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知识点题库

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曾起过积极作用 B . 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C . 这种体制存在严重缺点和弊端,后来日益严重阻碍了苏联各个领域的发展 D . 适应了苏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应予以充分肯定
《全球通史》写道:“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机。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

A .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B . 开展工业化 C .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 D . 西方国家的封锁
《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全面显示了“斯大林模式”(   )

A . 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B . 致力于工业化的同时忽视了民生的改善 C . 有利于苏联工业的迅速开展  D . 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后,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材料二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 (1) 依据材料一,分析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史实说明“新政以后,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2. (2) 材料二中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列宁的思路”指什么?“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模式僵化”指什么?这一模式的主要弊端是什么?

  3. (3) 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在哪一年哪一次大会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 (4) 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体制和模式前后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位身材不高,有着钢铁般意志和敏锐头脑的思想巨人,正在创造着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独自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并成功地粉碎了它们的一切武装干涉……

材料二:“首先请允许我表明自己坚定的信念,即我们唯一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一种无名的、缺乏理性的、没有根据的恐惧,它会把退转变为前进所需要的种种努力毁掉。”

──1933年3月4日美国第32届总统就职演说

材料三:(他)号召人民抗击法西斯,说“红军、海军和苏联全体公民必须保卫每一寸苏维埃土地,战斗到最后一滴血,来保卫城镇和村庄。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的 “他”是谁?他领导了哪一次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 (2) 材料二中的“总统“是谁?为战胜“恐惧”,这位总统实施了什么政策?

  3. (3) 材料三中的号召人应是谁?这位号召人在苏联建立了哪一种政治经济体制?

《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2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全面提示了“斯大林模式”(   )

A . 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B . 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C . 有利于工业化迅速开展 D . 致力于工业化的同时忽视民生的改善
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直接促成这一飞跃的是(    )

A . 新经济政策 B . 斯大林模式 C . 赫鲁晓夫改革 D . 实行多党制
《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推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全面显示了斯大林模式(  )
A . 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B . 致力于工业化的同时忽视了民生的改善 C . 有利于苏联工业的迅速开展 D . 无力调和国内的社会矛盾
“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发展的积极性。”这一评价针对的是(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斯大林模式 D . 俄国1861年改革
某班历史课上围绕苏联(俄)经济建设开展了辩论活动,形成如下结论。据此判断,他们辩论的是(    )

与当时苏联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使苏联在工业化建立的最初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工业比例的严重失调,后来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A . 斯大林模式 B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 新经济政策 D . 《土地法令》
社会主义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找正确的建设道路。
  1. (1) 1917年,俄国人从残酷的一战中挣脱,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俄国走上的这条道路是对哪一思想理论的成功实践?
  2. (2) 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再次面临经济上的危机,列宁采用“向资本主义倒退的办法”在农业上有何表现?他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3. (3) 苏联成立以后,在斯大林的领导下,逐渐形成了苏联模式,这一模式有何特点?这一模式的弊端使苏联付出的最沉重的代价是什么?
  4. (4)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上有何突破?当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

——《大国崛起》

材料二:大约在150年前,(一个)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今天,这个岛国依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材料三:在美洲大陆北部,有一个飘扬着星条旗的国家,……这个国家出现,虽然只有230 多年的历史,但却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它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独创性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之路,将世界第一强国的位置占据了一个多世纪。

材料四: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材料五:“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1. (1) 材料一中所说的“地理大发现”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 (2) 材料二中的“岛国”在19世纪60年代末是如何“弃旧图新”实现现代化的?
  3. (3) 材料三中的“飘扬着星条旗的国家”在强国之路上是如何成功解决国家分裂的?
  4. (4) 材料四中所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5. (5) 材料五中“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是指实施了什么政策?
  6. (6) 材料五中“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这一模式的特点是什么?
  7. (7) 上述材料的大国的崛起中,既有我们学习的经验,也有我们需要吸取的教训。请你说说这对我国现代化有什么启示?
“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落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判断,该材料(    )
A . 客观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完全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C . 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 . 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题30表显示的是苏联五年计划执行情况。导致表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

A . 经济体制僵化 B . 中苏关系破裂 C . 欧共体的扩大 D . .社会性质改变
历史学习中应学会知识线索的构建与牵移,了解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从整体上把握历史。下列事件中构成因果关系的是(   )
A . 大化改新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 . 《权利法案》与美国独立 C . 《人权宣言》与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 D . 苏联斯大林模式与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作为徘徊在新旧两个阶段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踏进了新阶段,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阶段的泥沼中不能自拔。”这里“仍陷在旧阶断的泥沼中不能自拔”主要是指(    )
A . 不能改变农业落后的局面 B . 不能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 . 改革难以使重工业得到发展 D . 改革在理论上不能取得重大突破
阅读《20世纪世界重大历史事件列表》,完成研究任务。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美国工业生产总值世界第一(1894-2010) 苏俄十月革命(1917年)
一战后,英法相对削弱 苏俄新经济政策(1920-1928)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1925年苏联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
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美国罗斯福新政(1933-1941)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1945)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1945年)
两极格局形成和发展(1945-1991)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全球化(1945以后)  
第三次科技革命(二战后开会)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改革(20世纪70年代至今) 苏联改革(1953年开始至1991年)
中国改革开放(1978年以后至今)
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政治多极化(1992年以后)
  中国工业生产总值世界第一,GDP世界第二(2010年开始)
  1. (1) 苏联工业生产总值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举两例说明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变化。
  2. (2) 依据表格所列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从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精炼)
《文明》一书调侃:“冷战”时期最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或许就是为什么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这暴露了(    )
A . 战时共产主义的缺陷 B . 农奴制的落后性 C . 新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D . 苏联模式的弊端
  1940年与1913年相比,苏联重工业增长14.5倍,轻工业只增长3.9培,农业的产值仅增长41%,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这种状况与下列哪一政策或模式有关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斯大林模式 C . 赫鲁晓夫改革 D . 新经济政策
下图漫画反映了某一时期苏联与东欧国家的关系。由图可知(   )

A . 社会主义阵营基本瓦解 B . 苏联模式的推广具有强制性 C . 两极格局局面基本形成 D . 苏联经济改革取得重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