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知识点题库

下列是小远同学在家里设计的“家庭小实验”方案,其中可行的是()

A . 用氯化钠溶液浸泡树叶,制作“叶脉书签” B . 用淬火后的钢针做成鱼钩 C . 用铜丝和食醋制取氢气 D . 用报纸与保鲜膜对比,研究保鲜膜保鲜原因

为了测定含杂质的氧化铁(杂质不参加反应)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某同学称取该样品10 g,并用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得到如下两组数据:


反应前氧化铁完全反应后
A组 玻璃管和样品的质量43.7 g 玻璃管和固体物质的质量41.3 g 
B组 广口瓶和澄清石灰水的质量180 g 广口瓶和瓶内物质的质量186.2 g 

 
试回答:

  1. (1) ①你认为,应当选择        组的数据来计算样品中的氧化铁的质量分数,请写出具体解题过程。
    ②请解释你不选另一组数据进行计算的原因

  2. (2) 这位同学所用装置的不足之处是

已知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氨的水溶液具有碱性.某兴趣小组设计以下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的有关情况.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 (1) 实验一: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滴~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由实验一得出的结论有
  2. (2) 实验二(如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3. (3) 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三(如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为什么?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目的是(   )

A.除去CO中的CO2

B.B探究二氧化锰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A . A   B . B   C . C   D . D
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 检查装置气密性   B .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 . 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D .   探究分子的运动
氧气是一种重要的物质,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多组实验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 (1) 【常规测定】如图1所示的是小明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来测定的方法。

    ①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式表达式:,属于(填“分解”或“化合”)反应。

    ②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超过集气瓶中原空气总体积的1/5,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写一条)。

    ③上面的实验同时证明了氮气的化学性质有(写一条)。

  2. (2) 【实验改进】小华同学经过思考,没有使用止水夹,设计出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实验过程:

    ①经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②在集气瓶里装进a体积的水,燃烧匙里放一块白磷(40℃时白磷即可燃烧),按图示装置连接仪器,然后在酒精灯上把玻璃棒下端加热,玻璃棒的作用为;(注:集气瓶内的长导管已接近瓶底)

    ③把预先加热过的玻璃棒按下与白磷接触,观察到白磷立即着火燃烧,现象为(注:白磷与红磷燃烧的产物、现象均相同)

    ④待集气瓶完全冷却至室温,量出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是b,整个集气瓶的体积是c。

    从白磷开始燃烧到最后熄灭的过程中,集气瓶内水面的变化现象是(填字母序号);

    A.上升     B.下降     C.先上升后下降     D.先下降后上升

    ⑤根据a、b、 c三个数据,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已知c=60mL,a=10mL,b=19mL,得出结论,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3. (3) 实验反思:

    ①组内成员小张对“实验前集气瓶里要装进a体积的水”非常不理解。咨询了组长小明之后,他终于明白“a 体积的水 ”的作用,其一是为了加快⑤步骤中集气瓶的冷却速度;其二主要是

    ②在上述实验中,下列操作的实施和实验现象的出现,会导致实验最后产生的实际值小于理论值的是(填字母序号)。

    A.装置气密性不好       

    B.实验前集气瓶里没有装a体积的水

    C.集气瓶没有冷却到室温

    D.用红磷代替白磷(红磷的着火点在240℃左右)

  4. (4) 【实验拓展】小军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图2所示 ),

    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填字母序号)。

    A.避免燃烧匙伸入集气瓶过慢带来的误差

    B.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下列实验不能成功的是()
A . 用注射器压缩空气证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B . 用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方法证明铁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能发生反应 C . 将氢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证明氢气具有还原性 D . 在敞口容器中进行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证明质量守恒定律
“记忆合金”实为铜锌合金,外观与黄金极为相似,常被不法商贩冒充黄金牟取暴利,下列关于鉴别“记忆合金”与黄金的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①比较硬度,硬度小得数“记忆合金”

②灼烧,表面变色的是“记忆合金”

