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综合与测试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奇迹

    那年,文参加高考,以六分之差落榜了。

    那晚,文朝窗外的月亮望了一夜。

    吃早饭时,文对爹说:“爹,我想复读一年。”听了这话,爹白了他一眼,说:“算啦!回家帮我吧!”文知道爹的脾气,爹决定了的,九头牛也拉不回,错了也不改。何况这次,爹没错

    那年,家里真是陷入了困境:奶奶病故了;刚埋了奶奶;家里贷款买的那头奶牛也不明不白地死了;两个弟弟还在上小学。家里就一个劳力。

    这天晚上,文听了一夜的蛐蛐叫。

    第二天天刚亮,文就去找爷爷。文知道爹是个大孝子,爷爷的话,爹句句听。爷爷很疼文,立马去找爹。爹听了爷爷的话,气呼呼地说:“叫他复读,你能挣回钱来?”一句话问得爷爷不吱声儿了。文去找爹的好朋友赵伯。赵伯和爹在堂里谈了半天,叹着气摇着头走了。文咬咬牙。骑上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去县城中学找当教师的姑父,这是最后一线希望了。

    半下午,文用自行车把姑父捎回家。姑父的脸晒得通红,文浑身出汗了,像刚从河里爬出来一样。姑父一口水也顾不上喝,就坐在正扎笤把的爹的身边:“叫娃复读吧!”爹硬硬地说:“家里没钱!”姑父说:“我供他!”爹连珠炮似的说:“考上了你供,还考不上你供吗?”气得姑父胸脯一起一伏地走了。文真想冲上去,给爹两脚,可他不敢。文也是个孝子呀。

    文默默地走到家后面的窖背上,靠着一棵柏树,无力地软了下去。文的脑幕上闪现出一双双专注听课的脸,文的耳畔回响着生生的上课铃声。

    这时候,不知哪来的广播里传来了“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歌声。歌声里,文留下了伤心的泪:我的脚下哪里有路?我的脚下明明是崖呀!不知过了多久,文听到谁在叫他。这声音多么熟悉和亲切啊!文扭头一看是爹。文把头倔强地扭过去。爹走上来,和蔼地说:“娃,咱回!”文硬硬地答:“我不!”爹问:“你要咋?”文大声说:“你不叫我复读,我就从这里跳下去,摔死算啦!”文想用这话激怒爹,让爹狠狠地打他一顿,这样,也许他心里也好受些。谁知,听了他的话,爹的眼睛却湿了,他一下子把文拉起来,拉进他的怀里,激动地说:“爹答应你!”听了这话,文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把眼睛瞪得老大。爹说:“你找爷爷,找你赵伯,找你姑父,你把爹给感动啦!冲着这股牛劲,还怕考不上大学?爹就是把腰挣弯,也要供娃复读!”“爹!”文大叫一声,把爹抱住,热泪如泉涌。

    文复习了一年,考上了北京大学。

    只要有1%的希望,就用99%的努力去争取,这时,事情往往会出现转机,甚至产生奇迹!不是么?

  1. (1) 文中画线句子交代“爹的脾气”,在文中有何作用?
  2. (2) 文中两次写文一夜未眠,其表达的作用是:
  3. (3) 文中依次写文、爷爷、赵伯,姑父求爹让文复读,其作用是
  4. (4) 从下面两句描写中任选一句,做简要评析。

    ①文的脑幕上闪现出一个个专注听课的脸,文的耳畔回响着声声的上课铃声。

    ②听了这话,文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把眼睛瞪得老大。

  5. (5) 文章大篇幅地写文争取复读的过程,而对复读的经过和结果一笔带过,为什么这样处理?
  6. (6)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用一句话进行表述。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①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②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③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④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⑤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⑥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⑦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1) 通读全文,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阅读文章第③段,说一说,与传统出版业相比,网络信息具有哪些局限性。
  3. (3) 文章第⑤段在论证过程中主要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 (4) 结合本文内容和你的阅读经验,谈谈你对第⑦段画线句的体会。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自炫更须自制

桑林峰

    ①据媒体报道,不久前,在美国洛杉矶某艺术展上,一名留学生为了自拍自炫,不小心撞翻了一个展柱,结果整排展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塌,致使价值近135万元人民币的艺术品被损坏。这是自炫的代价。

    ②喜欢自拍自炫,喜欢自我表演、自我展示,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③今天,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时代,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给人们自炫表演提供了极大便利。我们处在一个沟通时代,人们对外交往、社会活动增多,展示自我、炫耀自我也是一种渴求交往的心理表现。随着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通过自炫表达心声是很多人的选择。我们又处在一个游子的时代,很多人远离家乡在异地工作,通过自我欣赏、自我展示来寻求一种心理慰藉。

