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专区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某山隅有一老圃,早失偶,惟一女远适他乡。猎者怜其孤,赠以猴。老者爱如赤子,每出必从,不链不掣,而不离不逸。如是者五年。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曰:“父死乎?”颔之,乃俱归。老者家徒壁立,无以为养,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姐引之去,猴揖谢之,仍牢守故宅,撷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养之五年,哀伤殊甚。未三月而偃卧坟间。乡人怜之,乃葬于老者之侧,勒石其上,曰:“义猴之墓”。

  1. (1) 下面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惟一女远适他乡(出嫁) B . 老者暴卒(死) C . 猴揖谢之(拒绝) D . 石其上(捆绑)
  2. (2) 用“/” 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限断三处)

    老者暴卒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

  3. (3) 翻译下面句子

    ①老者家徒壁立,无以为养,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

    ②乡人怜之,乃葬于老者之侧。

  4. (4) 从本文猴子的身上,你得到什么启示?请结合文意说明。

名著阅读。

  1. (1) 下面三幅图是名著《骆驼祥子》中的插图,请将对应的选项写在相应位置。

    A.祥子成亲         B.雨中拉车            C.买羊肉包         D.大兵抢车

    图片_x0020_18

                                              

  2. (2) 有人说,虎妞可憎;有人说,虎妞可怜。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 (1) 诗歌第二句“芙蓉向脸两边开”用了衬托的手法,明写,实则为了衬托出之美。
  2. (2) 请赏析“乱”字的妙处。
名著阅读。                  
  1. (1) 请概述“骆驼祥子”这一绰号的来历。
  2. (2) 下列对《骆驼祥子》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骆驼祥子》以祥子买车又卖车的三起三落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结构简单而缜密,情节安排得错落有致、丝丝入扣。 B . 祥子的第一辆车被抢走以后,千辛万苦积攒的准备第二次买车的钱被孙侦探给洗劫了。 C . 祥子是老舍笔下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劳动者形象,他本是农民,进城后以拉洋车为生。虎妞是祥子的妻子,也是人和车厂的主人刘四爷的女儿。 D . 虎妞难产而死,为了置办虎妞丧事,祥子只得向曹先生借了些钱。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文言字词。

若孤

②但当涉猎

③赏赐百千

④双兔傍地

下列关于传统文化和文学常识的相关知识错误的一项是(    )
A . 耳顺之年指70岁,弱冠指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 B . 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辞,帝王自谦词有“孤”“寡”等。 C . 乐府是古代音乐官署。保存至今的乐府民歌,较多地反映了平民的喜怒哀乐。 D . 《资治通鉴》的得名由来是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圈点批注法是古人读书时常用的传统方法,小涵就用这种方法阅读《骆驼祥子》,当他读到下面这个片段时,在旁边作了如下批注。

他出去买了包“黄狮子”烟来。坐在炕沿上,点着了一支烟;并不爱吸。呆呆的看着烟头上那点蓝烟,忽然泪一串串的留下来,到城里来了几年,这是他努力的结果,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他连哭都哭不出声来!车,车,车是自己的饭碗。买,丢了;再买,卖出去;三起三落,像哥鬼影 , 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没了,什么都没了,连个老婆也没了!

【批注1】祥子的“三起三落”;

一起:苦干三年,凑钱买了辆新车。

一落: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

二起:卖了骆驼,拼命拉车准备买新车。

二落: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起: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落: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注2】祥子的一生都在围绕着“车”在转,听说有人曾用“拉车夫”作为书名介绍到国外,这个书名好在哪里呢?

  1. (1) 请你帮助小涵填写空白处①②③。
  2. (2) 小涵在批注中提出了“拉车夫”作为书名有何好处的疑问,根据你对全书的阅读理解,帮他解答困惑。
阅读下面文字,以此作为开头,发挥你的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星期天的早晨,一缕明媚的阳光洒到窗前,美好的一天开始了,起床,翻看手机。却发现连不上wifi了……

要求: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请你仿照画线句子,再补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力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①14岁的高占喜,青海农家子弟,一度成为热门话题。因为一次电视活动的策划,他和城市的一个富家少年互换了7天人生,节目打出的议题是:“7天之后,高占喜愿意回到农村吗?”

