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知识点题库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1921年,苏联成立 B . 1926年起,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 . 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超过英国、法国、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D . 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
举出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的标志。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其性质是(   )

A . 工人农民联盟的共和国 B . 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 C . 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D . 苏维埃共和国
阅读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几项重要产品指标完成情况表,回答有关问题:

产品项目1913年1928年一五计划初步计划实际完成数(1932年)
煤(万吨)2910355068006400
石油(万吨)920116019002100
生铁(万吨)420338800616
钢(万吨)420430830592
汽车(万辆)
0.07
2.93
拖拉机(万台)
0.13
4.89
棉织品(亿米)25.8226.785726.94

——《苏联兴亡史》
请回答:
(1)从材料提供的数据看,反映了苏联工业化的哪些特点?
(2)苏联工业化的结果如何?
(3)想一想,这种工业化结构会有何弊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那个距今二百多年前的时代里,殖民地联合起来挑战宗主国是破天荒的大事,宣布独立的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与大英帝国的战争一直艰苦地打了八年,才最终赢得了独立。”──《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以1898年为界标,在此前50年美国集中解决国内统一和制度问题,在此后50年……以二次大战为标志,美国完成崛起的过程。”──《大国兴衰的历史比较》

材料三: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不久,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专门给他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对罗斯福说:“您已经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试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

材料四:“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

材料五:1935年,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应邀访问苏联,后来他写信给斯大林说:“我看到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整个国家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跟千百种障碍做不断的斗争,在英勇而秩序井然的高潮中,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罗曼•罗兰还根据他在苏联的见闻撰写了《莫斯科日记》,在日记中,他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请回答:

  1. (1) 材料一指哪次战争?领导“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打败“大英帝国”的人是谁?这一事件对美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 (2) 材料二中解决“国内统一”问题的方式是战争,这场战争的名称是什么?

  3. (3) 材料三中的“明智试验”是指美国历史上哪次著名改革?此项改革与以往的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相比有何显著特征?这次改革对美国有什么影响?

  4. (4) 为了改正材料四中的错误,列宁实施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如何帮助苏俄修正了经济错误?

  5. (5) 依据材料五并从经济的角度看,20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苏联“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最初加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有(    )

A . 俄罗斯联邦 B . 外高加索联邦 C . 白俄罗斯 D . 乌克兰
1928年──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建成了六千多个大型工矿企业,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1940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说明了苏联当时(  )

A . 经济明显超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B . 轻工业是处于完全停止的状态 C . 采取计划经济手段使其成就显著 D . 一直坚持列宁时期新经济政策
1937年,苏联已经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几位(    )

A . 第一位 B . 第二位 C . 第三位 D . 第四位
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新一轮“苏联热”关注的重点可能是(    )
A . 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 B .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下表为1928-1940年苏联人均粮食产量表。导致苏联人均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年)

1928-1929

1930-1932

1933-1937

1938-1940

人均粮食产量(公斤)

470

460

440-450

420-430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 . 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C . 农业集体化的推行 D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标志是(    )
A . 工业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B . 1936年新宪法颁布 C . 十月革命的成功 D . 集权于斯大林
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托洛茨基认为:“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这些观点(    )

A . 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 B . 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C . 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 D . 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该成就的获得主要得益于(    )

A . 农奴制度的废除 B . 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 . 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D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是在(    )
A . 十月革命后 B . 实行新经济政策后 C . 两个五年计划后 D . 三年国内战争后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是20世纪影响最为广泛的事件,苏联(俄)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作用举足轻重。让我们一起回顾辉煌,反思教训。

(顺势而为,破旧立新)

材料一:国内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列宁

(一心一意,谋求发展)

材料二: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共建成6000多个大型工矿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工、电力、机器制造等部门,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1932年和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

            年份

项目

1932年

1937年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2

1

2

1

电力

7

4

3

2

煤炭

4

3

4

3

5

4

3

2

(体制僵化,弊端显现)

材料三:

图片_x0020_100007

(浴血奋战,保卫家园)

材料四:……战时,要保持反法西斯同盟的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

  1. (1) 材料一中的俄国由“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到“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与列宁开出的哪一“处方”有关?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这对20世纪40年代苏联的反法西斯战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3) 材料三中图片反映了苏联经济建设中哪一方面的问题?为改变上述问题,苏联曾有两次改革,分别是什么?
  4. (4) 材料四中“共同敌人”指什么?写出两例“保持反法西斯同盟的团结”“打败共同敌人”的相关史实。
下表是苏联1928—1937年的一组经济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1937比1928年的增长率

农业产值

8.1%

轻工业产值

210%

重工业产值

550%

A . 重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B . 人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C .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 . 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
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B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

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

C

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

苏共对国家的领导力加强

D

1991年苏联解体

霸权主义威胁得以解除

A . A B . B C . C D . D
如图为苏联(俄)1918—1937年国民经济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示意图(单位:亿卢布)。据此可知,苏联(俄)(    )

A . 经济政策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 B . 计划经济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 C . 计划经济实现了经济结构均衡 D . 市场经济调动了人们的投资热情
阅读《俄国及苏联国民经济建设文件汇编材料》的排名表。下列对表格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道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A . 战时共产主义使苏联工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 B . 1932年苏联机器制造业欧洲第一实现了工业化 C . 农业集体化有助于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界第二 D . 1928—1937年的建设,有利于苏联的可持续发展
习总书记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初欧洲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提出“人人应当劳动”,另一代表人物欧文主张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将工业劳动纳入劳动教育之中。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在批判性继承前人劳动思想的基础之上,以现实的劳动关系为对象,深刻阐明了劳动之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本源性意义

——《守正创新:以“劳”育时代新人的逻辑机理和实现路径》

材料二:1935年8月30日夜间,斯达汉诺夫在一个工作班内采煤102吨,超过了当时定额的13倍。不久,斯达汉诺夫运动在全国迅速开展。与1913年相比,1937年苏联人均工业产量增长速度为610%,工业生产水平跃升为世界第二,欧洲第一。徐天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材料三:下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一一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马克思劳动观的新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斯达汉诺夫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3. (3)  分析材料三中漫画的寓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漫画所示现象的意义。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劳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