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知识点题库

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的标志是(  )
A . 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 . 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C . 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D .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路线的确立
自十月革命至30年代中期,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对苏俄(苏联)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0世纪上半期,战争与发展并存,在大战的间隙,不同国家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为后期世界发展提供了借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进入20世纪以后,人类社会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面临着选择……20世纪初,一场空前规模的大战首先在欧洲爆发。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二:
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    

苏俄(联)工业发展数据表

(数据来源:王斯德《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1929—1933年美、德、英、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分别下降情况表

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
46.2%40.6%28.4%16.5%8.4%

(数据来源:《世界近现代史(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材料四:每一个【签字国】政府各自保证对与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联合国家宣言》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写出20世纪初,在欧洲爆发的空前规模的大战的名称。指出战后构建了怎样的世界格局?
(2)根据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指出1921年—1925年粮食生产变化的趋势。说明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推动1928—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变化的措施。
(3)材料三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写出美国和德国分别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分别说明美、德措施产生的世界影响。
(4)材料四文件的签署,标志着哪一国际组织的建立?该组织的建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二战后,苏联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等方面的冲突加剧。1957年12月19日,北约组织在巴黎召开最高级会议,决定在欧洲设置导弹基地。美国对此项武器保有基本控制权。

——摘自威廉·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

  1. (1) 材料一图表中1932—1937年美苏两国制造业呈现出什么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国制造业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

  2.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北约组织决定在欧洲设置导弹基地”反映了怎样的世界格局?这对欧洲有何影响?

以下是九年级一班小李同学在学习了俄国(苏俄、苏联)历史知识后所写的感想。请指出其中的几处错误并加以改正。

19世纪中期,俄国面临严重的农奴制危机,彼得一世被迫实行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客观上帮助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一战”后期,列宁领导了著名的二月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22年底,苏联成立,当时加入苏联的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乌克兰和乌兹别克。列宁逝世后,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苏联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轻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1. (1) 错误:      改正:

  2. (2) 错误:      改正:

  3. (3) 错误:      改正:

  4. (4) 错误:      改正:

  5. (5) 错误:      改正:

史实与推论:科学全面地解读史料,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请对下面表格中的推论作出判断。

史料

推论

正确与否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

代的发展,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科举制度相对公正公开,有利于选拔真才实学的人。


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该法律的进步性是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1912年8月9日《晨报副刊》报道,在北京一次有关中西餐的民意测验中,爱吃西餐和中西餐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23%,被调查对象包括普通市民、知识分子等。

当时传统饮食结构有所改变。


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于国王权利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

这里的“转折点”指的是《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这里的“模仿”主要是指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某西方学者说:“直到美国觉察欧洲

普遍不满与苏联的影响日益扩大的危

险同时出现时,它才被迫制定了‘马歇尔计划’,答应为大规模恢复‘自由世界’的工业提供巨额资金。”

“马歇尔计划”出台的目的是扶持西欧国家和遏制苏联。


  1. (1) ①
  2. (2) ②
  3. (3) ③
  4. (4) ④
  5. (5) ⑤
  6. (6) ⑥
20世纪30年代,随着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的是(    )
A . 日本 B . 英国 C . 美国 D . 苏联
如图中某条拆线反映了苏联工业生产指数变化的趋势,这条拆线是苏、美、英、法四国1928﹣1936年工业生产指数变化趋势图(    )

A . B . C . D .
机遇稍纵即逝,抓住了就能促进本国迅速发展,抓不住就会落后挨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01年和1851年英国经济结构对照表》

部门或行业

1801年

1851年

农林渔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

32.5%

20.3%

制造、采矿、建筑生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

23.4%

34.3%

材料二:1928年秋,……全国人民积极投入文化和技术的学习热潮中。从1929年至1939年,熟练工人增加了9倍,工程师增加了5倍多。1929年,经济危机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苏联……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同时,斯大林……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摘编自《世界历史纪录片演说词》

材料三: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社会保障政策等,在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摘编自《世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1. (1) 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801年到1851年英国经济结构的发展趋势。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该趋势出现的最主要原因。
  2. (2) 据材料二归纳苏联20-30年代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3. (3) 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4. (4) 通过三个国家发展原因的分析,我们能得出共性的结论是什么?
1918年,位于莫斯科的居民通过信件与外国友人联系,他在寄信人地址栏中写的国名应该是(    )
A . 沙俄 B . 苏俄 C . 苏联 D . 俄罗斯
史实与推论:科学全面地解读史实或史料,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请对下面的推论作出判断。
  1. (1) 史实:科学家拉格朗日把17世纪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誉为人类心灵的最高产物,并说:“因为宇宙只有一个,而在世界历史上也只有一个人能做它的定律的解释者。”

    推论: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已经达到了物理学研究的最巅峰。

  2. (2) 史实: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推论:说明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初期也采取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3. (3) 史实:有的学者指出,新政的意义远远超出经济领域,也超过一定意义的改革,不论提出者自己是否意识到,它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或者是一种再生。

    推论: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自我调整和完善。

  4. (4) 史实:1941年6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去25年来,没有谁比我更彻底地反对共产主义……进攻苏联,只不过是企图进攻不列颠岛的前奏。因此,苏联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也是美国的危难。”

    推论:这反映出苏联存亡事关英美的命运,由此开始丘吉尔放弃了反苏反共的政治立场。

  5. (5) 史实:“欧洲的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应用科学尽力缓和局势。”

    推论:美国政府战后实行的马歇尔计划主要是为了复兴欧洲的经济,反对饥饿贫穷。

  6. (6) 史实:有人说:“单边世界容易产生霸权,两极世界容易形成对峙,只有三极或者多极世界才是稳定的格局。”

