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知识点

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921年)  
1.内容:①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②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③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  
2.作用(意义):新经济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开始时间:1926年。  
2.过程: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  
3.成果: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  
4.评价: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开始时间:20世纪30年代。  
2. 过程:苏联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同时,政府也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四、苏联模式:  
1.形成时间:1936年。  
2.形成标志:新宪法的颁布。  
3.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4.评价: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知识点题库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一位英国记者先后游历了美国、苏联、德国和日本,发回了四则新闻报道。不符合历史事实报道是(   )

A . 美国正在推行《工业复兴法》 B . 苏联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 C . 德国政府大规模迫害犹太人 D . 日本政府开始明治维新
“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了。”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最有可能讲这番话的苏联领导人是(   )

A . 列宁  B . 斯大林  C . 赫鲁晓夫  D . 戈尔巴乔夫
20世纪30年代,一位莫斯科居民通过信件与外国友人联系时,他的寄信地址栏中写的国名应该是(    )

A . 沙皇俄国 B . 苏维埃俄国 C . 苏联 D . 俄罗斯
以下是九年级一班小李同学在学习了俄国(苏俄、苏联)历史知识后所写的感想。请指出其中的几处错误并加以改正。
19世纪中期,俄国面临严重的农奴制危机,彼得一世被迫实行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客观上帮助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一战”后期,列宁领导了著名的二月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
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22年底,苏联成立,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乌克兰和乌兹别克。列宁逝世后,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苏联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轻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名人信件和日记能够反映时代风貌。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不久,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专门给他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对罗斯福说:“您已经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试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      
——摘编自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⑴材料一中罗斯福“明智试验”的背景是什么?“明智实验”是指美国历史上哪次著名改革?此项改革与以往的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相比有何显著特征?
材料二 1935年,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应邀访问苏联,后来他写信给斯大林说:“我看到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整个国家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跟千百种障碍做不断的斗争,在英勇而秩序井然的高潮中,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罗曼·罗兰还根据他在苏联的见闻撰写了《莫斯科日记》,在日记中,他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摘编自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⑵依据材料二并从经济的角度看,20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苏联“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取得了怎样的成就?罗曼·罗兰认为苏联“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有何具体表现?
⑶美苏两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对20世纪四十年代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1943年2月,美国总统在致斯大林的一封信中写道:“(苏联人民取得这一战役的胜利)制止了侵略的浪潮,成了盟军反侵略的转折点。
⑷这里所说的“转折点”指的是什么?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等国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和调整。阅读下列表格与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同1929年相比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外贸、工业产量、失业人数情况表

项目

美国

德国

世界

外贸缩减

46.2%

40.6%

37.2%

工业产量下降

70%

69.1%

2/3

失业人数

1700万

476万

近3000万

——《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二  1938年罗斯福在谈到“新政”时说:“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 1913——1937年苏联(俄国)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统计表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2

1

2

1

拖拉机

4

2

1

2

1

联合收割机

2

1

1

1

载重汽车

11

6

4

2

1

请回答:

  1. (1) 材料一表格中出现外贸缩减、工业产量下降、失业人数剧增等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一表格中的数据,分析这场危机的特点。为应对这场危机,美国和德国分别采取什么措施?

  2. (2) 材料二中“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是指罗斯福开创了什么新模式?他希望“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的实质是什么?为调整工业,政府颁布了什么法令?

  3. (3) 从材料三表格中1928——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的变化,说明苏联经济发展得益于什么经济计划的推行?该经济任务的完成使苏联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与此同时,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标志苏联什么模式的形成?

  4. (4) 请你谈谈上述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国经济建设有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是个工业化国家,……工业已成为国家的命脉,人们靠工业而不是农业生存。……这样一个小小的岛国,在100多年时间里能够领先于世界,完全得益于它第一个走上了工业化道路。                    ——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  戈尔巴乔夫认为,斯大林时期实行的不依赖外国贷款和不等待靠发展轻工业为依托的重工业发展战略,是当时条件下的唯一可能的道路,“这是一个创举,它把群众的革命热情当作经济发展的合力”,“工业化一下子把国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这是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功勋”。              ——《对前苏联探索工业化道路失误原因的思考》

材料三  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政治和经济自由的缺乏,以及对个体主动性的抑制;美国体制的主要缺陷则是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以及劳动者个人的经济安全面对着的威胁。……美国试图纠正其缺乏经济安全的问题,其努力之巨,远远超过苏联人在纠正其缺乏自由的问题上所付出的努力。                        ——摘编自帕尔默《世界现代史》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为英国“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创造了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重大事件分别是什么?

