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分析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罗洪先,字达夫,吉水人。父循,进士。历兵部武选郎中。会考选武职,有指挥二十余人素出刘瑾门,循罢其管事。瑾怒骂尚书王敞,敞惧,归部趣易奏。循故迟之,数日瑾败,敞乃谢循。循历知镇江、淮安二府,徐州兵备副使,咸有声。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嘉靖八年,举进士第一,授修撰,即请告归。外舅太仆抑曾直喜曰:“幸吾婿成大名。”洪先曰:“儒者事业有大于此者。此三年一人,安足喜也?”洪先事亲孝。父每肃客,洪先冠带行酒、拂席、授几甚恭。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寻遭父丧,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继遭母忧,亦如之。十八年,简宫燎,召拜春坊左赞善。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洪先归,益寻求守仁学。甘淡泊,炼寒暑,跃马挽强,考图观史,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靡不精究。至人才、吏事、国计、民情,悉加意谘访。曰:“苟当其任,皆吾事也。”邑田赋多宿弊,请所司均之,所司即以属。洪先精心体察,弊顿除。岁饥,移书郡邑,得粟数十石,率友人躬振给。流寇入吉安,主者失措。为画策战守,寇引去。素与顺之友善。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皆力辞。初,告归,过仪真,同年生主事项乔为分司。有富人坐死,行万金求为地,洪先拒不听。乔微讽之,厉声曰:“君不闻志士不忘在沟壑耶?”江涨,坏其室,巡抚马森欲为营之,固辞不可。隆庆初卒,赠光禄少卿,谧文庄。

(节选自《明史•罗洪先传》)

  1. (1) 对下列句子中断句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 B . 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 C . 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 D . 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
  2. (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守仁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精通儒、释、道三教,并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罗洪先涉猎广泛且精心研究正是对王守仁为学的继承和学习。 B . “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的人。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其中殿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文中“三年一人”即可印证。 C . 守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孝顺的行为,明清时期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守丧期一般为三年,“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即守丧之礼。 D . 文中多有表示官员授职升迁的词,如“授修撰”中的“授”,“召拜春坊左赞善”中的“拜”,“除三人名”中的“除”等,就是表示授予官职的。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罗洪先志向远大。他幼年仰慕罗伦的为人,后又想拜王守仁为师,因父亲没有同意才罢休;他认为考中进士并不值得炫耀,认为儒学之士的事业应该更大。 B . 罗洪先犯言敢谏。皇帝常常称病不上朝,罗洪先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在皇帝非常忌讳太子临朝时,依然敢于上疏请求皇帝让位,让太子接受群臣朝贺。 C . 罗洪先心忧国民。他留心察访人才、吏事、国计、民情,发现田赋弊端,请求均衡处理并使积弊消除;流寇侵入吉安,他献策战守并使盗贼退兵离去。 D . 罗洪先正直淡泊。他拒不同意犯罪富人拿钱请求免死的行为;因江水上涨,屋子被毁,他坚决推辞巡抚马森为其营造房屋的好意。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敞惧,归部趣易奏。循故迟之,数日谨败,敞乃谢循。

    ②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皆力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 , 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撤其环,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1. (1)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无岁,何以有民?  苟:如果 B . 使者不            说:通“悦”,高兴 C . 无衣者亦          衣:穿衣 D . 民而出于无用者  率:一率,一概
  2. (2) 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撤其环,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A . 以其无礼于晋 B . 阙秦以利晋 C . 箕踞以骂曰 D .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3. (3) 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 . 何为至今不杀乎? B . 籍何以至此? C . 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 D . 夫晋,何厌之有?
  4. (4) 对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B . 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C . 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D . 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5. (5)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反映赵威后看重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而轻视齐王的态度。 B . 本文反映赵威后把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看得比国君还重要的民本思想。 C . 本文表达了赵威后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任用贤能、提倡孝道的治国主张。 D . 赵威后认为,只有收成好了,人民才能安定,国君的统治才能巩固;贤才被任用,百姓都孝顺父母,国家才能治理好。
  6. (6)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②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郭廷谓,字信臣,徐州彭城人。父全义,仕南唐为濠州观察使。廷谓幼好学,工书,善骑射。补殿前承旨。周世宗攻淮右,南人屡败,城中甚恐,廷谓与州将黄仁谦为固御之计。周师遣谍以铁券及其垒,廷谓拒之。城中负贩之辈率不逞,廷谓虑其亡逸,籍置大寺,遣兵守之俾制防城具。以故周师卒不得觇城中虚实。周师为浮梁涡口,廷谓语仁谦曰:“此濠、寿之患也。今夏久雨,淮流泛溢,愿假舟兵二千,断其桥,直抵寿春。”仁谦初沮其议,不得已从之,即轻棹衔枚抵其桥,悉焚之。周师大败,死者不可计,焚其资粮而还。以功授武殿使。周师退保定远,又募壮士为负贩状入定远,侦军多寡及守将之名。廷谓曰:“是可图也。”又籍乡兵万余及卒五千,日夕训练,依山衔枚设伏以破之,周师大溃。及紫金山之战,南唐诸将多归降者,独廷谓以全军还守濠州,追不能及。时濠守欲弃城走,廷谓止之。俄加本州团练使,缮戈甲,治沟垒,常若敌至。是秋,周师复至夜出敢死士千余袭周营焚头车洞屋周师蹂躏死者甚众既而援兵不至周师急击廷谓集诸军垒门之外南望大恸而降于周。至山阳,见世宗 , 特加宴劳,拜亳州防御使。宋初,从征上党,再知亳州。两川平,冯瓒知梓州,为仆夫所讼,召廷谓代之。州承旧政,有庄宅户、车脚户,皆隶州将,鹰鹞户日献雉兔,田猎户岁入皮革,又有乡将、都将、镇将辈互扰闾里 , 廷谓悉除之。开宝五年卒,年五十四。廷谓性恭谨,事母以孝闻,未尝不束带立侍。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

