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知识点题库

20世纪30年代一位莫斯科居民通过信件与外国友人联系时,在寄信人地址栏中书写的国名应该是(      )
A . 沙皇俄国 B . 苏维埃俄国 C .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D . 俄罗斯
一位美国记者在1936年来到苏联,他最有可能看到的场景是:

①农民在集体农庄的田间用餐 ②农民在市场里自由贸易 ③书店里有新出版发行的新宪法 ④苏联正在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时尚未加盟的是(   )

A . 外高加索 B . 乌克兰 C . 白俄罗斯 D . 哈萨克
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充满了开创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其探索过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A . 新经济政策—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立“苏联” B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十月革命 C . 十月革命—成立“苏联”—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 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
苏联工业总产值由1927年的世界第5位上升到1937年的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大约2%上升到大约10%。这说明(   )

①苏联执行了工业化方针

②第一、二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③苏联由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国

④苏联继续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斯大林说:“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下列关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工业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 工业化的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B .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发展相一致 C . 使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 D . 经济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
1924年,列宁逝世。家住莫斯科的小姑娘妮娜给在国外的父亲写信告知此事,她在信封寄信人的地址栏上应写的国名是(    )

A . 沙皇俄国 B . 苏维埃俄国 C . 苏联 D . 俄罗斯
如图,为苏联工业化宣传画.画中人物领导苏联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世界上一流工业强国。他是(    )

A . 斯大林 B . 赫鲁晓夫 C . 勃列日涅夫 D . 戈尔巴乔夫
经济政策的调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稳定。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苏联年轻的技术专家对西方先进技术进行了解剖、复制、仿制、改造。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材料二:他在总统就职演说中说:“首先让我明确地说,我坚决相信我们唯一该惧怕的是惧怕本身,……。”1935年,工业产量比1933年增加了14%,美国经济开始恢复起来,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了。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导致出现“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的主要历史事件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的“他”是指美国的哪位总统?工业产量的变化得益于“他”在工业方面颁布的哪一部重要法令?

  3. (3) 美苏两国的经济政策的调整,对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给予地方和企业充分的自主权,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后来反法西法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场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苏联钢产量由1928年的430万吨,增加到1940年的1830万吨。1928-1937年,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飞机、汽车、化工、机器制造等新型工业部门。这反映了苏联(    )
A . 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B . 重工业发展迅速 C . 斯大林模式制约发展 D . 完成农业集体化
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是全新的模式也经历了艰难的探索历程。某校九年级(3)班以“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为主题进行了探究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进来。

(理论到实践)

材料一:

(艰难的探索)

材料二:

(认识的变化)

材料三:作家威尔斯第一次去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他第二次到苏联的时候,对斯大林说:“现在資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

(成败与反思)

材料四: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上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结果却一成一败。

  1. (1) 材料一的3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2. (2) 图4呈现的1921﹣1925年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趋势出现的政策原因,并说说上表中1928年后苏联工业产值排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 (3) 由材料三内容可知,威尔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学习苏联的政策措施及其是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精神”的。
  4. (4) 从中苏改革一成一败的结果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引起下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苏联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户数及比例

年代(年)

1929

1930

1937

户数(百万户)

1

6

18.5

占农户总数(%)

3.9

23.6

93

A . 发展商品经济 B . 实行农业集体化   C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 社会主义工业化
下面图一和图二分别宣传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美国实施的经济措施,这两项措施的实施(    )

图一  五年计划,四年完成

图二  积极劳动,以工代赈

A . 都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 都暴露了发展重工业的弊端 C . 说明了两国的经济环境相同 D . 都迅速推进本国工业化完成
各国的工业发展道路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借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创办了一系列官营企业。1880年,政府又下令将这些官营企业转让给大资本家。与此同时,政府利用国家资金,创办千住呢绒厂等一批近代化的“模范工厂”,以推动私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摘编自刘祚昌、工觉非主编《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材料二:1928—1940年苏联部分产业增长表

材料三:二战后,随着最新科技成果的应用,美国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制造业的比重占全世界的44.7%;20世纪80年代,采用减少政府干预的方式,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作用,美国工业不断发展;90年代克林顿上台,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创造了美国经济扩张的奇迹。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工业发展的特点。
  2.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并简析其对苏联经济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到90年代末美国工业持续发展的原因。
“一方面,它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另一方面,又使其经济发展陷入僵化。”这句话评价的是苏联模式,苏联这一模式形成的标志是(   )
A . 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 . 大规模进行农业集体化 C . 新宪法的公布 D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经济体制的确立,都要随社会的发展进行不断的调整。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①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②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③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④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材料二: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据苏联官方统计,到1955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材料三: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宣布实行新政。他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到1939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水平创历史新高,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对外贸易趋向活跃,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恢复和改善。新政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在危机形势下走上法西斯道路。新政通过法律形式,把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固定下来,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改造。

  1. (1) 材料一是哪一次改革的主要内容?从内容看,这次改革有何突出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斯大林时期国家经济政策发生的变化。
  3. (3) 材料三中,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了怎样的调整?试归纳斯大林模式与罗斯福新政的相同点。
  4. (4) 请归纳列宁改革和罗斯福新政的异同点。对我国今天有何借鉴意义?
改革和创新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以“改革与创新”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在现代化转型的进程中,英法两国走上了不同的民主道路。英国在长期不断的宪政改革之下,率先建立了现代民主体制;而法国则从18世纪法国大革命起,历经数次革命和复辟,终在19世纪末确立起民主共和政体,其历程的复杂性、曲折性和长期性更为世所罕见。渐进的英国民主道路较好地保留了传统政体中的有利因素,保持了政治稳定,避免出现社会大动荡;而激进的法国民主化则彻底重塑了政治体制,社会秩序在流血冲突中被打破、重塑。

——摘编自刘宇《英法宪政民主道路差异的历史成因》

材料二:

材料三:1978年,是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有无数的中国人的命运因中国的变化而改变;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前进的每一个脚步都将引起全世界目光的关注……

——摘编自《开辟中华民族全面持续发展繁荣新时期解说中国改革开放30年》

材料四:罗斯福大胆地采取了一些促使经济通货膨胀的措施,缓解由大萧条引起的饥饿状况。他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为阻止银行破产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这个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项目被称为“新政”。它的基本前提,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发生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了很久。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 (1) 根据材料一可知,奠定了英国现代民主体制基础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并分析法国大革命历程复杂曲折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的文字材料,说明改革对俄国发展的意义。指出图A中苏俄(联)粮食产量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导致图B所示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978年,是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的理解。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迅速的条件。
  4.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应对危机的措施。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外改革与创新对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有哪些启示?
新中国和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探索,有成就也有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斯大林时期)为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高速度实现工业化,农业就不能按常规发展,而是必须适应工业的要求,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来源。

——《世界通史》第三编

材料二:1953-1957年,全国工业建设项目达1万多个,我国过去所没有的一些工业部门,包括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重型和精密机器制造业以及高级合金钢企业等,从无到有建设起来。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1960年与1957年相比,(我国)工业总产值增长1.3倍,而农业总产值却下降了22.7%;工业和农业产值比例由5.7∶4.3,变为7.8∶2.2。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教学参考书》(八年级下册)

  1. (1) 苏联工业化建设到1937年时取得了什么成就?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工业化建设存在什么缺陷。
  2. (2) 举一例“汽车制造业”的成就。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有何意义。
  3. (3) 材料三工农业产值比例变化暴露出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当时我国哪些运动所致?
  4. (4) 综上所述,从中苏工业化建设的得失中,你得到什么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