    ②第一天,占喜在机场被新爸新妈接进了豪华的宝马车。他害羞地靠在真皮坐椅上,不说话,认真望着窗外闪过的高楼大厦。忽然,他泪水盈眶

    ③这个之前在山沟里疯跑、开朗活泼的孩子,对城市已经有过多次设想。他曾经在作文里写:“我想考上大学,在城里生活。”可是他知道,他更可能中途辍学,流浪在城市某条喧嚣的马路上。这次机缘巧合,他提前进入了城市,小小的心里波澜万千。何况现实的城市,比那个瑰丽的梦,仿佛更精彩。

    ④占喜住进了一栋“豪华如天堂”的复式公寓,拥有一间无比舒适的大卧室。面对丰盛的晚餐,他无所适从,紧张得5次掉了筷子。接着,新爸新妈一次给了他200元零花钱。从前,他一个月只有1元的零花钱。

    ⑤在气派的理发店理发时,占喜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又充满眼泪

    ⑥之后,他完全忘记了看书,迅速适应了这种新生活。

    ⑦白天,他靠在松软的巨大沙发里,茶几上是从未见过的零食,面前是超大尺寸的液晶电视。他自在地享受这一切,除了脸颊上两抹褪不掉的高原红,就像是在这里长大的。

    ⑧此时,观众们忧心忡忡———这个孩子会丧失本性,沉迷于吃喝玩乐吗?

    ⑨某天,占喜被安排去卖报。报童里有个8岁的男孩,圆脸蛋,稚气未脱,但是卖报非常熟练。他告诉占喜,他的妈妈生病了,他要为妈妈挣钱买药,再辛苦也不怕!那天分别时,占喜用力揽了揽小男孩的肩膀。

    ⑩归途中,占喜变得少言寡语。他看到城里人行色匆匆,在马路之间穿梭,犹如他在稻田之间穿梭;也看见天桥下的乞丐,衣衫褴褛地等待施舍……那天,他对记者说:城里也有穷人,生活也不容易。记者问:那同情他们吗?占喜说,不,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幸福要靠自己。乞讨的人,为什么不学学那个8岁的小弟弟?说话时,他分明又是那个崇尚奋斗、一直努力的高原孩子。但当晚的短信预测,大多观众仍然觉得占喜不愿回乡。

    ⑪谜底提前揭晓———当得知自己的阿大(爸爸)不慎扭伤脚的消息,占喜立刻要求赶回家乡。

    ⑫“为什么急着要走?阿大的脚伤不是大事。难得来一次城里。”记者问。

    ⑬占喜只说了一句:“我的麦子熟了。”

    ⑭阿大很早目盲,哥哥在外打工,弟弟尚且年幼,14岁的占喜已经成为家里的主劳力。他难以不被城市吸引,这无可厚非,但同时,他也眷顾自己贫穷的家,艰辛的父母,几亩薄田,和已经成熟的麦子。

    ⑮城市是他的梦,贫穷的家,却是他深植血液的责任。

    ⑯回到农村之后,占喜仍然五点半钟去上学,啃小半个馍馍当午饭,学习之余割麦挑水;仍然是补丁长裤配布鞋,刻苦读书不改初衷:“只有考上大学,才能真正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⑰占喜见识了前所未见的繁华都市,享用过从未经历的物质生活,却始终未曾忘记自己是个映着高原红的孩子,未曾忘记担当家的责任———“我的麦子熟了”,当《浮士德》的俗世诱惑变相重演,这是一句最朴实的箴言。

(选自《意林》,有删改)

  1. (1) 通读全文,你觉得占喜是个什么样的男孩?
  2. (2) ①文中第2段和第5段分别写到了占喜的流泪,请你揣摩他当时的心理,说说他为什么会流泪?

