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 知识点

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②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③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④性质: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 知识点题库

“他既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将’,又是中国共.产.党初期的中央局书记。”请你根据提示判断,此人应该是(  )
A . 鲁迅 B . 李大钊 C . 毛.泽东 D . 陈独秀
如图,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时的是(    )

A . 辛亥革命 B . 新文化运动 C . “九一八”事变 D . 西安事变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 (1) 上图的杂志,是谁创办的?它的创办标志着什么运动的开始?该运动的口号是什么?
  2. (2) 该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 (3) 儒家学术史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此次运动中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斗争矛头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孔孟之道,你如何认识这个口号?你认为我们今天现代化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斛放运动是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瓷,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 (1) 哪次事件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象想的广泛传播。请写出宣传变法维新思想影响最大的两个报刊名称。
  2. (2)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很多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知识分子和著作。请写出图一人物是谁和图二著作的作者。

  3. (3) “德先生和赛先生”是对“民主和科学”的—个形象的称呼。请写出是谁将“民主和科学”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他于哪一年在哪个城市创办《青年杂志》?
  4. (4)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1919年,《新青年》刊载了谁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5. (5) 随着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请回答哪次罢工把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杰出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下列搭配正确的一组为(    )
A . 谭嗣同——“开眼看世界之第一人” B . 左宗棠——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 C . 林则徐——收复新疆 D .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先驱
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经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夕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被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习俗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因为(   )
A . 辛亥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 B . 西方文化和民主思潮的影响 C . 民国政府移风易俗,革除陋习 D .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探究问题。

1915年中国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8月

袁世凯的宪法顾问、美国政客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鼓吹帝制

各省袁党或被收买的社会名流组成“请愿”团,要求实行帝制

9月

梁启超于《京报》上发表文章,对即将实行的帝制大加嘲讽

黎元洪鼓吹总统世袭,为世界开先例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打起“民主”与“科学”大旗,掀起新文化运动

孙中山派胡汉民等赴菲律宾,许崇智等赴南洋筹饱加快讨袁行动

12月

袁世凯称中华帝国大皇帝

蔡锷等通电各省宣告云南独立,声讨袁世凯,拥护共和,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

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

某月

某月天津第一家大型机器面粉厂——寿星面粉公司创立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上海创办申新纺织公司

——根据百度百科1915年和许冠亭《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的实业精神》改编

  1. (1)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1915年中国尖锐对立的两大思潮
  2. (2) 结合大事年表探究,有利于两大对立思潮中进步思潮发展壮大的因素有哪些?
“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了以儒家思想为轴心的文化传统,因此从一开始便具有反传统主义的品格。”这指出了新文化运动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是(            )
A .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B . 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 . 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基础 D . 使民主和科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观察下列图示,请以《思想的力量》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图片_x0020_100005

要求:

①写出图示中关键词所指向的事件名称,并围绕主题论述该事件的影响。同时谈谈这些事件带给你怎样的启示。②史实准确,按时间顺序表述成文,字数不少于260字。

纵观历史,城市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府发起的自强运动,主要集中在沿海和条约口岸;外国人及其企业如银行、贸易公司和工厂也主要分布在这些港口和租借地。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越来越多的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和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自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这些人不同于旧式的不关心政治的商贾和农民,而是对中国在帝国主义压抑下的困境很敏感,并且决心保卫国家利益。北京、上海、武汉、南京、天津和广州都成为大都市,那里养育了新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大部分有在外国学习的经验,并被灌输一种强烈的民族主义者的决心,要从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混乱的双重苦难中“救国”。

——摘自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1980 年8 月,深圳正式被中央宣布为经济特区,使其成为我国体制的试验场和引进外国的资金及管理经验的窗口。深圳毗邻香港,与被誉为东方之珠的香港海面相连、陆路相接,互利互惠,促进了两地的繁荣。深圳最吸引眼球的产业巨头还是IT巨头腾讯和华为,这两家公司毫无疑问是国内同行业的标杆。

——摘编自百度网站

  1. (1) 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兴起的有利因素,并归纳晚清时期社会发展特点。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这些人”为救国而采取的具体行动,并简析“新的知识分子阶层”救国思想形成的原因。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深圳等特区城市的崛起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哪些有益经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

