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意义 知识点题库

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兴旺的动力,是一个政党熠熠生辉的源泉。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93年的历史,她领航中国,谱写了一曲曲惊世篇章。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生死考验的危机关头,在国家徘徊、抉择的关键时刻,实现了党在历史上的两次伟大转折。
材料二: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吸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通过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找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之路。温家宝曾向世界阐明:未来中国,我们党和政府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人民感到安全有保障,让每个人对未来有信心。
材料三:当今世界,现代高新科技发展迅猛,知识经济化速度加快,世界经济冲破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党和政府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使我国活跃于国际经济舞台。

  1. (1) 材料一所提的“两次伟大转折”中第一次转折确立了以谁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第二次转折作出了什么伟大决策?

  2. (2) 中国实现独立自主、中华民族真正“有尊严”开始于哪一历史事件? 在此后的外交中,周恩来倡导了什么原则成为了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为融入经济全球化,参加了哪些国际性经济组织?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哪些有利因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丰碑】某校八年级(2)班小华同学,在学习中国现代史的过程中,看到一段文字:“历史事实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实现民富国强”。为寻找历史事实依据,印证上述结论,他和同学们以“探寻中国救亡图存、富民强国之路”为主题,通过网络等手段搜集到以下治疗,设计出相关问题,请你与他们一起进行探究。

【屈辱与探索】

材料一: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记录了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逼迫下,坠入近代的屈辱、彷徨与困惑。近代前期,为挽救民族危机,无数志士仁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革命之路等,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抉择与奋斗】

材料二: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1927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苏俄式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应将重心转向农村,积聚革命力量,发展壮大自己,经过艰难抉择,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不能感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发展与富强】

材料三:1956年,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经过艰辛求索,中国共.产.党代理人民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开创了一条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1. (1) 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含义指什么?“维新之路”又指什么事件?

  2. (2) 材料而所述,“正确革命道路”指什么道路?在这条正确革命道路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长期艰苦卓绝斗争中经历了哪些重大事件?(两例即可)

  3. (3) 材料三所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指什么?“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指什么道路?

  4. (4) 【收获与拓展】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同学们对上述结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还懂得了一个道理,请你写出这个道理。

40年前,中国共.产.党以前无古人的气魄迈出了改革开放的步伐。40年众志成城,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谱写着民族复兴的壮丽史诗。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1. (1)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以上两幅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

  2. (2) 【成就辉煌】

    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图

    城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图

    结合上图中的数据,说说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3. (3) 【惠及民生】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节假日\天数\年份

    1950年

    1995年

    2000年

    2008年

    元旦

    1

    1

    1

    1

    春节

    1

    3

    3

    3

    国庆节

    2

    2

    3

    3

    星期六

    0

    1

    1

    1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0

    0

    0

    1

    上述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生活的哪些变化?造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展现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某学校学生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展厅一:走进古代中国展厅——夏商西周时期

展厅二:走进虎蓥(yIng):新时代・新命运展厅

在展厅里,同学们阅读了“虎鉴”图片和文字介绍:

材料一:法国人得到了大量的贵重战利品,霍普・格兰特将军将他所能找到的车辆全部派出去,尽最大量带回来物品…从低处的宫殿中,我轻松地得到了数件青铜器和珐琅瓷瓶,希望有一天,把它们运到南海城(英国南部海滨圣地)…(注:哈利・路易斯・埃文斯于1851﹣1867年一直活动在中国,他劫掠的青铜器包括“虎蓥”,从 此,“虎蓥”流失海外。)

摘编自哈利・路易斯・埃文斯于1857﹣1860年间从中国寄出的家信

材料二:北京时间2018年11月23日,在海外漂泊百年的流失文物青铜“虎蓥”终于重回祖国的怀抱,12月11日,正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虎蓥”从流失海外到 重回祖国并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坎坷历程,见证了中国由积贫积弱到民族复兴,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时代巨变。

摘编自中国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虎蓥:新时代・新命运》

展厅三:走进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

  1. (1) 阅读青铜器简介,在相应的青铜器图片中填写序号。
  2. (2)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导致“虎蓥”流亡海外悲惨命运的原因。“虎蓥:新时代・新命运”是展厅的主题,依据材料二,谈谈你对“新命运”的理解。
  3. (3) 以上是同学们在展览现场拍下的一组图片,图片反映了不同的主题,请对这些图片按主题进行分类并提炼主题。

    序号

    主题

    序号

    主题1

    序号

    主题2

    民主政治建设

    经济发展

  4. (4) 参观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后,学校准备举行改革开放40周年图片展览,请为本次展览设计一枚主题logo。
  5. (5) 参观完古代中国、虎蓥:新时代・新命运、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三个展厅后,谈谈自己参观学习的感想。
交通﹒改变﹒发展

