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女娲造人 知识点题库

指出下列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

①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②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③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读课文《女娲造人》,女娲为什么会想出这种“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


女娲为让天地间生气蓬勃起来而产生了造人的动机,并且不辞辛苦地用黄泥造人。这大概是黄色人种的起源吧。那么女娲又是用什么方法创造了白色人种、黑色人种和棕色人种呢?她还有其他造人的动机吗?请推测女娲造人的新动机、新方法。

  1. (1) 推测造人的新动机:


  2. (2) 新方法:


文中方框处依次应填的标点符号是(   )。

   走啊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A . ,。,。—— B . ,;,。—— C . ,。,。: D . ,;,。:
学习课文《女蜗造人》后想一想:女娲为什么要造人?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 (1) chéng chè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

  2. (2) 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chān huo了水,在手里róu tuán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3. (3) 女娲不由得满心欢喜,méi kāi yǎn xiào

  4. (4) 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ní tán里。

  5. (5) 人类就世世代代mián yán下来。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小题。

盘古开天辟地

    很多很多年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的景象还是混沌的一团。人类的老祖宗盘古,这个奇大无比的巨人,就孕育在这混沌之中。他在混沌中孕育着,成长着,呼呼地睡着觉,一直经过了十万八千年。有一天,他忽然醒过来。睁开眼睛一看,啊呀,什么也看不见,眼前只是模糊的一片,闷得怪心慌。

    他觉得这种状况非常可恼,心里一生气,不知道从哪里抓过来一把大板斧,朝着眼前的混沌用力这么一挥,只听得一声霹雳巨响,大混沌忽然破裂开来。其中有些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天;另外有些重而浊的东西,沉沉下降,变成地。——当初是混沌不分的天地,就这样给盘古板斧一挥,划分开了。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要合拢,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的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长一丈。这样又过了十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子也长得极大了。

    盘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长呢?有人说有九万里长。这巍峨的巨人,一根长柱子似的,直挺挺地撑在天和地的当中,不让它们有重归于混沌的机会。

    他孤独地站在那里,做这种非常吃力的工作,又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年代。到后来,天和地的构造似乎已经逐渐成形了,他不必再担心它们会合拢了,他实在也需要休息休息,终于倒下了。

    就在这时候,他周身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轰隆的雷霆,他的一只眼睛变成太阳,另一只眼睛变成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躯变成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江河,他的筋脉变成道路,他的肌肉变成田土,他的头发变成天上的星星,他浑身的汗毛变成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骨髓等,也都变成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温润的宝玉,就是那最没有用处的身上出的汗,也变成清露和甘霖。

    总之一句话: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整个的身体使这新诞生的宇宙丰富而美丽。

  1. (1) 给下列划线字词注音。

    霹雳

  2. (2) 盘古为什么要开天辟地?
  3. (3) 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①盘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长呢?有人说有九万里长。

    ②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

    ③这巍峨的巨人,一根长柱子似的,直挺挺地撑在天和地的当中。

    ④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轰隆的雷霆,他的一只眼睛变成太阳……

  4. (4) 选出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 . 甘霖:甘蔗林。雷霆:暴雷。 B . 冉冉:慢慢地。合拢:合在一起。 C . 温润:温和,温暖湿润。混浊:模糊一团 D . 开天辟地:有史以来。霹雳:打雷。
  5. (5) “就在这时候……也变成清露和甘霖”主要采用了的修辞手法,歌颂了盘古的精神。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美丽的桥

    ①很久以前,一直和睦地生活在相毗邻的两个庄园的一对亲兄弟陷入了一场纠纷,这是40年来两兄弟之间首次发生纷争。

    ②在这40年当中,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肩并肩地辛勤劳作着,共用农业机具,互换丰收果实。可是这种漫长而有益的合作突然停止了,原因是发生了一起小误会,结果发展到了反目成仇的地步。

    ③一天上午,有人敲开了哥哥家的大门,一个身背木匠工具的人对哥哥说:“我正在找活干,如果您的庄园需要修缮,我可以帮助您。”“是的,我这里正需要你。”哥哥回答说。

    ④哥哥说:“你瞧,在小溪另一边的那个庄园住着我弟弟。上周我们两个庄园之间还是一个美丽的大牧场,但是,前几天我弟弟用推土机开了一条渠,从此,一条小溪横在我们的庄园中间。”

