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知识点题库

1937年7月17 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指出“卢沟桥事变已经到了退让的最后关头”, “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再退让,“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上述谈话内容表明蒋介石(    )       

A . 要寻求美国的援助 B . 要继续实行不抵抗政策 C . 要抗击日本侵略者 D . 要组建南京国民政府
2017年7月7日是七七事变80周年,80年前的这一天中华民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苦难和屈辱,也是这一天中华儿女开启了史无前例的团结与抗争。下列哪首诗反映了此历史事件(    )

A . 湘西会战雪峰山, 浴血拼来喜报传 B .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C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D . 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
以下正确反映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是(    )

A . 五四运动→土地革命→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 五四运动→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 . 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 . 新文化运动→土地革命→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揭示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存在因果联系的是(    )

①八国联军侵华﹣戊戌变法      ②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

③不抵抗政策﹣南京沦陷        ④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A . ②③ B . ①④ C . ①② D . ②④
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的相同点是(    )

①日本蓄谋已久而发动的侵华战争  ②日本制造借口挑起事端

③中国军队未作任何抵抗            ④蒋介石政府与日本签订了卖国条约

A . ①③ B . ①② C . ②④ D . ③④
下列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中,按因果关系搭配错误的是(    )
A . 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完全沦陷 B . 日本为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七七事变” C . 为粉碎敌人的“扫荡”和“囚笼”政策--台儿庄战役 D .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文件表示,根据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

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1.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四年抗战”的历史依据,并回答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民族“民族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表现。
  3. (3) 结合历史材料卡内容,评价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贡献。
  4. (4) 时事资料卡中的今天指什么日子?说说中国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根本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图。

图B战役发生在1942年12月7日,那天日本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___

材料二:“70多年前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和平带来空前的灾难。世界各国人民同仇敌忾,携手反法西斯侵略,保卫世界和平;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不会忘记,大批苏联红军远赴中国东北战场,同中国军民肩并肩对日作战,美国、英国向中国提供了援助,将大量的战略物资运送到中国,为中国夺取抗日战争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 (1) 请将材料一的空补充完整,这个历史事件有什么标志性的影响?
  2. (2) 材料二表明二战中不同国家和民族组建了什么同盟?该同盟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3. (3) “苏联红军远赴中国东北,参加对日作战”是哪次会议的决定? “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开始于哪一事件?
  4. (4) 结合教材,请说说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近代百年,风云变幻,国共两党各显风流,书写了那个时代最厚重的历史篇章。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1924年1月,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形成。……孙中山拟定的最重要的措施,是在黄埔建立一个训练军官的军事学校,进行标准化的军事训练和向学生灌输共同的革命思想。……北伐军向全世界发表声明,说明了北伐的爱国目的:从军阀手中解放中国,赢得在各国中的正当的平等地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机!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表号召抗战的宣言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黄埔军校的办学方针及北伐战争的目的。
  2. (2) 材料二中促成国共两党的宣言(谈话)的发表,与哪一侵华历史事件直接有关?该事件有何历史影响?
  3. (3) 依据材料概括国共两党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例举出国共两党英勇抗日的史实。
老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是我们探究历史的珍贵资料。根据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 (1) 简述与图①相关的会议名称及其历史意义。
  2. (2) 与图②这一节日相关的起始历史事件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军名称从图④到图⑤变化的原因
  3. (3) 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北京这座城市,除了图③,还见证了哪些重大事件?
  4. (4) 分析图①、图②、图③之间的内在联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文件表示,根据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

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图片_x0020_2058926609

  1.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四年抗战”的历史依据并回答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民族“民族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表现。
  3. (3) 请结合历史材料卡内容,评价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贡献。
某同学以14年抗战为题材,制作了“抗战史实示意图”,其中五个序号代表五个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宝岛回归”

②“家园沦陷”

③“血战台儿庄”

④“全民族抵抗的枪声”

⑤“张杨兵谏”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④⑤③①② C . ②③⑤④① D . ②⑤④③①
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于1928年来华,1942年离开中国.期间撰写《红星照耀中国》一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这场军事政变……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材料二:埃德加·斯诺在(北平)参加日军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时,大声质问:“为什么要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为什么借口士兵失踪动用大兵?为什么侵略者不撤兵回营,反叫中国守军撤出宛平?”