③浸没在稀硫酸中,表面有气泡产生的是“记忆合金”

④浸没在硫酸锌溶液中,表面附着白色物质的“记忆合金”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④ D . ②③
小亮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时,滴加盐酸前忘了加入指示剂,导致无法判断该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于是他对所得溶液的酸碱性进行探究。
  1. (1) (探究目的)探究所得溶液的酸碱性。

    (提出猜想)所得溶液可能呈碱性,也可能呈性。

  2. (2)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用试管取该溶液1-2mL,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

    无色酚酞试液变

    溶液呈碱性

    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溶液呈

  3. (3) (分析与思考)

    ①若溶液呈碱性,为避免碱性溶液污染环境,小亮对所得溶液进行了如下处理:向溶液中逐滴加入溶液,直到不再产生沉淀为止。然后过滤,把滤液倒入蒸发皿中加热,得到氯化钠晶体,该过程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若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为了进一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小亮提出了以下方案:

    方案一:取样,加入金属锌,若观察到,则所取溶液星酸性;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方案二:取样,加入碳酸钠溶液,若有气泡产生,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4. (4) 工业上常用氢氧化钠来中和废水中的盐酸,现取废液50g,逐滴滴入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当溶液pH为7时,用去氢氧化钠溶液8g。请计算废水中氯化氢的质量分数
下列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所用试剂或方法

A

除去氯化钾溶液中少量的碳酸钾

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过滤

B

除去铜粉中少量的碳粉

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C

鉴别纯碱和烧碱溶液

分别加入几滴酚酞试液

D

鉴别氯化钠和硝酸铵两种固体

分别加水,触摸容器壁

A . A B . B C . C D . D
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 . 图片_x0020_100001 验证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B . 图片_x0020_100002 验证氧气是否已收集满 C . 图片_x0020_100003 验证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和水发生反应 D . 图片_x0020_100004 检验氢气的纯度
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探究物质组成的实验活动,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探究活动一: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 (1) 选用汞、磷、铜等物质均可以完成该实验,选择反应物的主要依据是(填序号)_________;
    A . 反应物是固体 B . 在空气中反应且只消耗氧气 C . 燃烧有明显现象 D . 生成物不是气体
  2. (2) 用甲、乙两套装置进行实验(红磷充足、装置不漏气).

    ①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是,下列有关分析合理的是

    A.都只能在实验结束后,推测出氮气是无色气体

    B.甲中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太慢,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将偏大

    C.乙中瘪气球可以防止燃烧放热使橡胶塞弹出

    D.乙比甲更节约能源

    ②利用乙装置进行实验时,先关闭弹簧夹,加热使合力反应,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反应前后各数据及结论如下,请分析后将玻璃管中原有的空气体积填入空格内:

    玻璃管中原有

    空气的体积

    注射器中气体的体积

    结论

    反应前

    反应后

    mL

    40mL

    30mL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图片_x0020_100017

  3. (3) 探究活动二、探究水的组成

    如图1,是水通电分解的示意图,此实验可以探究水的组成.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ab两玻璃管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1:2,则a玻璃管连接的是电源的极.

  4. (4) 还能说明组成水的元素种类的实验是
  5. (5) 探究活动三、探究不同物质的组成元素

    为探究不同物质中可能含有相同元素,设计了如下两个实验:

    图片_x0020_100018

    如图2,取少量白砂糖、面粉,分别放在燃烧匙中,在酒精灯上加热,直至完全烧焦,燃烧匙中所剩物质均呈黑色,由此可知白砂糖、面粉中都有元素;

  6. (6) 如图3,加热碱式碳酸铜的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什么现象时也可说明碱式碳酸铜中含有与白砂糖、面粉相同的某种元素?