  2. (2) 据材料二,指出斯大林时期工业化的主要战略是什么?在这一战略下,苏联的工业化进程有何成果?

  3. (3) 据材料三,“美国试图纠正其缺乏经济安全的问题”做了什么重大努力?这一努力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 (4)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苏联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举一例说明“苏联人在纠正其缺乏自由的问题上”付出的努力及其成效?

俄罗斯联邦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几个世纪以来,生活在这片土地的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特殊的角色,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们(俄国)弱点暴露无疑,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国家收购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和农产品。允许在地方经济流通范围内实行交换。

——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关于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1921年3月)

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在西方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五年计划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贫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尤其是因为当时种种经济困难正使西方陷于困境。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经济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够重视现代经济的关键部门,如信息、电子和通信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这妨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俄罗斯经济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今天我们在收割那几十年的苦果,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苦果。

——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

  1. (1) 材料一中,19世纪60年代,俄国是怎样解决“关键弱点”的?这一“弱点”解决后,俄国社会发生了怎样根本性的变化?

  2. (2) 依据材料二指出,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是出现在苏俄的哪一经济政策时期?这一变化为什么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的发展得到作者肯定的原因。

  4. (4)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中“苦果”的根源是什么?为此,苏联付出的最沉重的代价是什么?我们从中应该吸取哪些历史教训?

“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初显优,二次大战建大功,一朝解体两极终。”材料生动地描述了(    )

A . 美国的历史 B . 英国的历史 C . 法国的历史 D . 苏联的历史
从1928-1937年,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的工业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这一惊人变化的原因是(  )
A .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 农奴制改革
1933年,苏联开始推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规定集体农庄和个体农户按固定价格给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农产品。赫鲁晓夫上台后取消了义务交售制,代之以国家采购制,即利用商业系统对农户剩余农产品实行统一采购。这一制度的转变(    )

A . 为工业化提供更多资金 B . 完全突破斯大林体制 C . 注重调整工农业比例 D . 部分承认市场的作用
1933年1月,斯大林在报告中指出:“苏联工业总产值在1932年末增加到1928年水平的219%,而美国工业总产值在同一时期降低到56%。”据此可知(   )
A . 苏联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越了美国 B . 计划经济体制在此时发挥积极作用 C . 此时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卓有成效 D . 苏联比美国的经济体制更为优越
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习.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 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确保国家根 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某校八年级(5)班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围绕这一课题,搜集多则史料,进行系列探究。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世界篇】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新经济政策的 魂在于给农民发展经济、谋求生计的应有的自由自主权利。

——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材料二  “大萧条”到来后,农民每收一英亩小麦,就要亏一元五角,用玉米棒子当燃料,比卖玉米买煤烧还合算。肉价惨跌,一只羊送到市场,运费一元一角, 售价不足一元,西部牧场主牲畜卖不掉又养不起,只好宰杀后抛入山谷。另一方面, 部分必须品的价格又不像农产品价格下跌那么大,农民因无力偿还债务,1929-1933 年间,有100多万户农民因被取消抵押品赎回权而失去了他们的财产。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中国篇】

材料三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可以从五个方面去了解,一是统治者重视农业:如商鞅变法建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出现的盛世无不是与农业发达有关;二是生产工具的改进;三是农作物的引进推广;四是水利工程的兴修;五是……

材料四  夫欲盛而费广 ,费广而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

——唐太宗

材料五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

——以上内容均摘自岳麓版八年级《中国历史》

  1. (1) 新经济政策给了农民怎样的“自由自主权利”?斯大林执政后,新经济政策逐步被什么所代替?
  2. (2) 据材料二,概括说明“大萧条”中美国的农业现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什么?
  3. (3) 材料三中商鞅变法在土地所有制转变方面采取了哪一措施?
  4. (4) 材料四中唐太宗这句话包含了什么治国思想?在其统治政策中是如何体现的?
  5. (5) 阅读材料五,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土地政策方面是如何调整的?
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才能看得深、把得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周之事迹,断可见矣:……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唐柳宗元的《封建论》