材料一:宋代对外贸易港口有20余处,设有广州、泉州、杭州、明州等多个市舶司。据记载,与宋代有贸易往来的国家超过了60个。宋代造船业和航海技术,都比前代有明显的进步。东南沿海主要海港都有发达的造船业,所造海船载重量大、速度快、船身稳,船板厚,船舱密隔,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航海技术的进步表现在海员能熟练运用信风规律出海或返航,通过天象来判断潮汛、风向和阴晴。舟师还掌握了深水探测技术,使用罗盘导航,指南针引路,并编制了海道图。

材料二:两次工业革命后美国交通领变革资料

材料三:1872年2月,李鸿章上奏清政府试办轮船,准许成立招商局。其目的是“庶使我国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73年1月,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拥有“伊敦号”、“永清号”、“利远号”、“福星号”四艘轮船。7月,轮船招商局在全国设19个分局,打破了外商轮船公司垄断中国沿海、沿江航运事业的格局,标志着中国新式轮船运输业的开始。

材料四:改革开放这40年来,中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里程以及港口万吨级泊位数量等均位居世界第一,机场数量和管道里程位居世界前列,“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同时,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已经迈入世界先进行列,高原冻土、膨胀土、沙漠等特殊地质的铁路、公路建设技术克服世界级难题,高速铁路成为“中国制造”和“走出去”的新名片。40年来,交通运输行业始终走在改革开放前列。

  1. (1) 依据材料一,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横线内划“正确”;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横线内划“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的,在横线内划“无”。

    ①造船和航海技术都有很高的水平。

  2. (2) 将材料二中的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填写在横线上(只写序号),并任选一项交通工具,写出其作用。

    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3. (3) 材料三中“轮船招商局的成立”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依据材料,指出这一事件带来的影响。
  4. (4) 依据材料四,指出中国交通领域发展的成就。
革命或改革往往是由于某种旧制度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的,它是落后国家通过向现代化的“桥梁”。懂得改变,是一种智慧。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

材料三:“过去的西洋文明史是外国人引进(到日本)的,从此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

——1868年,一位日本官员

请回答:

  1. (1) 材料一表示的是哪一革命的经过?该国革命后英国议会的地位有什么变化?
  2. (2) 材料二中,列宁所说的“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指的是什么?列宁为什么认为这件事情总的来说是正确的?
  3. (3) 为了实现材料三中日本官员所说的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日本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对日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 (4) 20世纪世界史上有哪两大成功的改革?说出它们取得成功的共同原因。
如图是根据党的基本路线绘制,两个基本点就好比船只的动力系统和导航系统。对如图解读正确的是(   )

A . 动力系统﹣﹣﹣“改革开放” B . 动力系统﹣﹣﹣“四项基本原则” C . 导航系统﹣﹣﹣“经济建设” D . 导航系统﹣﹣﹣“富强民主文明”
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与中国的改革开放三者的相同之处有 (   )

①都是在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出现的
②都是符合本国国情的改革
③都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④都是大胆创新的结果⑤都巩固了新政权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⑤ C . ②③④⑤ D . ①②③④⑤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40年前的冬天,时年35岁的严金昌和小岗村其他17位农民在契约书上按下“红手印”,他们没想到,小岗村的改革会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一声惊雷。从此,他们获得前所未有的“红利”。

——《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

材料二: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设立经济特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1980年,国家首先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历史上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三:(经济)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1. (1) 材料一中的“改革”指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农民获得的“红利”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
  3. (3) 我国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和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
A . 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崛起 B . 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C . 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民族振兴 D . 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民族崛起
城市化——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

1600

1670

1750

1801

185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8.25

13.5

21.0

27.5

51.0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二:建国后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

年份

总人口(万人)

非农业人口(万人)

城市化率(%)

1950﹣1957

55196﹣64653

9137﹣10618

16.55﹣16.42

1958﹣1960

65994﹣66207

12210﹣13731

18.50﹣20.74

1978﹣2006

96259﹣103475

15230﹣19686

15.82﹣32.53

﹣﹣摘编自中国城市化率课题研究小组研究报告

材料三: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国外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代史》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后表格中的三个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试举两例。
  4. (4)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回味无穷的话语)

材料一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第二次革命。

——邓.小平

材料二 可以划出块地方,叫作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

(激动人心的数据)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快速发展。1978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只有3624亿元,1986年突破1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2013年中国GDP总量为56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

——《解放军报》

  1. (1) 试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例,说明材料一中论断的正确性(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
  2. (2) 材料二中的在1980年开放的“特区”有哪几个?
  3. (3) 请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对外开放的格局。
  4. (4) 材料三的这组数据表明,改革开放给我们国家带来了什么变化?
中国人民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

