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意义 知识点题库

为进行“寻根”教育,某校开展“搜寻记忆——我写家史”主题活动。请根据小明同学的活 动过程,按要求回答问题。
(1)与爷爷访谈。爷爷出生于1940年,随着小明的提问,他仿佛回到自己的童年。“流离失所”是9岁前爷爷的最大感受,他说在9岁前有一次安居的机会,但很快失去了这次机会。拥有这次“机会”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又“失去了这次机会”?
(2)解读爷爷的“宝贝”。下列是小明爷爷珍藏的部分“宝贝”。写出图一宣传的历史事件。爷爷获奖来之不易,此前3年我国经济总体特征是什么?写出图三反映历史事件的指早方针。

(3)“我写家史”。小明拟以《时代的脉搏》为题写家史。其中有“1979年一走进新时代”“1984年一连云港的机遇”“1994年一大伯成为公司经理”等语句。分别写出这三个语旬体现的国家政策。
(4)反思活动过程。上述过程告诉我们应怎样写好“家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长城怒跃黄河吼。眺中华,平型猎豹,台庄擒狗。胜利凯歌频奏起,倭寇投降低首。

﹣﹣刘国勷词作

材料二:中国《人民日报》社论:前程无限光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诞生,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开始自己当权管理国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巨册。

    波兰《人民论坛报》社论:这在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阵线上又打开了一个缺口;中国人民的胜利,乃是本世纪继苏联十月革命和消灭希特勒法西斯主义之后的伟大事件。

﹣﹣转引自杨兆麟《时间开始了》

材料三:

时间

福建某城市

深圳

1977年

 

 

2007年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词句中涉及的两个历史事件。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报纸社论所评论的历史事件。波兰《人民论坛报》是从什么角度评论这一历史事件的?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城市建设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除了图表资料外,还可以通过哪些类型的资料呈现这一时段的历史变迁?

  4. (4) 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中国共.产.党:攻坚克难的先锋队伍】

材料一:毛.泽东曾对一位外国来访记者说:“1927年,他(蒋介石)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人也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

材料二:……雄师刀坝(地名)告大捷,工农踊跃当红军。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节选自《长征组歌》

材料三:1974年,第一次世界粮食会议在罗马召开,专家告诉我们(与会代表),中国绝无可能养活10亿人口,这个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正走向灾难,但事实上,中国创造了历史上最大的一个经济奇迹。

﹣﹣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

  1. (1) 1927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孵出” 了两只“小鸡”。这两只“小鸡”指的是什么?

  2. (2) 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长征精神?依据材料二,分析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有哪些?(除长征精神因素之外,答两条)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哪项决策创造了中国的“经济奇迹”?中国养活了十几亿人口直接得益于哪项政策的实施?

人们的衣食住行、生产劳动、娱乐社交等物质生活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人们用浙江龙泉冰裂纹瓷器盛占城稻大米饭吃,用景德镇生产的瓷杯喝茶;穿着蜀地产的丝绸衣服在夜市中用交子购物,市场上来自全国各地以至国外的商品琳琅满目,国内外的客商往来不绝;商人驾着泉州产的海船从事海外贸易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15-16世纪以后,原产美洲的作物玉米、烟草、花生、西红柿等开始传入欧亚,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欧洲人食用肉类必不可少的香料,其中进口量骤增30倍。与此同时,欧洲商品的海外市场也在为扩展

——《探索史》

材料三:下图是19世纪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斯蒂芬森制造的火车机车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追求的一种时尚。当今,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1. (1) 材料一反映了南宋经济的什么现象?说出南宋时期的经济发展使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后完成的证据?
  2. (2) 说出出现材料二现象的原因。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斯蒂芬森制造的火车机车”的动力?火车的发明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4. (4) 依据材料四,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5. (5) 结合上述材料,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
用“春天”来形容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十分恰当的:枯木可见,但万物复苏,各行各业充满生机。下列情景与那个年代无关的是(    )
A . 春播的田野上,父子兄妹聚在一块承包的田里精耕细作 B . 日新月异的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振奋人心 C . 浦东新区,高楼四起,跨国公司的招牌引人注目 D . 美丽的海港城市厦门,有各地客商、民工来去匆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饮食文化蓬勃发展,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①据记载,当时汴京有大酒楼72家,宾朋满座,气势不凡,小型的饭馆酒家不计其数,多为特色经营。②特色饭馆中著名的有:王楼包子、曹婆婆肉饼、梅家鹅鸭、张家乳酪、万家馒头等等。③《武林旧事》一书在“果子”一项中介绍了玉屑糕、琥珀蜜等42种食品,在“菜蔬”一项中介绍了脂麻辣菜等21种,在“粥”一项介绍了七宝素粥、五味粥等8种。④“元宵”这种食品名称,据说出现于宋代,正月十五又叫“上元节”,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个十五月圆之夜,天上一轮圆月朗照,人间则聚食形如满月的元宵,表达了人们合家团圆幸福的心情。