    以上实验可以用来推断物质的组成元素,试用微粒的观点分析设计这些实验的依据是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就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实验探究:

(选择药品)

  1. (1) 同学们想采用燃烧的方法除去氧气,选择的药品应满足:既要能消耗氧气,又不会与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反应,同时还要满足
  2. (2) 经讨论后同学们选择了红磷做为可燃物。红磷发生燃烧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
  3. (3) 同学们还一致认为不能用铁丝代替红磷,原因是
  4. (4) (进行实验)

    图片_x0020_100018

    同学们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以下是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做法,正确的是(填字母);

    A、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点燃红磷前,弹簧夹要夹紧橡胶导管

    C、点燃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D、待红磷燃烧的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现象与结论)

    若所有操作均正确打开弹簧夹后,同学们观察到的现象是;由此他们得出的关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结论是

  5. (5) (改进实验)

    同学们又设计了图2方案:选用实际容积为20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红磷放入试管中,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通过导管与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成如图2的实验装置。假设此实验能按照同学们的设想正常进行,且红磷所占体积与导管内的气体体积忽略不计,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若先夹紧弹簧夹,再用酒精灯加热红磷,待燃烧结束,并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注射器的活塞前沿停在约(填数字)mL刻度处。

    ②与图1的实验装置相比较,图2装置的一个优点是

市场的防晒霜都宣传可以防晒,暑假期间,我市某学校学生外出徒步旅行,准备借此机会做一个关于某品牌防晒霜的实验,看它是否有效。其中四位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表:

实验人

实验方案

小敏

在同学的手背上涂上防晒霜,自己的不涂。一天后,比较自己手背和同学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小英

第一天手背上涂上防晒霜,第二天不涂。比较这两天被灼伤的程度。

小玲

一只手常上涂上防晒霜,另一只手不涂。一天后,比较两只手背的灼伤程度。

小红

手心上涂上防晒霜,手背上不涂。一天后,比较手心与手臂被灼伤的程度。

你认为最合理的实验方案是(   )

A . 小敏   B . 小英   C . 小玲   D . 小红
利用铜制备硫酸铜,设计了如下两个方案:

方案①:Cu + 2H2SO4 (浓)  CuSO4 + SO2↑ + 2H2O

方案②:2Cu + O2  2CuO   CuO + H2SO4(稀) = CuSO4 + H2O

对比上述两个方案,若硫酸足量且不考虑铜的损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两个方案都需要加热 B . 方案①中可以用稀硫酸代替浓硫酸 C . 方案②中硫酸的利用率高,不会产生污染空气的二氧化硫 D . 等质量的铜分别按两个方案制备,可获得等质量的硫酸铜
科学研究中常将不易观察、微观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通过实验的方法转换为易观察、宏观的现象或易测量的,此方法叫转换法。下列实验中,没有运用转换法的是(  )

图片_x0020_815185961

图片_x0020_2121119274

图片_x0020_1745110320

图片_x0020_854899525

A.探究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B.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

C.用a粒子轰击原子研究原子结构

D.探究CO2的性质

A . A   B . B   C . C   D . D
实验是研究化学的重要途径。下列实验方案设计错误的是(   )
A . 观察颜色:区分铁片和铜片 B . 闻气味:区分氧气和氮气 C . 用水溶解:区分硝酸铵和氯化钠 D . 尝味道:区分厨房中的蔗糖和食盐
我国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遗址出土大量铜器,铜器表面有一层绿色铜锈,其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Cux(OH)2CO3)。兴趣小组准备在实验室中以碱式碳酸铜为原料来制取铜,设计实验流程如图:

请回答以下问题:

  1. (1) 化学式Cux(OH)2CO3 , 中x=
  2. (2) 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
  3. (3) 实验室进行操作X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4. (4) 与方案一相比,方案二的优点是
下列实验操作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配制50g 10%的氯化钠溶液

用量筒混合45mL蒸馏水和5g氯化钠

B

除去生石灰中少量碳酸钙

先加水充分溶解,再过滤

C

探究Fe、Cu、Ag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将铁丝和铜丝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D

鉴别尿素和硫酸铵两种氮肥

取样,分别与熟石灰混合研磨,闻气味

A . A B . B C . C D . D
下列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是(   )
A .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B . 探究蜡烛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C .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 .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