    ②说说“城市是他的梦,贫穷的家,却是他深植血液的责任”这句话的含义。

  3. (3) 文章第9段和第10段详细详描写了占喜卖报的情形,这有何用意?
  4. (4) 文章以“我的麦子熟了”为题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调整划线部分的语序,使各部分句势协调一致。(   )

于是,我又抬起头来,从容地张望这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山峰,①有的像折成好几叠的屏风站立着,②有的昂扬着像即将起碇的船舶,③有的蹲踞着像高昂着头颅呼啸的猛虎,④有的像仅仅收敛着翅膀引吭报晓的雄鸡突兀着,百态千姿,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A . ②①③④ B . ②③①④ C . ①③②④ D . ③①②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百鸟台

江泽涵

    ①在酣睡中被二三灵音唤醒,呵,是我那些熟稔的老友们。我咕咚蹦下床,大踏步到了窗前,一轮吐故纳新,精气神就漾开了。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经此种淘洗,真个别样心境。

    ②老式楼房多偏矮,且高低错落,对面楼顶就比我的住所矮一层。楼顶本是块平敞的水门汀,已被数十年的风与光渲染得斑驳黝黑。

    ③倏地,平地惊起两个灰暗的小不点,凭空半个圆弧,猛一划过,瞬息隐匿在侧方的浓荫中。紧接着又飞来一只类似的,或许还是同种鸟,那双纤细的脚稳稳地落于围扎在楼顶沿边的钢丝圈上,其中一只脚微抬,后翘。这准是个性感又多情的家伙,它不住地扭动着身姿,展左翅,抱右翅,又似在冲我这边笑。

    ④可惜不曾配备望远镜,我打开手机里的录像软件,并放大镜头:它个头尚不及女子粉拳,曲线感却十足。在一番尽兴地弄姿后,才翩然飞离。

    ⑤清光明动,暗蕴缕缕凉意,我赶紧披了衣服洗漱去。等我再度站在窗前,对面又有了三只小鸟。我说是有多么熟,却又愧怍得叫不上任意一只的名字来,只觉都差不多模样,自小远离了自然,是难以探知的了。这久以来,我也未特地根据它们的体态和毛色去做查阅,能见着生灵本态已是好的了。

    ⑥快看,它们动了。两只左右并立,另一只站侧旁,这是要做什么?一声清亮的啼鸣哨子般奏响,还未辨清出自哪一只,那并立的两只已快步走起来,首起尾伏,首落尾挺,待五六米后才拉开距离,我的目光也随之左移,见着了尾臀,左一摆,右一扭,甚是滑稽!

    ⑦落后的那只小鸟仍在奋力并进!哦,原来它们是在赛步。反应之余,忽地惊觉:飞鸟还能赛步?哦,两条腿的动物当然能走能跑。在乡下的老庙外也曾见过的,二十年前的回忆,好久远啦。

    ⑧鸟儿时不时来一只,有时也双双对对来,或为常客,或只是来歇脚,种类之繁,数量之多,与日累计,自不在话下,但是从未有过恢宏、磅礴的时候。我依然不顾浮美之嫌,将这平顶命名为“百鸟台”。众鸟来去无踪,除了有意识地逗留和徘徊,只有短暂的起飞式和落地式,有的如离弦的飞箭,有的如破空的虹弧,也有的上下浪荡,看不出什么章法。

    ⑨百鸟台的确是孱弱灵禽的福祉,它与四周楼房相距都十米多,这小区住的也多为老人,小孩都少见,莫说竿长难及,偶有调皮的娃娃举起了弹弓,想必也会被及时劝止。这儿也没有伪装成枝杈的毒蛇,没有俯视眈眈的雄鹰和鹞子。飞鸟与人类及其他凶恶的动物都保持着距离,互不相见,闲处无碍。

    ⑩但我是真不愿见着百鸟齐聚的场景,若有如此靓丽的一景,恐免不了被搬上网络的命数,那是要引起轰动了!历经漂泊流荡,沧桑浮沉之后,生活早已不再奢求追逐浪尖上的风潮,惟愿细水长流,鸟儿又何尝不是?再高些的几处楼顶也尽收我眼底,而我却从未见过鸟儿的影子,它们并没什么登高远望的野心,能安然地在平地上飞走,似已足愿。

    ⑪想起一句诗:“天空是最好的鸟笼。”记不清是否为原话。嗜鸟怡情无须圈养,也完全不必要。百鸟台也是上层住户的福祉,在每一个无雨雪的晨昏,都能见得各色鸟儿的情态与清韵,我在百鸟台前观鸟已成为一种习惯。

(选自2018年4月28日《常州晚报》)

