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 知识点题库

他在位时开创科举、开凿运河,造福后世。他好大喜功、不惜民力,结果落了个万世唾骂的恶名。这里说的“他”是(    )

A . 秦始皇      B . 汉武帝  C . 汉献帝   D . 隋炀帝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步辇图》反映的是吐蕃(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材料二: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同时还加强对西藏、台湾的管辖。

材料三:清朝,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于清初到北京,受到隆重接见,被正式赐予“达赖喇嘛”封号。

结合材料,依据所学知识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写出此图作者是谁? 图中端坐中央的是何人?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西藏在哪个朝代正式受中央政府管辖? 设什么机构管辖?   

  3. (3) 为有效管辖西藏事务,清朝还设置了什么官职? 依据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 (1) 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朝代的政治制度?

  2. (2) 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制度?有何积极作用?

  3. (3) 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反映的中央机构设置有何变化?

  4. (4) 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发展变化趋势。

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B . 科举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C . 进士科是唐代普遍推崇的科目 D . 科举制度激发了读书人的自信和热情,推动了唐代社会的发展
隋朝以来,历朝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度,其根本原因是科举制(    )
A . 有利于选拔人才 B . 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 C .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D . 得到不断的完善
下面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这一制度初创于隋朝 ②进士科主要考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③有利于统治者笼络人才,巩固统治 ④科举考试促进了唐代诗歌的繁荣。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唐朝文化繁荣的根本原因在于(    )
A . 唐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B . 前代的基础 C . 中外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 D . 人民的创造
阅读下面图1“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和图2“日本平城京平面图”,完成问题。

图1                                              图2

  1. (1) 联系所学知识,判断图1和图2在建筑风格上的相互关系(   )
    A . 两者完全相同 B . 图1的建筑风格是学习图2的结果 C . 图2的建筑风格是学习图1的结果 D . 两者毫无关系
  2. (2) 图1唐朝长安城“前为朝,后为市”和严格设置管理“东市、西市”的建筑格局,随着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而被打破,出现城市居民区和商业区界限消失、市场散布在官邸、民宅之间等新气象的城市建筑格局。这种城市新格局大约出现在(   )
    A . 隋朝 B . 两宋 C . 魏晋 D . 明清
仔细观察下边两幅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图一运河是隋炀帝时期开凿的

②图二运河有元朝时期新开凿的

③两条运河的最南端是当时的经济重心区域

④两条运河的开凿都有利于南粮北运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恩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该诗体现了(    )
A . 分封制度的血缘和等级特点 B . 八股取士的腐朽和文化专制 C . 行省制度的首创和高效特点 D . 科举制度的公平和机会均等
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
A . 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 . 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C .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 .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繁盛的一个朝代,在学完唐朝历史后,小明绘制了一幅唐朝年代简图来表示唐朝的兴衰,图中位于顶峰的应是( )

A . 文景之治 B . 光武中兴 C . 开皇之治 D . 开元盛世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下列诗句反映了唐朝鼎盛时期的社会景象的是( )            
A . 拒谏劳兵作祸基,穷奢极武向戎夷 B . 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 C .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D . 江山风雨谁来定,且看黄袍加身人
唐朝前期出现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有一共同原因就是广纳贤才,知人善任。下列属于贞观时期任用的贤相是( )           
A . 姚崇 B . 宋璟 C . 房玄龄 D . 阎立本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展现历史的发展脉络,承载文化自信。请完成下面相关问题。

著作

相关介绍

《本草纲目》

李时珍搜集和整理800多种医药书籍,并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调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经过27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编写出《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

《天工开物》

宋应星自幼勤奋好学,读了很多书,公务闲暇时就专心致志地研究科学技术,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不懈的探究写出了这部书。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

作者徐光启,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1. (1) [城市篇]城市布局体现建筑风格。图1与图2城市的布局有何相似之处?
  2. (2) [文物篇]文物史料再现盛唐气象。根据下列图文信息,从不同角度描述盛唐气象。
  3. (3) [科技篇]科技著作见证时代特征。下面科技著作呈现出哪些共同的特点?你从科学家身上感受到哪些精神品质?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也是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 

【惠民利民、安民富民】

材料一: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徵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徵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太宗甚善其言。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忆昔(节选)

(唐)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注:纨、缟指的是山东一带生产的丝织品。)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

材料三: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应该常去)。

    ——《日本书纪》

材料四: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唐文化)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1. (1) 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 “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概括“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述“开元盛世”时期的社会状况。   
  3. (3) 材料三写到日本认为应“常须达” “大唐国”,日本派遣使节到唐朝,当时把使节称为。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鉴真盲目航东海”的历史意义。   
  4. (4) 综合以上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盛唐气象的表现。   
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制度不断创新造就了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天下英雄, 尽入吾彀中矣!”——李世民

材料三:(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是指谁?他确立的这一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2. (2) 材料二反映唐太宗完善了哪一制度?这一制度对国家发展有何意义?
  3. (3) 材料三反映元朝为有效管辖广大疆域实行了哪项制度?其中大都地区属于哪一机构管理?
  4. (4) 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说一说这些制度的建立有什么共同作用?
史书记载:“至八年(公元633年)、九年,频至丰稔(丰收),斗米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与该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是(    )
A . 文景之治  提倡节俭 B . 光武中兴  减轻刑罚 C . 贞观之治  轻徭薄赋 D . 开元盛世  整顿吏治
《旧唐书魏征传》载:太宗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这表明唐太宗(    ) 
A . 重视发展生产 B . 虚心纳谏 C . 吸取隋亡教训 D .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唐太宗认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据此判断,唐太宗认为“稳便”的政治制度是  (  )
A . 科举制 B . 三省六部制 C . 行省制 D . 三公九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