    ④自炫和表演彰显个人自信,调节生活味道,追求时代风尚,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一些自炫和表演大伤风雅,让人很难接受。有些人喜欢搞直播,不是充满暴力,就是充满色情。有些人喜欢暴走,声势浩大,不是走僻静处,而是走大马路,不仅不听劝说,还升级“装备”对峙公共秩序。有些人喜欢旅游,到了景点,不是欣赏美景,而是爬上爬下,不惜登上“禁止之地”,甚至登上英烈雕像,为的是拍个照片发朋友圈。

    ⑤诸如此类的“炫”让我们不得不反思:自炫时代如何自制。物质越丰裕,越需要精神的丰盈;社会越开放,越需要个性的合理表达;生活越自由,越需要良好的秩序来保障。

    ⑥自制的前提是自尊、自敬。自敬者,人恒敬之;自爱者,人恒爱之。社会生活是有底线的。不讲底线,只管自炫,必会让人厌恶。

    ⑦自制在形式上是一种自我控制,内在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起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内涵式发展、庄重式表演。

    ⑧事实上,那些胡乱的炫、疯狂的炫,恰恰是对生活的一种糊涂,对前景的一种迷失。学会自制,才会让人清醒,让人思考,进而明白人生的意义、事件的价值、生活的格调。就拿旅游来说,很多人并不知道旅游是为了什么,只是把旅游当作一种跟风、一种炫耀。为什么旅游,唐朝的柳宗元早就告诉我们:“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登其高,有旷达之感;探其奥,有幽奇之得。仅把旅游当作“炫耀”,无疑丧失了旅游的情趣和意义。

    ⑨自制而后可以精彩、可以丰盈、可以厚重。学会自制,知道哪些能炫,哪些不能炫,哪些是底线,哪些是应追求的高标准,才能赢得别人发自内心的喝彩。

  1.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如何才能做到自制?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3. (3)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⑧段的论述层次。
  4. (4) 仿照下面的句式,在第④段末尾,再补充一则事例。

    有些人喜欢,不是,而是

木心先生《文学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话:书里有许多大人物,文学、思想、艺术等家。在那么多人物中间,要找你们自己的亲人,找精神上的血统。这是安身立命、功成名就的依托。每个人的来龙去脉是不一样的,血统也不一样。在你一生中,尤其是年轻时,要在书中的大人物里,找亲属,找精神源流上的精神血统。找不到,一生茫然;找到后,用之不尽。

请以“我在书中找亲属”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

仿照画线的句子,写一句话。

    夏天是个好季节。假如我是诗人,我就要写一首长诗来赞美它热情明朗;假如我是,我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李汉荣

    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小男孩将一枝柳奈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他们小。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河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灵深处。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首先我觉得我的善。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其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出现轻度或重度的“荒漠化”了。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大沙漠?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

    ⑤那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是这个早晨的天使。他们对一只蝴蝶的同情、对事物的爱,是真正出自善良的天性和纯洁的内心。除了爱,他们没有别的动机,爱在爱中满足了。不求回报的爱,才是大爱、真爱。不求回报的爱,也许才会获得事物本身乃至整个大自然更丰厚的回报。

  1. (1) 文中男孩和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体现在三件事上,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 (2) 文章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4. (4) 文章第④段结尾处划线的两个词语“大沙漠”“沙尘暴”的含义各是什么?请列举一个日常生活中体现“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的事例。
  5. (5) 读了这篇文章后,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以及这件事带给作者的深思等内容,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回头来看看海鸥、潜水鸟、企鹅这些动物,它们苟安;怕事,只想躲避暴风雨。 B . 著名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优美,听不见的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道理。 C .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D . 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
口语交际。

    某校九年级(3)班计划于12月28日下午2点在班级举行一次以“逆境是否有利于成长”为主题的辩论会。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面的题目。

  1. (1) 请你代表全班同学邀请语文老师张翔来做评委。
  2. (2) 请你为正方和反方补上各自的理由。

    正方观点:逆境有利于成长

    理由:

    反方观点:逆境不利于成长

    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苏轼私识范仲淹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 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 , 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祜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⑤举进士:考中进士。

  1.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轼从旁观(偷偷地) B . 则能诵其词(通晓) C . 则已私之矣(认识) D . 读之至流(眼泪)
  2. (2) 下列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鲁人石守道作/念拥覆    (《送东阳马生序》) B . 童子何用知/呼尔而与    (《鱼我所欲也》) C . 既葬,墓碑出/云归岩穴瞑  (《醉翁亭记》) D . 日/年九十        (《愚公移山》)
  3. (3)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总角”“加冠”“豆蔻”三个表示年龄称谓的词是按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B . 范仲淹,谥号“文正”,所以《范文正公文集》是用范仲淹的谥号来命名的。 C . 乡校指设在乡里的学校。除了教育学生,它也是乡人聚集的文化场所。 D . 进士在宋代是指参加科举考试通过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的人。
  4. (4) 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限2处)