    ⑤“他这样对待我,我要给他点颜色看看。你看到粮仓旁边那堆废木头了吧,我想让你在这里造一个两米高的围栏,此后我永远都不想见到他了!”哥哥说道。

    ⑥木匠对哥哥说:“我懂了。请给我钉子、挖坑埋木桩用的铁锹。我的活计会使你满意的。”

    ⑦哥哥帮助木匠准备完所有的材料后,离开了庄园,忙别的去了。

    ⑧木匠一整天都在忙碌着,又是测量,又是锯木头,又是钉钉……日落时分,当哥哥回来时,木匠已经干完了活。这时,哥哥惊得目瞪口呆,因为他的眼前不是什么两米高的围栏,而是一座小桥,一座穿过小溪连通两个庄园的桥。它静静地沐浴在夕阳的余辉中,精美得简直就像一件艺术品。

    ⑨这时,哥哥的邻居弟弟从桥那边的庄园走过来,抱住哥哥说:“你真伟大!在我做了对不起你的事之后,你却建造了一座美丽的桥……”

    ⑩当两兄弟重归于好的时候,他们看到木匠正在一边默默地收拾工具。“请等一下,”哥哥对木匠说,“我这里还有很多活需要你做。”木匠背起工具,微笑着回答:“对不起,我倒是很愿意留下来,但是还有很多桥等着我去造。”

  1. (1) 这座桥之所以是“美丽的”,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二是
  2. (2) 结合语境,解释文段⑤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颜色:

  3. (3) 两兄弟的哪些做法表明他们已不再和睦友爱?请简要概括。
  4. (4) 文中有一句话点明了木匠已有主见,他要造一座桥,这句话是什么?
  5. (5) 你怎样理解文段⑩中划线句子的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木匠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地下同地上一样,有生命,有一群懂得爱和憎的生物。那里有黟(q&)黑的蠕虫,黑色绳索似的植物根,颤动的亚麻纤维似的地下水的细流。

    据说还有别的:身体比晚香玉高不了多少的土地神,满脸胡子,弯腰曲背。

    有一天,细流遇到玫瑰树根,说了下面的一番话:

    “树根邻居,像你这么丑的,我从来没见过呢。谁见了你都会说,准是一头猴子把它的长尾巴插在地里,扔下不管,径自走了,看来你想模仿蚯蚓。但是没有它优美圆滑的动作,只学会了喝我的蓝色汁液。我一碰上你,就被你喝掉一半。丑八怪,你说,你这是干什么?”

    卑贱的树根说:

    “不错,细流兄弟,在你眼里我当然没有模样。长期和泥土接触,使我浑身褐色;过度劳累,使我变了形,正如变形的工作胳臂一样。我也是工人,我替我身体见到阳光的延伸部分干活。我从你那里汲取了汁液,就是输送给她的,让她新鲜娇艳;你离开以后,我就到远处去寻觅维持生命的汁液。细流兄弟,总有一天,你会到太阳照耀的地方。那时候,你去看看我在日光下的部分是多么美丽。”

    细流并不相信,但是出于谨慎,没有作声,暗忖道,等着瞧吧。

    当他颤动的身躯逐渐长大,到了亮光底下时,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寻找树根说的延伸部分。

    天啊!他看到了什么呀。

    到处是一派明媚的春光,树根扎下去的地方,一株玫瑰把土地装点得分外美丽。

    沉甸甸的花朵挂在枝条上,在空气中散发着甜香和一种幽秘的魅力。

    成渠的流水沉思地流过鲜花盛开的草地:

    “天哪,想不到丑陋的树根竟然延伸出美丽!”

