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的变化 知识点题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大美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明清思想家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1. (1) 材料一中所说的考试制度始于何时?科举选拔官员的依据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顾炎武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度?
  3. (3) 科举制已经废除,但是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方法流传至今,是什么方法?
  4. (4) 对待古典文化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以“古代封建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为主题办一期报纸,下列内容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①漫话“焚书坑儒”      ②汉武帝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隋炀帝与大运河        ④明清“八股取士”与“文字狱”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在科举考试中开始规定八股取士的是(    )
A . 南宋 B . 元朝 C . 明朝 D . 清朝
国家统一是封建时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古至今,中国的发展历经了无数个朝代,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都有所变化,而汉字,却是相对稳定的,这就使得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人有一个统一的交流载体,通过这个载体,使得中国在古今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仍然保持着大一统的国家,有着不竭的生命力。

﹣﹣摘编自百度文库

材料二:“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而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厄塞地利,强本干、弱枝叶之势。”

﹣﹣《史记》

材料三:武臣掌机密(指武将狄青担任枢密使,掌管调兵权),而为军士所喜,自于事体不便,不计(狄)青之用心如何也。伏望圣慈深思远虑,戒前世祸乱之迹,……罢(狄)青机务。

﹣﹣摘自北宋欧阳修《论狄青札子》

材料四:培养、造就、选拔一大批牢固树立儒家大一统国家观念和宗法思想的人才,以充实各级官僚机构,就成为维护和巩固中央集权制的关健,这就要求统治者解决人才来源问题。

﹣﹣摘编自百度文库

  1. (1) 据材料一,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2. (2) 据材料二,指出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并概括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影响。
  3. (3) 据材料三,分析欧阳修此论的主要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事件反映的北宋政治的特点。
  4. (4) 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用史实说明,明清时期,统治者“培养、造就、选拔”人才的主要措施及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代

在位皇帝

治世

西汉

文帝、景帝

东汉

光武帝

光武中兴

唐朝

唐太宗

 

唐玄宗前期

材料二:

材料三:

  1. (1)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出现了不少“治世”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将上表空白处内容补充完整。
  2. (2)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1政治制度出现的最早朝代。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图2实行的制度是什么?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朝和清朝在加强思想控制方面分别采取的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他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武太后载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使。

——杜佑《通典》

材料三:当时(宋朝)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

材料五: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很多人因此被处死,连亲属、师友都受到迫害。

——(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形成于哪个朝代?
  2. (2)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则天在位时期是如何完善此制度的?她的统治为后来什么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 (3) 材料三是宋朝实行的什么政策的具体表现?宋朝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4. (4) 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时这种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材料四分析这种制度造成的危害?
  5. (5)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统治者为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采取了什么措施?
我国的科举制度最开始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后来却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这种转变始于(            )
A . 设置进士科 B . 八股取士 C . 开创殿试制度 D . 设厂卫机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

材料二: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宋太祖

材料三:行文自“起讲”开始,就须“入口气”。即代圣人孔子或贤者孟子、朱熹等人的口吻说话。谓之“代圣贤立言”。至于代言的内容,也不能凭空捏造或搞乱了时代,只能依照“朱注”的文字加以构思。若天马行空,自由发挥,必遭黜落。

——赵伯陶《明清八股取士与文学及士人心态》

  1. (1) 材料一与什么制度有关?此制度在唐朝有何新的发展?
  2. (2) 材料二体现宋太祖的什么治国理念?这给宋朝带来什么积极影响?
  3. (3) 材料三中的“行文”指的是什么?概括材料中“代圣贤立言”的含义。
  4. (4) 综合以上材料,统治者在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思想文化政策,你认为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从图书馆借来《明朝宰相制度的终结》《锦衣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制度考》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他选择的论文题目应该是(    )
A . 略谈明朝的君主专制 B . 叙说明朝的对外交往 C . 简论“闭关锁国”政策 D . 浅论明朝的文化政策
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科举制的规范化与程式化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导致其僵化和教条。科举制从产生到成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建立之初,不仅科目设置、考试内容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而且在考试的行政组织和运作程序方面也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并因此出现了种种弊端。随着科举制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无论是统治阶层还是普通民众,都要求科举制更严密、有效、公平、易于操作。科举制走向规范化是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的要求。规范化是一个制度成熟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制度成熟的标志。但是,高度的规范化还有另外一个表现,就是高度的程式化。科举考试的规范化和程式化在明清两朝达到极致,无论是考试