  1. (1) 下列对文中间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周师复至/夜出/敢死士千余袭周营/焚头车洞屋/周师蹂躏死者甚众/既而援兵不至/周师急击廷谓/集诸军垒门之外/ B . 周师复至/夜出敢死士千余袭周营/焚头车洞屋/周师蹂躏死者甚众/既而援兵不至/周师急击/廷谓集诸军垒门之外/ C . 周师复至/夜出/敢死士千余袭周营/焚头车/洞屋周师蹂躏死者甚众/既而援兵不至/周师急击/廷谓集诸军垒门之外/ D . 周师复至/夜出敢死士千余/袭周营/焚头车洞屋/周师蹂躏死者甚众/既而援兵不至/周师急击廷谓/集诸军垒门之外/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南唐,五代十国时期李昇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定都江宁,其末帝就是词人李煜。 B . 铁券,是古代皇帝赐给功臣、重臣,允其世代享有优厚待遇的约定性质的凭证。 C . 世宗,后周皇帝柴荣的庙号,庙号是古时君主、大臣死后在太庙供奉所称的名号。 D . 闾里,乡民聚集生活之地,即乡间。古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二十五家也称闾。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郭廷谓较为忠贞。周人拿铁券劝他投降,他拒绝;多数将领降周时,他不肯投降;一直战到最后,感到彻底绝望时,才大哭降周。 B . 郭廷谓能征善战。周师退保到定远之后,他招募壮士化装前往侦察,得到定远周军的情况后,他认真训练,后前往偷袭,大败周军。 C . 郭廷谓颇有远见。在紫金山大战之后,他全军撤回濠州,但他料想周师必定前来,于是缮甲治沟,提前整顿城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D . 郭廷谓有爱民心。梓州沿袭旧制,车脚户、庄宅户等属州将管辖,鹰鹞户、田猎户要给州将进贡,他上任后,将这些规定全都废除。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廷谓虑其亡逸,籍置大寺,遣兵守之,俾制防城具。

    ②仁谦初沮其议,不得已从之,即轻棹衔枚抵其桥,悉焚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存进,本姓孙,名重进。重进初仕岚州剌史汤群为部校献祖诛群乃事武皇从入关还镇太原署牙职量福中为义儿军使赐姓名。从讨王行瑜,以功授检校常侍,与李嗣昭同破王珙于河中。天复初,破氏叔琮前军于洞涡。庄宗初嗣位,入为步军右都检校司空,师出井陉,破汴军于相乡,论功授邠州刺史 , 转检校司徒。出师收慈州,授慈、沁二州刺史。十二年,定魏博,授夭雄军都巡按使。时魏人初附,强杰难制,存进沈厚果断,犯令者梟首尸于市,诸军无不惕息,靡然向风。

    十六年,以本职兼领振武节度使。时王师据德胜渡,汴军据杨村渡在上流。汴人运洛阳竹木,造浮桥以济军。玉师以船渡,缓急难济、存进率意欲造浮桥。军吏曰:“河桥须竹笮大艑,两岸石仓铁牛以为固,今无竹石,窃虑难成。“存进曰:“吾成算在心,必有所立。“乃课军造苇笮,维大舰敫十艘,作土山,植巨木于岸以缆之。初,军中以为戏,月余桥成,制度条直,人皆服其勤智。庄宗举酒曰:“存进,吾之杜预也。”赐宝马御衣,进检校太保。