    问 先 生 以 所 颂 十 一 人 者 何 人 也

  5. (5)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6. (6) 苏轼对范仲淹有着怎样的感情?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歌谣      凝望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B . 鉴赏      飘缈      胸有成竹      浮光掠影 C . 海潇      寂寥      身临其境      轻描淡写 D . 萌生      拘泥      目不忍堵      高谈阔论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无言之美》中以文学作品为例,说明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的道理。 B . 《驱遣我们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C . 《不求甚解》一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D . 《谈读书》一文中运用了比喻说理、排比说理、对比说理等多种论证方法。
文言文阅读

苏轼私识范仲淹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 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 , 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祜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

     [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⑤举进士:考中进士。

  1.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轼从旁观(偷偷地) B . 则能诵其词(通晓) C . 则已私之矣(认识) D . 读之至流(眼泪)
  2. (2) 下列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鲁人石守道作/念拥覆    (《送东阳马生序》) B . 童子何用知/呼尔而与    (《鱼我所欲也》) C . 既葬,墓碑出/云归岩穴瞑  (《醉翁亭记》) D . 日/年九十        (《愚公移山》)
  3. (3)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总角”“加冠”“豆蔻”三个表示年龄称谓的词是按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B . 范仲淹,谥号“文正”,所以《范文正公文集》是用范仲淹的谥号来命名的。 C . 乡校指设在乡里的学校。除了教育学生,它也是乡人聚集的文化场所。 D . 进士在宋代是指参加科举考试通过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的人。
  4. (4) 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限2处)

    问 先 生 以 所 颂 十 一 人 者 何 人 也

  5. (5)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6. (6) 苏轼对范仲淹有着怎样的感情?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新与旧(节选)

王鼎钧

    文学创作贵乎创新,最忌守旧。什么叫做旧?有人说凡是已经写出来的作品都是旧的,只有那还没有创作出来的东西才是新的。也有人说,那没有被人模仿过的作品才是新的,一经辗转模仿便不免陈陈相因。这些说法都未免太严格,那“还没有创作出来的东西”还没有成为作品,无法观察它的新旧,而作品,一经创作完成,只要它够好,自会有许多作家受它吸引,学它的样子,伟大的作品甚至能左右文风,形成时尚,就是所谓“管领风骚”。

    “新”作品应该是业已创作完成的作品,它之所以“新”,并不是由于别人不曾模仿它,而是由于它没有,或者几乎没有模仿别人。新不新向前比古人,不是向后比来者。“新”之可贵,在乎它增加了文学的总成果,用数字来表现,假定一国文学的总成果。现在是一百,此时有一位作家能够创新,则该国文学的总成果马上增加为一百零一,如果没有人创新,则大家写来写去其总成果仍为一百。中国文学史记述汉赋唐诗宋词,西洋文学史记述古典浪漫写实,都是从总成果着眼。近世难道没有人用古典手法?当然也有。

    汉赋唐诗、古典浪漫都是文学的大潮流,作家并不一定要掀起这种大潮流才算创新,小处着眼,作家无处不在“推陈出新”“因新得新”。在莎士比亚的剧本里面,李尔王失位出走,十分狼狈,有人看见了他,惊问“那不是国王吗?”李尔王昂然回答“每一寸都是国王”,这句话是莎翁的创作。后来好莱坞为女明星玛丽莲・梦露宣传,说她“每一寸都是女人”,这是模仿,如果我们也形容汉武帝唐太宗“每一寸都是君王”那就是因袭或抄袭。作家时时刻刻都在努力摆脱因袭,跳出模仿,从事创作,这是“推陈出新”。作家的尝试也许会失败,即使他失败了,别的作家也可能从他的不成熟的作品里得到启发,以他的作品为“绿肥”,成功地培育出新种来,这是“因新得新”。由于“推陈出新”之必须,“因新得新”之可能,所以许多人都鼓励创新,甚至宁愿忍受勇于创新所造成的一时的破坏与混乱。中国俗谚有“文从胡说起”,从这个角度看就不是胡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偷”是鼓励因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却可能是鼓励创作。

    创新有没有方法呢?有一个学画的朋友努力想有与众不同的风格,弄得废寝忘食。有一天,他去拜访他的老师讨论这个问题。他的老师说:“如果你学我的画,我有办法教你,如果你想自成一派,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因为创新是没有方法的。”我想有很多人赞成这位老师的说法,创新如果有方法,人人如法炮制,岂不都成了一代宗师?不过也不能把事情看得太死,方法是一回事,使用那方法的人能有多高的造诣是另一回事,“方法”能使人成为射手,不一定成为神射手,但是神射手也曾和射手一同受训。我说过写作好比烧瓷器,方法是公开的,但是有的师傅烧出来的瓷器特别精美。不仅此也,烧瓷器还有所谓“窑变”。这一窑瓷器烧出来走了样,出现了“变体”,好得出奇,珍贵无比,到底为什么,谁也说不出原因来,你想使同样的情况再出现一次吗?简直不可能!“窑变”没有方法,烧瓷器有方法,而窑变是因烧瓷器才出现的。文学创作的方法大概也是如此,所以,如果有人说创新也有方法,我们不妨听听。

