕食关系,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 B . 甲物种种群数量受乙物种种群影响,但乙物种种群数量不受甲物种种群的影响 C . 甲物种种群数量变化受出生率和死亡率因素的影响,还受迁入和迁出等因素的影响 D . 甲物种和乙物种各自种群内均会出现种内斗争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图片_x0020_57130722

A . 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反馈调节的结果 B . 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 . 两个种群间信息传递方向是甲→乙 D . 两个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并不意味着生态系统在衰退
环境容纳量取决于一个种群所处的环境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甲、乙两地的灰喜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一定是相同的 B . 生活在某草原的东亚飞蝗不同年份的环境容纳量可能是相同的 C . 当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时,死亡率会升高,出生率不变 D . 生活在微山湖中的鲫鱼和黑鱼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如图甲是某种初级消费者被引入某岛屿后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图乙是该种生物在某调查阶段种群数量变化的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分析图甲可知,该岛屿上该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K值)约为2 000只 B . 种内斗争加剧和天敌的增多可能是1850-1865年间该种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 C . 分析图乙可知,该调查阶段中种群数量最多的年份是第10年时 D . 图乙第15年时种群数量最少,可相当于图甲1880年的种群数量情况
我国主要的蟑螂种类为德国小蠊,这种蟑螂繁殖力非常强,能传播多种病菌。下图是在一定条件下德国小蠊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如果使用更大的容器培养德国小蠊,其环境容纳量一定增大 B . 蟑螂种群在0~4天增长缓慢的原因可能是起始数量较少 C . 在第20天左右是防治德国小蠊危害的最佳时期 D . 防治德国小蠊的最根本措施是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调节机制。下列生理或自然现象中,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
A . 新冠病毒感染后免疫细胞活化产生大量细胞因子,进而促进免疫细胞活性 B . 某湖泊中肉食性鱼类捕食草食性鱼类引起两个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C . 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抑制作用增强 D . 动物需氧呼吸过程ATP数量增加,细胞中ATP积累导致呼吸减缓
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城市河流中含碳有机物、无机盐(包括铵盐、磷酸盐以及重金属盐等)的污染也日益严重,某城市采用立体生态浮床技术来净化河流水质,浮床示意图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立体生态浮床通过在浮床植物下方布置人工介质,放养水生动物,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从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2) 统计被污染湖泊中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属于在水平的调查,研究自然水域物种之间的关系和物种丰富度有利于指导渔业生产,物种丰富度是指
  3. (3) 在净化河流水质时,上层水生植物的作用是。有人提出可在上层的水生植物层种植蔬菜。请你对该建议予以评价,该建议可行否,并说明理由:
  4. (4) 刘禹锡曾用诗句“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对红树林海岸风光作过生动描述,自然美景往往是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即使红树林被划为保护区,林中野鸭的种群数量也会出现K值,理由是(答出2点即可)。
  5. (5) 微塑料是一种持久性污染物,覆盖在土壤生物表面时会导致其无法正常呼吸,与其他有毒物质结合会毒害土壤生物,故对土壤生态系统具有严重的危害。某生物兴趣小组欲通过实验分析微塑料对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对土壤中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度的影响,则对照组的实验材料是,实验组的实验材料是
古籍中有许多防虫治虫的记载,东汉王充的《论衡》:“藏宿麦之种,烈日乾暴,投于燥器,则虫不生”。明代霍韬曾说,广东香山、番禺等地有蟛蜞虫,食谷之芽,大为农害,唯鸭能啖焉,且鸭不为害农稻。清末的《蒲圻县乡土志》载有:“捕得蝗,刺孔点以痘浆,放令飞去,痘毒传染,其种自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烈日乾暴、则虫不生”,说明害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 B . 稻田中引入蟛蜞虫的其他天敌,均可“能啖焉”且“不为害农稻” C . 病毒与蝗虫之间为寄生关系,可在蝗虫数量达到K/2时接种病毒进行防治 D . 自古以来害虫难以防治的原因可能是大多数害虫的繁殖能力强、出生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