——摘编自侯彦喜《宋代饮食文化初探》

材料二:近代中国,救亡图存一直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为了“强国强种”,有关饮食研究和改造的大讨论在全国兴起,尤其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的有识之士认为救国首先要从增强国人的体质入手,而要增强国人的体质,就应改善国人的饮食结构,增加营养。有人针对亟待研究的饮食问题提出:“饮食丰美者,体必强壮,精神因之以健,出而任事,无论为国家,为社会,莫不能达完美之目的。故饮食一事,实有关于民生国计也。”

——摘编自尉麒珺《近代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漫笔改革开放四十年饮食的变迁

  1. (1) 将材料一中体现宋代饮食文化特色的句子前面的序号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酒楼众多;节日饮食文化内涵丰富;食品种类多种多样

  2. (2) 结合所学,分析宋代饮食文化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
  3. (3) 依据材料二,说明近代中国探索的时代主题是什么?甲午战争后,一些有识之士重视饮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4. (4) 任意选取材料三所提供的图文信息,结合所学,说一说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饮食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奉行党的执政理念的本质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曰:“朕为兆民之主,皆欲使之富贵。若教以礼义,使之少敬长、妇敬夫,则皆责矣。轻倍薄敛,使之各治生业,则皆富矣。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矣。”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六·唐纪十二·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中

材料二:在旧民主主义时期,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的政纲,……这一政纲的具体实施办法则是“定地价”和“土地国有”。……进一步的问题在于,孙中山“土地国有”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1978年至2005年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表


1978年

1990年

2000年

2005年

1978至2005年增长倍数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12.13元

2303.15元

9761.57元

14769.94元

36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93.25元

1043.03元

3654.48元

4690.49元

24

——摘自王宁《社会巨变——广东社会发展30年》

材料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全党要坚定信心、奋发有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1. (1) 材料一中的“上”指的是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为实现“家给人足”,他在经济上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最终出现了怎样的统治局面?
  2. (2) 材料二中的“平均地权”属于哪个政党的纲领?对应三民主义中的哪一主义?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孙中山有没有实现自己的土地主张?试分析其原因。
  3. (3) 阅读材料三,从1978年至2005年,广东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呈现怎样的趋势?这和益于中央的哪一伟大决策?就深圳而言,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还分别得益于哪些具体的政策?
  4. (4) 阅读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个能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的事例。为适应时代需要,中国共.产.党产生了哪一新的指导思想?面对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我们应秉承怎样的新发展理念?请简要说明。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经历了几个具有不同特点的发展时期,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②改革开放,继往开来

③和谐社会,全面小康         ④探索建设,曲折前进

A . ①③④② B . ①④②③ C . ②①④③ D . ①④③②
能直接从下表得出的结论是,改革开放使(   )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居民存款余额

1978年

343元

136元

210.6亿元

2007年

13786元

4140元

172534亿元

A . 生产效率提高 B . 综合国力增强 C . 人民生活改善 D . 思想观念转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材料二:真正的改革先锋不是国营企业,而是那些落后的、被边缘化的群体。在这些“边缘革命”中,意义最为重大的变革是在中国经济最为薄弱的环节农业中爆发。中国政府于1979年着手改善农业环境,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改革是自下而上展开的。从长远角度看,农民重新获得的经济自由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要重大得多。