材料二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材料三  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失败,失之于“制”,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已经被取消,社会主义已经完全蜕变;也失之在“治”,长期严重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使政府的威信消失殆尽。苏联社会主义失败不是某个单一因素作用,而是西方长期和平演变和苏联内部自我演变结合的合力。可以说,既失之在“制”,也失之在“治”。

——摘自《光明日报》2019年11月25日文章(有删节)

材料四  在中国现代史上,1978年是一个十分微妙和关键的年代……中国的发展主轴已经向经济成长转移,然而围绕经济领域中出现的种种新现象,仍然有不少人以意识形态的标尺去丈量和批评……此次,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对僵硬思潮的致命一击……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很快成为中央的决策主轴。

——摘编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材料五  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

——习.平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和所学回答,其中的两个“制”有什么不同?
  2. (2) 据材料二回答,这个帝国注定 “被打垮”的原因是什么?请你写出这个帝国进行了哪些“殊死的决斗”?
  3. (3) 据材料三回答,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失之在治”的因素是什么?请你写出苏俄或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活动有哪些?
  4. (4) 据材料四和所学回答,“中国的发展主轴”是如何向“经济成长”转移的?“中央的决策”有哪些?
  5. (5) 材料五中认为如何“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国家走向富强的途径。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利器之器。

——李鸿章

材料三:

斯大林强调苏联的工业化必须从重工业开始……走高速度、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

苏联创造的工业化模式在二战以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苏联继续实行这一工业化发展战略直至国家解体。

——摘编自詹晓良《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的阵痛》

1949年后工业化进程大致可以分成两大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初步建成了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中国工业化基本框架……第二阶段为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渐进的方式,基本完成了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在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工业化进展迅速。

——摘编自赵英《新中国工业化进程、成就与展望》

  1. (1) 根据材料一中的数据,分析英国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2. (2) 材料二中李鸿章的主张是什么?列举其主张付诸实践的一例具体举措。
  3. (3) 根据材料三,简述中苏两国工业化建设的联系与区别。
  4. (4) 综上所述,归纳工业化发展的共同因素。
戈尔巴乔夫说:“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法西斯的威胁、从1931年起就开始迅速增长。”“我国人民用他们在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戈尔巴乔夫认为(    )
A .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苏联谋求世界大国地位奠定基础 B . 斯大林模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苏联经济发展 C . 斯大林模式建立后帮助苏联实现了工业化 D .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苏联在第聂伯河上修建的水电站

鞍山大型轧钢厂

阅读材科,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一系列战时的经济措施在战后没有得到调整,苏俄国内矛盾迅速激化经济生产陷入停滞。农民不堪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有意缩减生产: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播种面积只及1913年的86%,1920年的エ业产值只及战前13.8%,人民生活困苦,连最起码的生活物品都非常缺乏。列宁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一问题,及时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摘自龚勋《世界通史》

材料二:1927年在国际上掀起了反苏、反共浪潮,斯大林明白,没有重型机槭制业是不能打赢战争的。1927年12月,第十五次党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第五年计划的指示,要求大大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但是刚决定跃进就遇到了巨大障碍。1928年初,国家收购上来的粮食只有513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89万吨,即少收购了1/3以上。国家面临缺粮的威胁,更无法高速发展工业。同时国内农民和工人也大规模抵制经济政策。于是斯大林决定采取非常措施,强行收购粮食,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式在具体实践中展现了其高效性,这也是其获得民众拥护的重要因素之

——摘编自《俄国(苏联)是怎样两起两伏的》

  1. (1) 材料一表明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2. (2) 据材料二,概括斯大林为实现工业化采取的重大措施。
  3. (3) 上述材料和问题说明在该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如表反映1928—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的变化形势,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28 1932 1937
工业总产值在欧洲和世界的排位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5 3 2 2 2
A . 苏联模式 B . 新经济政策 C . 十月革命 D . 农业集体化
1930年1月5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通过题为《关于集体化的速度和国家帮助集体建设办法》的命令,把伏尔加河中下游和北高加索地区的集体化期限缩短到1~2年,把乌克兰、西伯利亚、乌拉尔、中部黑土区和哈萨克斯坦的期限缩短到2~3年,其他非产粮区的期限缩短到3~4年。这一指令(   )
A . 反映了农业集体化时机的成熟 B . 体现了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性 C . 契合了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D . 彰显了苏联经济建设模式的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