    推论: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新发展趋势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某校九年级学生就这个主题查找资料,进行了系列探究,请你参与。

材料一: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农民缴纳的巨额赎金为发展大工业增添了新的资金来源;获得解放的2000多万农民为大工厂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农村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扩大了国内市场。

——摘编自《世界史》

材料二: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同时,实行商品交换可以刺激农民扩大播种面积和改进农业。

——《关于新经济政策问题的决议草案》

材料三: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文选》

材料四:我相信,当此危急存亡之秋,你们一定能够对领导再次给予那种支持。

——《罗斯福就职演说(节录)》

  1. (1) 领导俄国进行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沙皇是谁?据材料一指出俄国这场改革为其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2. (2) 材料二中的“新经济政策”是何时由谁领导实施的?材料认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 (3) 材料三中的“苏联的模式”是指什么模式?该模式建立的标志?
  4. (4) 哪一历史事件引发了材料四中的“危急存亡”?为了挽救“危急”,罗斯福颁布了哪一法律加强对工业的调整?该法律体现了罗斯福新政怎样的特点?
  5. (5) 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由1913年的42%升到77%,工业生产水平由1913年的世界第5位、欧洲第4位上升为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苏联取得这一成就的原因是(    )
A . 苏联的工业化建议 B . 农业集体化 C .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D .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历史上,大国崛起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改革创新则是大国崛起的共同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治维新后,日本推行了一系列发展工业的措施。1870年12月成立的工部省首先接管了幕府和各藩经营的矿山和工场,创办了官营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并且兴建铁路。1873年成立的内务省利用国家资金,创办了千住呢绒厂、新町纺纱厂和爱知纺纱厂等近代化的“模范工厂”。其目的是让它们起示范作用,以推动私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为了加速工业化的进程,政府在1880年下令把官营企业转让给与政府有密切联系的、享有特权的大资本家。

——摘编自刘祚昌、王觉非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  因为这项政策允许某种形式的资本主义存在,所以马克思主义进化论者对它心怀不满。列宁的继任者斯大林决心建设“一个国家内的社会主义”…凭借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来引导和调节生产。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斯大林发起了一系列的五年计划,旨在将苏联改造成一个现代化强国。

材料三

材料四  美国罗斯福 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工业化的特点。试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分析明治维新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斯大林是如何使苏联建设成“一个国家内的社会主义”?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图1、图2所示内容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材料三、四之间合理的逻辑关系。
  4. (4) 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归纳罗斯福新政与中国改革开放在社会治理模式上的共同之处。
“1928~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了六千多个大型工矿企业,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材料旨在说明(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优越性 B . 新经济政策符合苏联国情 C . 农业集体化取得了巨大成就 D . 工业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列宁说:“我们在争取政权后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列宁在夺权后进行的“实验”有(    )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农业集体化    ③建立计划经济    ④新经济政策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
工业化的标志,就是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从农业到工业的转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表明,从1928年到1940年的12年里,苏联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数量,在其他国家需要30至50年。与苏联劳动力快速转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 . 废除封建农奴制 B .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 推行新经济政策 D . 先后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20世纪30年代初,当美国遭受经济危机打击时,一位美国记者来到苏联他可能看到的情况是(   )
A . 在进行十月革命 B . 在实施新经济政策 C . 在实施“一五”计划 D . 举行庆祝社会主义主义制度确立的集会
历史上,大国崛起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改革创新则是大国崛起的共同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俄国在十五世纪、十六世纪、十七世纪也是个落伍的国家,所以那时在大西洋的大舞台上,几乎没有俄国的地位。可是在十七世纪末,正当我们的康熙年间,俄国幸而出了一个大彼得,他以专制皇帝的至尊,变名改姓,微服西欧去学造船,学炼钢。后来他又请了许多西欧的技术家到俄国去,帮助他搞维新。那时许多的俄国人反对他,尤其是首都莫斯科的国粹党。他不顾一切,奋斗到底,甚至迁都到一个偏僻的,但是滨海的涅瓦河旁,因为他想靠海就容易与近代文化发源地的西欧往来。俄国的近代化基础是大彼得立的,他是俄罗斯民族大英雄之一,所以今日的斯大林还推崇他。

——张建华《俄国史》

材料二: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量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287

42000

51937

——《俄国社会经济史》

材料三: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实行急剧的转变。

——【苏】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

材料四:苏联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到1941年时,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

——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彼得大帝改革的历史背景,说说“他被称为俄罗斯民族大英雄之一”的原因。
  2. (2) 材料二图表数据有何变化?试分析其原因。
  3. (3) 材料三中“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指的是哪一政策?后来有何调整?结果如何?
  4. (4) 阅读材料四,回答:1929年到1941年期间苏联形成了怎样的政治经济体制?该体制的形成对苏联有何影响?
  5. (5)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俄国以上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
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以“苏(俄)联的经济建设”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

材料一:

【社会主义时期的经济建设】

材料二:

材料三:1949-1978年是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带有苏联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

色彩。

-摘编自《中国现代化历程》

【大国竞争时期的经济建设】

材料四:(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的改革相继失败······在世界政治风云急剧变化的严峻挑战面前,社会主义中国经受住了考验,显示了勃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材料五:

  1. (1)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危机列宁进行了怎样的政策调整?该政策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2. (2) 材料二中“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请用史实来说明此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3.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我国“带有苏联经典建设模式”的相关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特点?
  4. (4) 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结合上述材料,面临严峻挑战,中国是如何“经受住考验”,请用事实加以说明。谈谈你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历程中得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