(伟大创造精神)

材料一: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辛勤劳作、坚持发明创造,涌现了一大批熠熠生辉的思想成果、影响世界的科技成就、闻名于世的文学作品、气势恢宏的伟大工程

(伟大奋斗精神)

材料二:长征组歌(节选)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责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丟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材料三:遵义会议会址

(伟大团结精神)

材料四:毛.泽东认为,中国赢得抗战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中国人民自己的团结。

(伟大梦想精神)

材料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

——习.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 (1) 任选一个领域,从材料一中选择两位历史人物,将其序号填入下表相应位置,并写出能够体现其创造精神的成果。

    领域

    人物(序号)

    成果(史实)

    思想

    科技

    文学

    示例:工程

    图五

    主持修建了都江堰综合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2. (2) 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长征胜利的原因。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共.产.党为了促成“中国人民自己的团结”,实现全民族抗战而努力的具体史实。
  4. (4) 依据材料五概括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三次革命。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1979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中说:“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此时给中国人民带来“兴奋心情”的主要是(    )
A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B . 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C . 人造地球卫星首发成功 D . 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世界第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何具体实施对外开放,从哪里起步,这在当时还是个问题。1979年4 月,广东省领导习仲勋正式向中央提出,希望中央能够根据广东华侨多等特点,在广东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以及创办贸易合作区的建议,邓.小平对此非常赞同,他向中央倡议批准广东的这一建议。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材料二:

材料三:“一带一路”使中国不仅可以输出丰富多彩价廉物美的日常用品,而且能够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设备。中国有实力投资海外,与急需资金的国家共同把握发展机遇。

  1.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经济特区的优势有哪些。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叙述中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并指出该格局的特点。
  3. (3) 结合材料三,从经济特区的建立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说说我国对外开放有 什么变化。
移民是指人口在空间上流动的现象,下面四幅图片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移民潮。下列选项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

A . 图1和图2都阻碍了迁入地的发展 B . 图2和图3都是工业革命的影响 C . 图3和图4都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D . 图1和图4都是由于经济繁荣的诱导
下表是1978到1996年某城市居民主要饮食消费品统计表(单位:千克),出现图中数据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年份 粮食 肉类 禽类 奶类
1978 123.6 19.2 1 6.5
1996 73.3 32.8 10.7 21.4
A . 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调整 B . 粮食供应减少影响居民生活 C . 人们更加注重饮食类型多样 D . 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疆域辽阔,村庄星罗棋布。全国的自然村落1990年是377.3万个,2010年减少到273万个,到2015年减少到264.5万个。近年大量村庄合并,新型社区崛起,极大地改变了乡村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原来自然分散、熟人性的、以乡土生活为主的村落共同体,在快速消失,代之以更多集中化的陌生性的、以非农生活为主的新社区。这意味着整个农村社会发展已处于非常重要的转型阶段。

——张翼《改革开放40年社会发展与变迁》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全国农村范围内开展扶贫开发。1986至1993年,农村扶贫工作的主要特点是把扶贫与开发结合起来,即把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与对农村贫困地区进行全面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1994至2000年,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特点是在坚持以往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基础上贯彻和执行《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特点是在坚持持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的基础上贯彻和执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

——整理自人民日报《中国扶贫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等

材料三:中国40年扶贫基本情况表

阶段

主要扶贫机制

贫困人口变化

农村居民可比人均纯收入

体制改革主导的扶贫开发(1978——1985年)

农村制度改革

从7.7亿人减少到6.6亿人

从133.6元提高到359.3元

解决温饱的扶贫开发(1986——2000年)

开发式扶贫战略和贫困县为主的瞄准机制

贫困人口下降到4.6亿人

从359.3元提高到646.0元

巩固温饱的扶贫开发(2001——2010年)

开发式扶贫战略和贫困村为主的瞄准机制

贫困人口下降到不足1.7亿人

从646.0元提高到1275.1元

全面小康的扶贫开发(2011——2021年)

精准扶贫

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从1275.1元提高到12588元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近年中国农村发生的主要变化。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改革的特点。
  3. (3) 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取得我国扶贫成就的条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大事年表

时间(年)

重大事件

1842

鸦片战争失败,《________》签订

1862

创办________(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

1864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98

戊戌变法

1911

辛亥革命

1915

新文化运动

1919

五四运动

1921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7

______革命根据地建立

1935

遵义会议召开

1937

______(全民族抗战爆发)

1949

新中国成立

1956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97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2

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012

提出中国梦

  1. (1) 阅读以上材料,请把表格中空白处补充完整。
  2. (2) 根据以上大事年表,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观察下图,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78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A . “一五”计划的完成 B . 改革开放的实行 C . 经济特区的设立 D . 香港、澳门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