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知识点题库

使主宰天下的“皇帝”最终退出中国历史舞台的是(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
 2015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将发表战后70周年谈话,安倍如何表态受到世界瞩目,中日关系走向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发生过两次大规模  的战争,严重影响了两国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逐渐形成了侵略朝鲜,夺取中国的东北和台湾,占领全中国,进而征服全世界的对外扩张政策。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政治明文历程》

材料二:中日历史的对话空间是三个层面互相交错的,政治,情感,和学术。在情感层面,中日两国的历史体验也极不对称。在中国民众看来,中国是战争的被害者,日本是加害者,而在日本民众看来,日本也是战争受害者 一一《人文历史·中日学界的分歧与共识》

  1. (1) 请回答,日本在哪一次战争后割占我们的宝岛台湾?根据材料一概括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

  2. (2) 请结合所学知识,补全表格

    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著名战役简表

    战役名称

    时间

    指挥者

    意义

    1894年

    丁汝昌

    沉重打击了日本舰队

    台儿庄战役

    1938年

    (国民党)

    鼓舞了抗战士气

    1940年

    彭德怀(共.产.党)

  3. (3) 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惨败告终,而抗日战争历经八年,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综合附料一和上题题表,从战争性质和抗战力量两个角度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4. (4)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中日两国民众对战争的感受十分不同,请就这种不同谈谈你的看法。

使中国结束了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独立的历史事件是(     )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 抗日战争的胜利 C . 中华民国的建立 D .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下列各项属于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严复主张的是( )       

A . 欲自强,必先致富 B .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C . 科学与人权并重 D .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博物馆近代展馆前,导游向同学们解说关于近代列强是如何一步步侵略中国,不断地侵占中国权益时是这么说的:“起初①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接下来②开放广州、厦门等为通商口岸;后来③各国派兵保护东交民巷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最后④还趁机割占我国北方领土达150万平方千米。”显然导游把史实的顺序弄错了,那么正确的顺序是(    )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①④③ C . ②④①③ D . ③④①②
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的相似点有(    )

①张学良将军都直接参与其中     ②中国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③国共均达成反对内战的意向     ④都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1903~1908年全国注册的新工业公司有265家,平均每年约44家。1912~1921年注册的有794家,平均每年约80家。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商业公司,1914年有169家,1915年增至206家。”该材料说明了辛亥革命(    )
A .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 . 结束了封建帝制 C . 带来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D .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0世纪中国发生了三次历史性巨变。澳大利亚学者费约翰将中国国际形象的这一转变过程概括为三句话,即“醒起来,站起来,飞起来”。其中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历史事件是(    )
A . 辛亥革命的爆发 B . 抗日战争的胜利 C .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 . 新中国的成立
下面能直接反映中国全面抗日战争开始的事件是(   )
A . 柳条湖泪诉曾经,北大营灰砖哽咽 B . 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急 C . 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冤魂,在地狱中哭泣 D . 电影《甲午风云》
下列不属于三民主义内容的是(    )
A . 民主主义 B . 民族主义 C . 民权主义 D . 民生主义
古城南京是我国历史的一位特殊的“见证者”,它见证了(    )

①中华民国的建立

②红军长征的起步

③日军大屠杀

④蒋家王朝的覆灭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在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上,中华民族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涌现了许多杰出人物。下列人物与其功绩对应正确的是(  )
A . 林则徐——举办近代民族工业 B . 康有为——建立民主共和国 C . 洪秀全——建立君主立宪制 D .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下列各图,反映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主要军事力量被基本消灭,使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成为定局的是(    )
A . B . C . D .
孙中山作为革命者的主要贡献包括(    )

①建立中国同盟会  ②领导武装起义    ③创办《新青年》    ④建立黄埔军校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需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1945年8月14日,蒋介石发给毛.泽东的第一封邀请电报

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惠然一行,共定大计……

——1945 年8月20日,蒋介石发给毛.泽东的第二封电报电文节录

材料二:抗战胜利,日寇投降……次剿共为人民幸福之所系,务本以往抗战之精神,遵照中正(按:指蒋介石)所定剿匪手本,督励所属,努力进剿……

——1945年10月13日,蒋介石给陆军司令何应钦的密电

材料一、材料二中蒋介石对共.产.党的态度有何不同?哪-材料反映的更可能是蒋介石的真实态度,请运用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材料体现了( )           
A . 农民要求废除封建等级制的强烈愿望 B . 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 C . 农民要求废除封建专制的强烈愿望 D .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 代的开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美好愿望 ②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结束

③标志中国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④标志着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陈旭麓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批判”,该事件指的是(    )
A . 国民革命 B . 新文化运动 C . 五四运动 D . 辛亥革命
国共会谈回眸,折射两党关系历史沉浮。

【材料一】

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萁豆之煎?况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

——摘自《桂林日报》(1936.12.24)

【材料二】

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摘自蒋介石《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1937.7.17)

【材料三】

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缓和国际视线,俾(使)国军抓紧时机,迅速收复沦陷区中心城市。如彼不能在军令政令统一原则下屈服,即清剿之。

——摘自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的绝密电报(1945.9.20)

  1. (1) 【材料一】中“陕变”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 (2) 根据【材料一】,指出李济深对国民政府“讨伐令”的态度,并归纳其原因。
  3. (3) 根据【材料二】,说明蒋介石抗日态度的转变对时局产生的主要影响。
  4. (4)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两党再度“分手”的历史原因。
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各项表述中,属于“观点”的是(    )

①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沈阳   
②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③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④二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战争浩劫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