材料三:下表是1978年12月、1997年8月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年

77.6

22.4

0

0

1997年

25.5

38.1

17.9

18.5

材料四: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跃升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做出了巨大贡献。现代工业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我国国防工业已经达到生产工具、生产结构、生产组织、劳动力构成的现代化,并形成高效率的集约型生产体系。常言说,“民以食为天”。今天,食品工业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工业体系中的首位产业。近年来,食品正由生存型消费向健康型、享受型消费转变,由吃饱、吃好向基本保障食品安全、健康,满足食品消费多样化转变。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分析要“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的原因。
  2.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改革”所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并指出农民获得“经济自由”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
  3. (3) 指出材料三反映的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显著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4. (4) 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今天我国工业的飞速发展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5. (5) 综上所述,你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业和工业发展成就中得出哪些认识?
1978年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元年。4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什么是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就是13亿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集起来的力量……这种力量,我们在革命年代前赴后继的抗争中感受过,在建设岁月激情燃烧的奉献中体验过,在改革时期波澜壮阔的奋斗中亲历过……这种不可战胜的磅礴之力,必将成为我们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胜利之本、力量之源。

——摘编自人民日报《凝聚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三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材料二: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习.平

材料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中共十九大报告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材料中画线部分所述时期的一项重要成就。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内改革的具体举措,并简述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4. (4) 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改革开放有什么认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40年来取得了题天覆地的变化。八年级准备以“改革开放足迹”为主题举办知识克赛,请你来回答。

【开启篇】

【探索篇】

    材料二 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

——邓.小平

【开放篇】

    材料三

【未来篇】

    材料四  习.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的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1. (1) 回顾历史

    同学们认为:中华民族一百多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是1949年的“中国新生”和1978年的“伟大转折”,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请你说出开启这两个阶段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邓.小平找到的“富国强民的道路”指的是什么道路?

    20世纪的最后20年,他领导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之路进行过哪些探索?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叙述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及格局特点。
  4. (4)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中国所走的新道路的认识。(不能直接引用材料)
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习题。

材料一  这是一部跨度达30年的惊心动魄的逃亡史。在当时的深圳,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在他们(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忐忑不安地汇报了逃港(逃到香港)情况后,邓.小平却出奇地沉默……他平静地对大家说:“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逃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生产生活搞好了,才可以解决逃港问题。”

材料二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材料三  邓.小平很现实地认识到,全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因此没有任何两个地区之间能同步发展。他愿意让一些地区和人民先富裕起来,为其他的地区和人民树立榜样。——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已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

——《邓.小平年谱》(1975—1997)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逃港问题”产生的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了什么政策?
  2. (2) 根据材料二,总结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着重强调了哪些内容。
  3. (3) 根据材料三、四,指出邓.小平的改革着眼点发生了什么变化。
  4. (4)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改革开放的宗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稳定……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提出:“利用临近港、澳的有利条件,在广东搞出一个出口加工区。”邓.小平当即表示赞同:“还是叫特区好!”“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材料三 

图片_x0020_100007

材料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此,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 (1)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农村是怎样进行改革的?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特区指的是设立什么?称为窗口的特区是哪一个?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GDP总量世界排名呈现的总体趋势怎样的状况?GDPR增长与一位伟大的设计师有关,他是谁?
  4. (4) 结合材料三说说,我们怎样实现中国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摘自《新时代党员干部学习关键词(2019)版》,党建读物出版社

请回答:

  1. (1) 材料中“改革开放”是中共在哪次会议上作出的历史性决策?该会议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简要叙述这一时期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叙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你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才能实现?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首歌描绘 的两位领导人是(    )
A . 毛.泽东和孙中山 B . 毛.泽东和邓.小平 C . 孙中山和邓.小平 D . 刘少奇和邓.小平
下表是《1978—201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较表》,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    )

年份/项目

1978年

1988年

1998年

2008年

2013年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元)

134

545

2162

4761

8896

A . 改革提高了生产力.和生产积极性 B . 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摧毁 C . 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改变 D . 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保障力度
英国专家马丁·雅克说:“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1978年开启了新的纪元。”其中“1978年开启了新的纪元”指的是中国进入(    )
A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 .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 C . 改革开放新时期 D . 市场经济时代
下图是1978年和2002年我国所有制结构对比饼状图,这一变化表明(    )

A . 我国经济结构得到合理调整 B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失败    C . 我国已不再是社会主义国家 D . 国家财政税收总体大大缩减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改革篇】

材料一:1978年纯粹是一个中国的时刻,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习.平讲故事: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壮丽史诗》

【成就篇】

材料二: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材料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实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正逐步健全,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景。

——摘自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未来篇】

材料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习.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有中国的明天。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我国改革进程的特点。
  2. (2) 材料二中“富国强民的道路”指的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新时期对外开放的主要任务。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开放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