    (注释)水门汀,吴方言,指水刷石地面(一种人造石料)。

  1. (1) 文中描写了百鸟台各色鸟儿活动的画面,请仿照示例,根据文章3到7段内容用四字短语再归纳出另外两幅不同画面的内容。

    飞鸟惊逝图、图、图、起落嬉闹图

  2. (2) 本文语言清新自然,而又不乏生动蕴藉之处,请按照具体要求回答下面两小题。

    ①它个头尚不及女子粉拳,曲线感却十足。在一番尽兴地弄姿后,才翩然飞离。(从描写和修辞的角度赏析本句的表达效果)

    ②有的如离弦的飞箭,有的如破空的虹弧,也有的上下浪荡,看不出什么章法(分析“浪荡”在文中的含义)

    ③你能想象一下鸟儿在空中飞舞的姿态,再写一组排比句来展现它们的英姿吗?

  3. (3) 阅读全文后,你认为“天空是最好的鸟笼”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想?
  4. (4) 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选出下列表述中有错误的一项(   )
    A . 第①段中“此种”不只是代指清晨空气的清新,更指鸟儿的欢悦,它们为作者带来了“别样心境”,也奠定了全文浓厚的抒情基调。 B . 第⑩段写道,“再高些的几处楼顶也尽收我眼底,而我却从未见过鸟儿的影子”,通过与百鸟台的对比,作者意在表达对人们伤害鸟儿的强烈谴责。 C . 文章多处语句从鸟的角度进行叙说,替它们着想,表达它们的诉求,体现作者的悲悯情怀,也使文章写作视角新颖,内容深刻。 D . 文章在第⑦段简要插入二十年前的回忆,表达对曾经生活的怀念,丰富了文章的写作内容。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 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肠癌,不幸在北京于1986年7月29日逝世,享年62岁。 B . 闻一多纪念馆坐落在闻一多故乡凤栖山麓的清泉寺遗址上,占地约15亩左右。 C . 通过发奋勤学,使吕蒙成为了谋略过人,勇冠三军的一代名将。 D . 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然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古诗文名句填空。
  1. (1)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论语·子罕》)
  2. (2)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3. (3) ,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4. (4)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5. (5) 家园情思是诗人永恒的话题。看到大雁,王湾不禁吟诵起“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诗句;听到笛声,李白自然勾起了“”的乡愁。
完成以下任务。
  1. (1) 萧洋的父亲因病无法参加家长会,他给班主任傅老师发了短信,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
    A . 傅老师,本人身体欠安,今晚的家长会就不来了,敬请谅解。 B . 傅老师,因我生病在家,不能光临今天的家长会,非常抱歉。 C . 傅老师,近日贵体有恙,不能参加今晚的家长会,谨此奉告。 D . 傅老师,我在医院看病,无法参加今晚的家长会,深表歉意。
  2. (2) 请给你以傅老师的名义,给萧洋的父亲发一条回信,不超过40字。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注音或汉字书写。

    曹操在《短歌行》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pì如朝露,去日苦多……”诚然,我们如若任意挥霍时光,日后剩下的唯有不尽的烦zào和慨叹。我们不妨将自己的心灵小屋修 一番,用奋斗丰富内心的精神家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手心向下

梅 寒

很多年后,他仍然记得那个阳光和暖的秋日上午,他和妈妈手拉手走在去居委会大院的路上。路两边,高大的香樟树与银杏树错落交叉,耀眼的金黄与诱人的翠绿,把那条路映出油画一样的效果。

那一年,他8岁,已经在少年宫学了一年油画。

那天,是他们家的好日子。他知道,为了给他们家申请那笔特困补助,居委会的胖大妈不知跑了多少路,费了多少口舌。他也知道,他们家的事一旦上了媒体,就会有钱涌进门来。坐在居委会大院主席台下,他看到妈妈被好多叔叔阿姨围在中间,反复问那些已被妈妈讲烂了的细节:那天是大雨天,我和我家先生开车行驶在从福利院回家的路上……是下坡,路很滑,车子翻了……孩子的爸爸下肢粉碎性骨折,医生说他永远不能站起来了……

妈妈的声音低下去,眼泪已经被逼到眼角。他只盼着那样的采访快点结束,然后家里就会有钱进来……

那个伤心的雨天,是他们一家人不能触碰的痛。在那之前,他享受着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他们家境不错,爸爸开着一家小装饰公司,家里有辆漂亮的白色汽车。每个周末,爸爸和妈妈会买上大包小包的东西带着他去福利院,看望那些没家的孩子……但这一切,却在那个大雨滂沱的下午结束了。车子没有了,爸爸的腿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还让他们欠下一大笔债。

