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 知识点题库

如图,在△ABC中,∠C=90°,∠B=30°,以A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AB,AC于点M和N,再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 MN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P,连结AP并延长交BC于点D,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

①AD平分∠BAC;

②作图依据是SAS;

③∠ADC=60°; 

④点D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

A . 1个 B . 2个 C . 3个 D . 4个
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示意图如右,则说明∠A′O′B′=∠AOB的依据是(   )

A . SSS B . SAS C . ASA D . AAS
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除用定义外,还有几种方法,他们可以分别简写成SSS;SAS;.
如图,点A,D,C,F在同一条直线上,AB=DE,BC=EF,要使△ABC≌△DEF,依据“SSS”还需要添加一个条件是(     )

图片_x0020_1969451422

A . AD=CD B . AD=CF C . BC∥EF D . DC=CF
匈牙利著名数学家爱尔特希(P. Erdos,1913-1996)曾提出:在平面内有n个点,其中每三个点都能构成等腰三角形,人们将具有这样性质的n个点构成的点集称为爱尔特希点集.如图,是由五个点A、B、C、D、O构成的爱尔特希点集(它们为正五边形的任意四个顶点及正五边形的中心构成),则 的度数是.

如图所示,O是线段AC、BD的交点,并且AC=BD,AB=CD。小明认为证明图中的△AOB和△DOC全等,他说连接BC或AD就可以了,请你用一种方法试一试看:

如图,已知AD=BC,下列条件不能使△ABC≌△BAD的是( )

A . ∠ABD=∠BAC B . AC=BD C . ∠C=∠D D . ∠BAD=∠CBA
如图,AC与BD交于点O,AD=CB,E、F是BD上两点,且AE=CF,DE=BF.

图片_x0020_118325024

求证:

  1. (1) ∠D=∠B;
  2. (2) AE∥CF.
如图,方格纸中△DEF的三个顶点分别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像这样的三个顶点都在格点上的三角形叫格点三角形,则图中与△DEF全等的格点三角形最多有(  )个.

A . 8 B . 7 C . 6 D . 4
如图,在△ABC中,AB=AC,D是三角形内一点,连接AD,BD,CD,∠BDC=90°,∠DBC=45°.

图片_x0020_1532825339

  1. (1) 求证:∠BAD=∠CAD;
  2. (2) 求∠ADB的度数.
如图,是△EBD以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BD为边的正三角形,EF⊥DF,垂足为F,则∠AEF的度数是(   )

A . 15° B . 30° C . 45° D . 60°
如图,方格纸中的△ABC的三个顶点分别在小正方形的顶点(格点)上,请在方格纸上按下列要求画图.

图片_x0020_100030

  1. (1) 在图①中画出与△ABC全等且有一个公共顶点的△A′B′C′;
  2. (2) 在图②中画出与△ABC全等且有一条公共边的△A″B″C″.
如图,点BCEF在一条直线上,AB=DCAE=DFBF=CE . 求证:∠A=∠D

图片_x0020_100006

中,点B,E,C,F在同一条直线上,下面给出四个论断:① ;② ;③ ;④ .从中选三个作为已知条件,剩余的一个作为结论,请写出一个真命题(用序号 的形式表示),并给出证明.

图片_x0020_1579172174

如图,已知 中, ,将 绕点A顺时针方向旋转 的位置,连接 ,则 .

将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ABO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点 ,点 是边AB上的一点 点P不与点A,B重合 ,沿着OP折叠该纸片,得点A的对应点A′.

 

  1. (1) 如图①,当点A′在第一象限,且满足 时,求点A′的坐标;
  2. (2) 如图②,当P为AB中点时,求A′B的长;
  3. (3) 当 时,求点P的坐标 直接写出结果即可 .
我国的纸伞工艺十分巧妙,如图,伞圈 D 能沿着伞柄滑动,伞不论张开还是缩拢,伞柄 AP 始终平分同一平面内所成的角∠BAC,为了证明这个结论,我们的依据是(    )

A . SAS B . SSS C . AAS D . ASA
如图,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点E、F分别是AB、CD的中点,DG⊥CF于点G.

  1. (1) 求证:AE//CF;
  2. (2) 求证:∠AGE=90°;
  3. (3) 若正方形的边长为2,则线段CG的长度为 .
如图,在△ABC中,∠C=90°,AC=BC= ,将△ABC绕点A顺时针方向旋转60°到△AB′C′的位置,连接C′B,则C′B=

已知:如图,AC,DB相交于点O,AB=DC,∠ABO=∠DCO.求证:

  1. (1) △ABO≌△DCO;
  2. (2) ∠OBC=∠O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