的组织和内容,还是考试的程式和方式,都是如此。尤其是八股文,成为高度标准化和程式化的范本。高度的程式化必然导致僵化和教条,从而对科举制本身造成伤害。

——摘编自王炳照、徐勇《中国科举制度研究》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涂“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对应题号后涂“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涂“C”。

  1. (1) 科举制在建立之初因为缺乏系统性和规范化导致出现种种弊端。
  2. (2) 科举制走向规范化只是统治阶层的要求。
  3. (3)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4. (4) 明清的八股取士是科举考试的规范化和程式化达到极致的标志。
  5. (5) 不断规范化和程式化对于科举制的发展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图二

材料二:

图一(汉)坐而论道图二(宋)站议时政图三(清)跪受笔录

  1. (1) 材料一中图一方框内内容应是什么?指出图一行政管理系统的名称及图二所示中央行政管理体制最早出现的朝代。
  2. (2) 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图三“跪受笔录”的原因,进而指出图一到图三君臣礼仪变化所反映的实质。
  3. (3) 下列是王明同学正在制作的“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表格,请补充表格中的部分论据,并指出王明同学评价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方法。

    论点(积极作用)

    论据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及生产活动,巩固国家的统一;

    ……

    秦朝修建长城,隋朝开凿①,明朝营造②城等

    论点(消极作用)

    论据

    第一,强化思想文化控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

    秦朝焚书坑儒,明朝③,清朝④等。

清朝龚自珍的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意思是说,当时的思想界陷入沉闷气氛中。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 . 统治者的严刑峻法 B . 八股取士与文字狱 C .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 D . 军机处的设立
下列措施严重阻碍社会向前发展的有 (    )

①科举制的创立

②焚书坑儒

③八股取士

④文字狱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高考是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关系国家人才选拔,关系社会公平,关系广大学生和家庭的切身利益。回顾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从创立之初就采用自由报考的办法,与以往士子被动的等待举荐入选有本质区别。而考试成绩是取舍的主要依据,且是竞争性的差额考试,之前一般是非竞争性的等额录取。从选人标准上将具体且有标准化衡量尺度的文化知识作为考试内容,相比之前以名望等模糊标准这又是进步。

——摘编自赵家冀等《中国教育通史隋唐卷》

材料二:宋太祖“黄袍加身”夺取政权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协助他登上皇位的将领实权予以削夺。为了填补这些武将留下的空缺,统治者将目光转向普通知识分子。因此通过科举选拔文官成为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北宋前期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统计表:

——摘编自李兵《科举:不只是考试》

时期

科举次数(次)

录取进士总数(人)

平均每榜录取进士数(人)

宋太祖

15

188

13

宋太宗

8

1487

186

宋真宗

12

1760

147

宋仁宗

13

4561

351

材料三:明朝以八股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四书”要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章。这是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在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的范围内。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科举制创立的朝代。科举制有何进步之?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前期科举制有了怎样的新发展。并说出北宋前期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科举制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4. (4) 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古代的科举制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学家维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里评价我国古代某制度写道:“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两党可耻的争霸,没有混战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现象……

材料二  中国(宋代时期)的三种发明已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方面,第三种是在航海方面。

——培根《新工具》

材料三  明清时期许多读书人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却不讲求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中做官后,他们大多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清统一全国后,朝廷从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歪曲解释,罗织罪名,迫害知识分子,致使知识分子从此再不敢过问政治,也不敢表露个人的思想……