——雷颐《取静集》

材料二: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

——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三: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孙中山全集》

材料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其对民主与科学的张扬,对封建礼教的批判,通过新的表达方式普及社会和民间,使国人又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启蒙了他们的民主精神,增进了他们的科学意识,推动了他们的思想解放。

  1. (1)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师夷长技的主张”得以实施是在什么运动中?根据材料,概括该运动的背景以及发展历程。
  2. (2)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二回答,“中国的失败”指的是什么事件?康有为、梁启超“新的救国之道”是在什么运动中实践的?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标志中国“千年专制”被推翻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指出中国近代革命的任务,以及孙中山认为能解中国“千年专制之毒”的解药。
  4. (4)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根据材料,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统计,这一时期所设工厂分别是:1910年986家,1911年787家,1912年1 502家,1913年1 378家,1914年1 123家。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前不过50—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达到了200万人。

材料二:《青年杂志》改名《新青年》后,陈独秀发表文章就反对孔教问题与康有为展开了争论。1918年1月,《新青年》改版,改为白话文并使用新式标点,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开展。鲁迅在该刊发表的《狂人日记》展现了文学革命的成就。俄国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

材料三

                

             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校             上海工人罢工游行

                                                  时受到热烈欢迎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3. (3) 以示意图的形式展示材料三反映的事件与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在联系,并说明理由。
“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这是中华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其描述的史实应是(    )
A . 新文化运动的深入 B . 五四运动的爆发 C .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 . 红军长征的结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材料一:辛亥革命后,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14-16世纪,欧洲发生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当时的思想家在不同的领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作品有《神曲》《蒙娜丽莎》《哈姆雷特》等。

——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三 18世纪开始,法国进步思想家著书立说,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提倡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

——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1. (1) 材料一中的“革新运动”是指哪一次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是什么?
  2. (2) 写出材料二中思想解放运动的名称。指出材料中三部作品共同提倡的主要思想。
  3. (3) 材料三描述的这场思想文化运动被称为什么?其主要影响是什么?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的认识。
“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 . 维新思想开始传播 B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 民主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D . 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校
一百多年前,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陈天华《猛回头》内容摘录。

材料二  凡革命以前所有……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凡革命以前......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三  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打破?思想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汹涌澎湃的思想解放潮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但人们已开始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折纪元。

——《中国近代历史》

  1. (1) 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前中国的社会状况。
  2. (2) 辛亥革命在彪炳千秋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根本原因。
  3. (3) 据材料三,“新纪元”是指什么?辛亥革命为“新纪元”到来创造了哪些条件?
  4. (4) 有人说,中国近代前期在借鉴和传播西方民主思想的过程中,有三次重要的运动引发了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请分別写出第一次运动和第三次运动对于思想解放的积极作用。
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诗人,语言学家刘半农在北京大学任教时,第一个提出用“她"字专门指代第三人称女性,并得到了鲁迅等人的大力赞扬。从此,“她”字和“他”字开始并用。这主要表明新文化运动(    )
A . 主张男尊女卑 B . 提倡男女平等 C . 承认男女有别 D . 宣传女权至上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午,十几个学校的学生近3000人齐集天安门,人人手里拿着一面或两面白旗,上面写着“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等……(6月5日,上海)出现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最终,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去”……与其说这是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不如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三:以五四爱国运动为起点,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广泛传播,已经有那么多先进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时候。

材料四: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是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100年。

——习.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30日)

请回答:

  1. (1) 从材料一中归纳能够反映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屈辱外交的具体史实。
  2. (2) 据材料二,指出当时的学生领袖要到“民间去”的原因。这一举动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3. (3) 指出在中国第一次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知识分子。根据材料三,概括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关系。
  4.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当代青年应该怎样“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
“文言的命运与传统文化密切相联,只要传统文化受到重视,文言总会或多或少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受到肯定与提倡。”材料旨在(   )
A . 肯定文言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 B . 赞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C . 揭示开展白话文运动的深层次原因 D . 说明新文化运动学者反对文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