  1. (1) 读第三段,若将划线的“据说”两字删去与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2. (2) 下面的说法与这篇课文所抒发的情感相符的一项是(    )
    A . 细流在故事中充当了一个反面角色,人们在对树根表示敬意的同时,对细流充满了厌恶之情。 B . 树根有那样顽强的精神,应该到地面上来,更充分显示它存在的价值。 C . 这些枯黄笨拙的树根,在这黑暗的腐朽的环境中,支持着地面上的生命之美,那正是他们的骄傲。 D . 树根为树枝为花朵供应了充足的水分,固然可敬,但也实在太可惜了他的一生。
  3. (3) 这篇文章揭示的主题是什么?
  4. (4) 作者把细流与树根的对话写得生动形象,充满情趣。请续写一段流水与鲜花的对话。(不超过30个字)
女娲造人既寂寞又受累。她造人的目的是什么?(找出课文中相关语句)她是怎样做的,结果又是怎样的?
这篇课文是根据《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改编的,下面是这两则短文的译文。

    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看看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象力。

世界上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但我们只能拥有一次,所以我们应珍惜生命,好好把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

    请以“生命”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对我们说:“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答题要完整。” B . 荠菜味辛甘,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祛病养生之功效。 C . 我不知道成语“世外桃源”出自哪部著作? D . 创造,是人类智慧高度发展的结晶;创造,也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①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到地面,马上活了起来,并且一开口就喊:“妈妈!”

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这句话中“人”加引号的作用是(    )
A . 表示引用 B . 表示特定称谓 C . 表示着重指出 D . 讽刺或否定
“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一句中“绝妙”换成“奇妙”好不好?为什么?
有人认为《女娲造人》课文第一自然段与“女娲造人”关联不大,可以删掉。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女娲创造了人类之后,许多年来平静无事,人类一直过着快乐的日子。

    不料有一天,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不知道为了什么事,忽然打起仗来了。这一仗打得非常激烈,从天上一直打到人间,战争的结果,火神胜利了,水神失败了。

    失败的水神共工,又羞又恼,觉得再也没有脸面活在世间了,就一头向不周山撞去。这一撞不打紧,他自己倒没有撞死,却闯出了天大的祸事。

    原来那不周山,本来是矗立在西北的一根撑天的柱子,经共工这么一撞,把撑天的柱子撞断了,大地的一角也被他碰坏了,世界因此发生了一场可怕的大灾难。

    看吧,半边天空崩塌下来,天上露出些丑陋的大窟窿,地面上也破裂成了纵一道横一道黑黝黝的深坑。山林烧起了熊熊大火,洪水从地底喷涌而来,波浪滔天,使大地成了海洋。同时,从燃着大火的山林里又窜出各种恶鸟猛兽,到处害人,人们已经无法生存下去了。

    女娲看见她的孩子们受到这么可怕的大灾难,痛心极了,她没法处罚那个捣乱的共工,只得辛辛苦苦地修补残破的天地。

    补天这工作真是巨大而艰难呀!可是人类的母亲女娲,为了她心爱的孩子们,一点也不怕艰难和困苦,独自勇敢担负起了这个重担。

    她先在大江大河里挑选了许多五色石子,架起一把火,把这些石子熔炼成胶糊状的液体,再拿这些胶糊状的液体去把天上一个个窟窿都填补好。

    她怕补好的天空再崩塌,便又杀了一只大乌龟,斩下它的四脚,用来立在大地的四方,代替天柱,把天空像帐篷似的撑起来。柱子很结实,天再没有崩塌下去的危险了。

    那时,地上有一条凶恶的黑龙在作怪,女娲便去杀了这条黑龙,同时又赶走各种恶鸟猛兽,使人类不再受禽兽的伤害。

    剩下来的只有洪水的祸患没有平息,女娲又把河边的芦草烧成灰,堆积起来,塞住了很大的洪水。

    这时候,池水又澄澈得能照见她的影儿,大地也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依着顺序循环,去了又来,该热就热,该冷就冷,一点也不出乱子,神通广大的女娲让人类又能快乐地生活了。

  1. (1) 请你给文章拟一个标题。(不超过4个字)
  2. (2) 天是谁弄破的?他为什么把天弄破了?
  3. (3) 女娲是怎样补天的?
  4. (4) 这段文章所写的内容是真实的吗?它反映了古代人民的什么愿望?
  5. (5) 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女娲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
A . 开辟  蓬勃  接触  鸟兽鱼虫 B . 寂寞  宇宙  安蔚  跳跃欢呼 C . 绵延  孤独  气慨  聪明美丽 D . 灵敏  枯腾  泥潭  疲惫不堪
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wō)    寂(mò)    勃(péng)        莽(máng) B . 澈(dèng)        起(jué)        和(cān)          团(róu) C . (kài)          光(yōu)        条(téng)        不(kān) D . 落(jiàn)        挥(sǎ)          泥(tán)          事(shě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