  1. (1) 结合所学,材料一中的“考试制度”,指的是什么?这种考试制度对当时的社会有何意义?
  2. (2) 材料二中所说的三种发明中,第一、第三种发明分别指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明清时期有哪两种思想控制的手段?它们对于当时人们创新能力的发展有何共同影响?
《明史·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 (1) 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
    A . 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 B . 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 C . 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 D . 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
  2. (2) 明朝规定科举考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其实质是为了(    )
    A . 加强思想控制,强化君权 B . 使考试更规范、更科学 C . 选拔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D . 鼓励考生独立思考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宋元时期科技文化成果

发明

时期

成果

传播

影响

隋唐时期

发明雕版印刷术

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_B_,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来经过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北宋

_A_发明活字印刷术

元代

发明转轮排字法

元朝中期

出现铜活字印刷

战国

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制成“_C_”

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

大大促进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北宋

发明指南针

北宋末年

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唐朝

中国人已经发明火药

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_D_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

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变革

唐朝末年

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

宋元时期

火药广泛用于战争

南宋初

制成竹管火枪

南宋后期

发明突火枪

元朝

发明火铳

①沈括    ②朝鲜③印度    ④12世纪   ⑤毕昇

⑥13世纪    ⑦司南    ⑧罗盘    ⑨郭守敬    ⑩斯里兰卡

材料二: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和混战的局面。那时候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两大因素的结合,使宋元文化突飞猛进,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艺术家,反映了那个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材料三:从世界范围看,明清科技从总体上逐渐从先进转为落后,而且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八股取士制度严重束缚了人的思想和心灵,读书是为了做官,很少有人去攀登科学的殿堂,没能产生如同期西欧的天文、数学等近代科技。同时,因受封建制度束缚,人才培养不能和社会生产相结合,推动社会发展。

——牛翠萍《从明清教育解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材料四: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 (1) 请从材料一表格下的①—⑩内容中选择正确的四项,并将其序号填入表中A、B、C、D相应位置。(只填序号)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原因。
  3. (3) 材料三明清时期,我国出现了一系列总结性的科技巨著,其中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著作是什么?作者是谁?根据材料三,概括制约明清科技发展的原因。
  4. (4) 根据材料四谈谈你对我国如何实现科技进一步创新发展的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的科举,公卿大臣有权推荐“举人”,一般寒士,无人荐举,纵有诗名,也是枉然。北宋初年的科举,极大扩充了取士的名额去填充各级官僚机构,同时严格考校程式,提倡公平竞争,保证取士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摘编自何忠礼《科举制度与宋代文化》

材料二:明中期至明末,各类学校生员人数增长了17倍,而科举每科录取的进士人数只增长了3倍。大量士人被摈斥于科举大门之外,不得不另谋生计,时人记载某些地方“合郡之士,半为商人”,也有一些士人“因贾人之请”进行创作,如著名小说集刘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均是如此。

----摘编自刘晓东《科举危机与晚明士人的分化》

材料三:清入关之初,统治者就认识到了科举对于笼络汉族士人的作用,于是沿袭明制,定期实行科举八股取士。乾隆时期满族大臣鄂尔泰说:“(八股)牢笼英才,驱策志士,其术莫善于此”。

---摘编自李兵张伶伟《清初文教政策与书院科举化关系论略》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初年科举改革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中期以后科举体系出现的“危机”,并举一例说明当时士人的应对办法。(不得照抄材料)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统治者沿用科举八股取士的目的。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又较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制才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这一制度”指的是(    )
A . 隋唐的科举制 B . 明朝的八股取士 C . 清朝的闭关政策 D . 清朝的“文字狱”
下面示意图梳理了隋朝至明朝科举制的发展历程,空白处应该填写(    )

创立科举制

隋朝

创立殿试制度

唐朝

____

明朝

A .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B . 实行八股取士 C . 增加武举制度 D . 废除科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