“我们不能让心怀善良的人心寒,他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福利院的孩子和养老院的老人们,今天,他们有难了,我们大家也应该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

妈妈站在台上,正伸手从一位伯伯的手中接过那张大红的牌子。1的后面是4个0,10000元。他看得清清楚楚。没等妈妈鞠躬致意,他就带头拼命地鼓起掌来。

回家的路上,他有些开心:“妈妈,咱们又有钱了,你可以给我买一个汉堡吃吗?我是不是又可以去学画画了?是不是从现在起,会有更多人知道我们家的事,他们还会给我们捐更多的钱吧……”

“儿子,是谁告诉你这些的?”妈妈终于停下来,她脸上已没有了泪,也没有笑。可她那平静而略带严厉的眼神却让他无端地心慌起来。他犯错的时候,妈妈常用那样的眼神盯着他。

但是,妈妈并没骂他,她只是弯下腰来,把他轻轻地搂进了怀里。

那天夜里,他听到爸爸和妈妈的房间里传来低低的争吵声。他伸着耳朵听,却只隐隐听到一句,是妈妈的声音:我不能让孩子这么小就养成手心向上的习惯……

第二天一大早,妈妈就拉着他的小手,带着那10000元捐款和一张写得端端正正的借条儿又一次去了居委会。妈妈对居委会好心的胖大妈说:“那10000元,当我们借的,等我们有钱了一定还。如果居委会不答应,我们宁愿现在就还回去。”

他和居委会的胖大妈一样不能理解妈妈的举动,但谁也阻止不了妈妈。

他们最后又把那10000元带走了,留下了借条。

此后,妈妈便起早贪黑地忙碌。妈妈用那10000元买了一个小小的流动餐车,一年后又租了一家小小的店面;3年后,他们有了一家像样的早餐店……现在,妈妈已经在这个城市里开了几家早餐连锁店……

“现在每逢过年过节,妈妈都会带着我去福利院、养老院,看望那些残疾儿童和孤寡老人。妈妈的店里也招收了一些残疾员工。她常跟他们念叨的一句话就是:人活着,不要手心向上……”这个昔日跟着妈妈一起去领救助款的小男孩,如今已是一所艺术高校的油画专业的学生了。

那天,我们约在街边的咖啡店见面,他向我讲起了这段童年往事。中心广场一个脏兮兮的年轻人,见我们路过,向我们伸出了右手。阳光下,他的手心很醒目地向上摊开着。我眼见这个帅气的画油画的大男孩,瞅了一眼那摊开的手,目不斜视地从那个年轻人面前大步流星地走过。

(有删改)

  1. (1) 请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以“他”的角度概述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

  2. (2) 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3. (3) 文中的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 (4) 本文多次提到“手心向上”,但标题却是《手心向下》,这是否冲突?为什么?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越(zhuō)        祈祷        而不舍(qì)               切切察察 B . (bìn)          可汗        兀穷年(wù)              锋芒毕露 C . 步(dú)           校对        为人知(xiān)            浩浩荡荡 D . 育(pǔ)          字贴        群蚁排(yá)                迥乎不同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全民阅读率的上升,显然是一件好事。

②因此,全民阅读质量的真正提升之路还很漫长。

③但有必要思考的是:现在提升的到底是整体式阅读还是碎片式阅读?到底是深阅读还是浅阅读?

④或者把问题进一步简化为:到底是高质量的阅读还是低质量的阅读?

⑤在这方面,并没有准确的数字区分,但就我们眼中所见而言,高质量阅读可能并不尽如人意。

A . ②④①③⑤ B . ①③④⑤② C . ②④⑤③① D . ①④⑤③②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8题。

(一)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 余近日以军务倥偬,寝食不安。吾家本诗礼门阀,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偶遇事冗,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补;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

  1. (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更刮目相待       即:就。 B . 以军中多务               辞:辞别。 C . 当涉猎                   但:只,只是。 D . 大兄何事之晚乎           见:知晓。
  2. (2)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 (3) 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4. (4) 两个语段中谈到的多种读书方法都值得我们借鉴,试概括出两种并结合原文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