材料三:埃德加·斯诺:“它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

  1. (1) 材料一中“这场军事政变”指的是什么?这场军事政变的动机是什么?它的最终解决在当时有何意义?
  2. (2) 埃德加·斯诺的质问针对的日军侵华事件是什么?该事件后,中国的抗战进人哪一新的阶段?
  3. (3) 材料中的“人类伟大史诗”是指什么历史事件?该历史事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农红军哪些革命精神?
实现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委员长和我(毛.泽东)都是中山先生的弟子,国共两党继承的是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衣钵。同宗同源,存续相依。”

——电影《建国大业》

材料二: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杨(指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训话,一再强调,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紧。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

——《中华民族抗日全史》

材料三:“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1937年7月17口蒋介石《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

材料四:“当此国难极端严重民族生命存亡绝续之时,我们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在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基础上,已经与中国国民党获得了谅解,而共赴国难了。”

——1937年《国共合作宣言》

  1. (1) 材料一中的“中山先生”在南京成立了什么政权?
  2. (2) 从材料二、三中可以看出蒋介石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史实,简析推动蒋介石态度变化的原因。
  3. (3) 联系材料四,用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已经与国民党“获得了谅解”的表现并列举“共赴国难”的史实。
  4. (4) 上述信息对我们实现中国梦有何启示?
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近代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民族脊梁有(    )

①赵登禹               ②徐锡麟           ③杨靖宇            ④佟麟阁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中国著名的近代史学者金冲及在他的《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中,写道: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1)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被逼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请列举两个史实说明。
  2. (2) 结合下列资料,运用所学知识,说说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艰难处境之时,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使中国人民“燃烧起新的希望”的?

《我的抗战》一书写道:北平沦陷后,城门紧闭,教室里已没有了《礼记·礼运》的读书声,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们刚刚学会的日本国歌。与此现象相关的背景是(  )
A . “九一八”事变 B . “一二九”运动 C . 卢沟桥事变 D . 平津战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材料二: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1. (1) 材料一提到的“新的大事变”是指什么?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国共两党作出了怎样的努力?
  2.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哪一政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

    结合 1945 年重庆谈判时蒋介石的谈判目的,说明该政党在中国大陆统治的覆灭原因。

  3. (3) 材料三中的公告宣告于何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完成了什么革命任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国人民的革命历程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抗日战争部分大事记

时间

事件

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1935

“②运动”,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937

七七事变,标志着③

1945

抗日战争结束

材料二: 1938 年10月至1943年间,日军只对国民党军进行了一些有限规模的战役进攻,而用于对敌后战场作战的兵力则分别为54万人、47万人、46万人、33.2万人、35万人;敌后战场抗击侵华日军(日本关东军除外)的比例,分别达到62%、58%、75%、63%、58%。在整个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

——中国青年网 《敌后战场是抗战胜利的坚固支撑》

材料三:9月,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在这一旗帜下,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开始了中国近代以来空前规模的民族革命战争。

——求是网《中国共.产.党是抗战中民族独立最坚定的维护者》

  1. (1) 请根据所学知识,写出①②③所对应的的历史内容。
  2. (2) 从材料可以看出,敌后战场对日军兵力分配起到了什么作用?试举2例敌后战场英勇抗战的史实。
  3. (3) 材料三中的“这一旗帜”指的是什么战线?结合所学知识试阐述中国共.产.党高举的这一旗帜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6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1929年2月,南京《时事月报》刊出《惊心动魄之日本满蒙积极政策——田中义一上日皇之奏章》的爆炸性新闻,透露了不为人知的《田中奏折》。奏折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中国东北);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材料二:时政宣传画《暴日摧毁不了的中国新长城》 (载于1937年12月《时事月报》)

材料三: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一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一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一哀兵奋起,金戈鼍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

  1. (1) 《田中奏折》暴露了日本的狼子野心,列举两例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行动及其目的。
  2. (2) 材料二中的“新长城”指的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面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兄弟同心,共御外侮”的主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