    我在《灵感》中介绍过一本书:美国教育家奥斯朋写的《实用想象学》。这本书反复说明创新的方法。他说的创新本是指工业发明,但是他说,工业发明与文学创作其理相通,两者都是一种设计,因之,文学创作的训练可以帮助工业产品发明新的设计,反过来说,工业发明的方法也可以使文学的产品更新。他的主张似乎呆板无趣,可是并非完全不值一顾。(选自《文学主张》,王鼎钧著,三联书店2017年版)

  1. (1) 作者认为怎样的作品才算“新”?
  2. (2) 创新有没有方法?下列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A . 创新是没有方法的,老师告诫朋友学画的话语就代为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B . 创新是有方法的,只不过跟使用这个方法的人造诣有多高有密切的关系。 C . 创新是没有方法的,所以射手和神射手一同受训,也永远不会成神射手。 D . 创新是有方法的,因为某些师傅能烧特别精美的瓷器,却并不愿说出来。
  3. (3) 同样是熟读唐诗,有人会“偷”诗,有人会“诌”诗。这里的“偷”与“诌”本质区别是什么?
  4. (4) 第4段中作者为什么要提及“窑变”?
  5. (5) 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下面材料。

        庾信《马射赋》中有“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一句,问世后并不惊艳。百年后,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出了千古佳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坐在教室里静读一本书,活跃校园中参加一个活动,奔走于社会大课堂进行一次实践……都会让我们产生思考,从中获得启示。请将“_______给我的启示”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chàng)  意境  高谈论(kuò)  身临其境 B . 难(jié)   寂寥   信手来(diān)  栩栩如生 C . (xiá)    暄染       目不忍(dǔ)   开卷有益 D . (ài)    挈合   寻章句(zhāi)   狂妄自大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面对美味大餐,我们却常有味同嚼蜡的感觉,是物质生活过于丰富让我们无法选择,还是我们的味觉麻木了呢? B . 阅读要能静得下心,沉得住气,下得了苦功,而不能浮光掠影 , 不求甚解。 C . 徜徉在清新雅致的香山上,只觉得心旷神怡 , 几天来的焦躁被一扫而光。 D . 考试前小明因为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胸有成竹地进了考场。
名句默写。
  1. (1) ,风雨湿征衣。(文天祥《南安军》)
  2. (2) 三年羁旅客,。(夏完淳《别云间》)
  3. (3) ,飞镜又重磨。(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4. (4)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纳兰性德《浣溪沙》)
  5. (5)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运用典故,表达词人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的句子是:

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习.平总书记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兴荣的氛围。

氛围的形成,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各界、各地、各方、各人的共同努力。大家拧成一股绳,才能真正把餐饮浪费这一问题彻底解决掉。而这一问题,主要发生在饭店酒店、单位食堂、学校餐厅等场合。

材料二:

 

材料三: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二的主要信息。
  2. (2) 观察材料三中的漫画,面对顾客不愿打包的理由,你准备如何劝说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太祖时,郭进为西山巡检,有告其阴通河东刘继元 , 将有异志者。太祖大怒,以其诬害忠臣,命缚其人予进,使自处置。进得而不杀,谓曰:“尔能为我取继元一城一寨,不止赎尔死,当请赏尔一官。”岁余,其人诱其一城来降。进具其事送之于朝,请赏以官。太祖曰:“尔诬害我忠良,此才可赎死尔,赏不可得也!”命以其人还进,进复请曰:“使臣失信,则不能用人矣。”太祖于是赏以一官。君臣之间盖如此。

(选自《归田录·用臣不疑》)

【注释】①郭进:深州博野(今河北博野)人。年轻时家境贫寒,有臂力,喜欢结交豪杰。②阴:暗中,私下。③刘继元:其母是北汉建立者刘崇的女儿。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朝衣冠            服:

    ②吾妻之美我者,我也   私:

    缚其人予进          命:

    ④其人诱其一城来       降: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尔诬害我忠良,此才可赎死尔,赏不可得也!

  3. (3) 【甲】【乙】两文中,邹忌和郭进分别是怎样对待别人的评价的?对此,你有哪些启发?
  4. (4) 郭进的劝谏方式与邹忌有何不同?郭进劝谏成功的要素有哪些?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1. (1)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
  2. (2) 《谈读书》一文中,作者提及的读书作用是什么?
  3. (3) 作者是怎样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