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知识点题库

“先生”“女士”等平等的称呼出现于(     )


A . 洋务运动时期     B . 戊戌变法时期 C . 辛亥革命后  D . 新文化运动时期
《变法通议》是梁启超阐述维新变法理论的主要著作。书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认为要推行维新变法,从根本上说要改革(      )​

A . 教育制度 B . 科举制度 C . 文化制度 D . 政治制度
1919年在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中写到:“此次罢学风潮,近因由政治问题发生”。条陈中说的“罢学风潮”和“政治问题”分别是指(     )

A . 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B . 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爆发 C .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共诞生 D . 五四运动、中共诞生
一位同学在查阅史料时发现有如下表述:“思想界大飓风”、“欢呼三贼罢官”、“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旗为五色、民众笑开颜”。以下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正确的是(  )       

A .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 B . 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国共对峙、国共合作 C . 戊戌变法、五四运动、国共合作、中共诞生 D .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辛亥革命
90年前,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爆发。下列有关五四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爆发的地点在上海 B . 运动取得了了彻底的胜利 C . 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 . 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湖南是北伐的首选战场.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一举攻克了今株洲所属的哪一城市,为夺取长沙创造了条件(  )       
A . 炎陵 B . 茶陵 C . 攸县 D . 醴陵
1950年土地改革政策与中共历次土地政策最显著的区别是(    )           
A . 废除封建剥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 B . 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C . 实行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 D . 实行自愿互利原则推动农业集体化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据此回答小题:
  1. (1) 材料中的第一次战争是指(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 (2) 材料中的第二次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一些开明官员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掀起了一场向西方学习的运动。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
    A . 李鸿章、奕䜣等 B . 康有为、梁启超等 C . 邓世昌、左宗棠等 D . 康有为、曾国藩等
  3. (3) 与第一次战争失败后签订的条约相比,第三次战争失败后签订的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华的新特点,这主要体现在(    )
    A . 割地赔款 B . 设立工厂 C . 协定关税 D . 开埠通商
  4. (4) 第三次战争后,当时中国民间设立的厂矿企业数量增多、投资额扩大;兴办近代企业的地区也增多。出现这一状况的直接原因是(    )
    A .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 . 列强减少对中国资本输出 D . 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2017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以下有关香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香港被割让给英国 B . 为解决香港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C . 回归后的香港拥有高度的自治权,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和独立的司法权 D . 香港在回归后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与大陆保持一致
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这一论述(    )
A . 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 B . 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 C . 指明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D . 提出了社会革命的主张
2014年8月16至28日,被称为“六朝古都”的南京成功举办了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南京也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以下关于南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所在地

②辛亥革命首先起义的城市

③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地

④首先被辟为通商口岸的城市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 D . ③④
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海战唯恃船炮”,军事优势是战争的关键。但慈禧太后的意识比李鸿章的见识更能发挥影响:每年“由海军经费内腾挪三十万两”以建造颐和园。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 . 军备废弛 B . 观念落后 C . 资金短缺 D . 制度腐败
读史鉴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年代尺

詹天佑生平事迹年代尺

材料二:一百年后的今天,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京张高铁要在这条历史之路上开世界智能铁路之先河,届时将是世界上第一条最高设计时速350公里/小时的高寒、大风沙高速铁路。

材料三:梁启超批评说: …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见改革之效……譬之有千岁老屋,瓦墁毁坏,梁栋崩析,将就倾圮(qīng pǐ,倒塌),而室中之人……或则补苴(bǔ jū,补缀)罅漏(xià lòu,裂缝和漏穴,比喻事物的漏洞),弥缝蚁穴,以冀支持。补苴弥缝者,则李鸿章、张之洞之流是也……”

材料四:戊戌年再思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融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化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康有为等人主张的“快变、全变”被光绪帝采纳,呈现出有组织、大规模、“一刀切”的特点,背离了社会变革的客现发展规律。

——《戊戌变法真相》

◆变法失败不久,梁启超回顾整个过程说,康有为最先提倡民权,“然,其言实施政策,则注重君权”,理由是中国数千年的陋习未改,民智未开,骤然给予权利,难以行通。

  1. (1) 促成詹天佑11岁赴美留学源于哪一历史事件的什么举措?
  2. (2) 结合年代尺并从时代背景角度分析詹天佑修筑关汉铁路历程坎坷的原因。
  3. (3) 你是否赞同梁启超的观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出你的理由。
  4. (4) 依据材料四,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1949年毛.泽东给宋庆龄去信:“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专诚欢迎先生北上,以便就近请教。”据此推断,后来宋庆龄受邀“北上”参加( )           
A .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 .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事件成为历史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英]韦尔斯《世界 史纲》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这是片方圆不到一平方英里的区域,离紫禁城不远,紧挨着北京内城的东南角。它曾是外墙高筑、戒备森严,不受中国政府管辖的国中之国,坐落着使馆、兵营、教堂、银行、邮局、医院,居住着在北京的大部分外国人。——[英]朱莉娅。博伊德《消逝在东交民巷的那些日子》

  1. (1) 材料一中的“帝国”指中国的什么朝代?
  2. (2) 有学者认为右图反映的事件是英国侵略者套在中国人民头上的第一重枷锁。结合所学,简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 (3) 材料三中“方圆不到一平方英里的区域”为什么会成为“国中之国"?
  4. (4)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大帝国”出现材料二、三这种局面的主观原因。
下图是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面对着表格所示的现象,中国人民的反应是(    )

A . 清政府闭关锁国 B . 林则徐虎门销烟 C . 洪秀全金田起义 D . 维新派变法图强
青岛天后宫,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青岛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它见证了近代青岛沦为殖民地的过程——德国派海军提督狄特立克斯率4艘巡洋舰抵胶洲湾,强行登陆。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一再训令山东巡抚李秉衡、总兵章高元:断不可先行开炮。章高元遵从清廷指令,未作任何抵抗,率兵撤离青岛。德军兵不血刃占领青岛。此事件的背景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打击外国侵略势力 B . 《马关条约》签订,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 C . 义和团反帝斗争,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 D . 《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00年春,义和团在直隶等地烧教堂、毁铁路、烧车站和拔电线杆。义和团烧铁路火车时,“顺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遂蜂起应之,约四万余人”。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 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行为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B . 兴建的铁路等先进事物是激起人民反抗的根本原因 C . 下层民众对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抵抗与排斥 D . 义和团代表着广大穷人的根本利益
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1923年2月,京汉铁路大罢工更是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功高推了顶峰,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 . 受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洲工人运动的影响 B . 中共“一大”后党以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开展工作 C . 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 D . 民族工业的发展壮大了无产阶级的力量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人足”。三民主义中具体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 . 民族主义 B . 民权主义 C . 民生主义 D . 民主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