    十九年,汴将王瓒率众逼北城,为地穴火车,百道进攻,存进随机拒应,或经日不得食。汴军退,加检校太傅。王师讨张文礼于镇州,阎宝、李嗣昭相次不利而殁。七月,存进代嗣昭为招讨,进营东垣渡,夹滹沲为垒,沙土散恶,垣壁难成。存进斩伐林树,版筑旬日而就,贼不能寇。九月,王处球尽率其众,乘其无备,奄至垒门。存进闻之,得部下数人出斗,驱贼于桥下。俄而贼大至,后军不继,血战而殁,时年六十六。同光时,追赠太尉,存进行军出师,虽无奇迹,然能以法绳其骄放,营垒守战之备,特推精力,议者称之。

(节选自《旧五代史,唐书》)

注:①武皇:李克用谥号为武皇帝,故称武皇。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重进初仕/岚州刺史汤群为部校/献祖诛群/乃事武皇/从入关/还镇太原/署牙职/景福中/为义儿军使/赐姓名 B . 重进初仕岚州刺史汤群为部校/献祖诛群/乃事武皇/从入关/还镇太原/署牙职/景福中/为义儿军使/赐姓名 C . 重进初仕/岚州剌史汤群为部校/献祖诛群/乃事武皇/从入关/还镇太原/署牙职/景福中/为义儿军使赐姓名 D . 重进初仕岚州刺史汤群为部校/献祖诛群/乃事武皇/从入关/还镇太原/署牙职/景福中/为义儿军使赐姓名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刺史,古代官名自汉设立,本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并非地方官职,后逐渐成为一州最高长官的别称,成为地方官职 B . 赐姓名,一般可分为赐姓、賜名,或两者皆有之。皇帝賜姓名给臣民以示褒宠、安抚或惩罚,以示褒宠的占多数。 C . 庄宗,是李存勖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早在商朝就已设立。 D . 追赠,是在人死后授予某种官职或称号。一是帝王加尊称于其父祖:二是朝廷对含冤死去的官员恢复原职或授予新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存进军事才能突出。他参加了许多战争,立下一系列军功,担任过刺史、检校太保、检校太傅、太尉等职。 B . 李存进有智谋和主见。在不具备造浮桥的条件时,他未听从反对意见,而是拿定主意,发挥才智,建成了浮桥。 C . 李存进倍受帝王赏识。李克用、李存都十分赏识李存进,李克用赐姓名以示恩宠;李存勖把他比作名将杜预。 D . 李存进结局悲惨。他在六十六岁时还要领兵作战,在敌人援兵大至后,自己的援军没有赶到,他力战而死。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存进沈厚果断,犯令者枭首尸于市,诸军无不惕息,靡然向风。

    ②存进行军出师,虽无奇迹,然能以法绳其骄放,营垒守战之备,特推精力,议者称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右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乙]佚之狐,郑人,佚之俅之子也。

    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宠之。晋侯、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武使秦,秦晋师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B . 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C . 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D . 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2. (2) 下列对选文中的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晋之好,原指春秋时秦、晋两国世通婚姻,后泛称任何两姓之联姻。有时也简称为“秦晋”。 B . 甲文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纪传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艺术成就。 C . 幕僚,在古代称将军幕府中参谋、书记等,后泛指文武官署中佐助人员(一般指有官职的)。 D .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文中晋侯、秦伯分别代指晋文公、秦穆公。
  3. (3) 下列对两段选文有关内容的慨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 . 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C . 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的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 . 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平时对郑伯尊重有加,觉得这次举荐烛之武有功,要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②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何充。字次道,庐江灊人。充风韵淹雅,文义见称。初辟大将军王敦掾,转主簿。敦兄含时为庐江郡,贪污狼藉,敦尝于座中称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威称之。”充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敦默然。傍人皆为之不安,充晏然自若。由是忤敦。左迁东海王文学,寻属敦败,累迁中书侍郎。

    成帝即位,迁给事黄门侍郎。出为东阳太守,在郡甚有德政,荐征士虞喜,拔郡人谢奉、魏顗等以为佐吏。王导、庾亮并言于帝曰:“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录朝端为老臣之副臣死之日愿引充内侍则外誉唯缉社稷无虞矣。”由是加吏部尚书,进号冠军将军,又领会稽王师。及导薨,转护军将军。寻迁尚书令,加左将军。充以内外统任,宜相纠正,若使事综一人,于课对为嫌。乃上疏固让。许之。

    庾冰兄弟以舅氏辅王室,虑易世之后,戚属转疏,谋立康帝①,即帝母弟也。每说帝以国有强敌,宜须长君,帝从之。充建议曰:“父子相传,先王旧典,忽妄改易,惧非长计。故武王不授圣弟,即其义也。昔汉景亦欲传祚梁王。朝臣成以为亏乱典制。据而弗听。今琅邪践阼,如孺子何!社稷宗庙,将其危乎!”冰等不从。既而康帝立,帝临轩,冰、充侍坐。帝曰:“朕嗣鸿业,二君之力也。充对曰:“陛下龙飞,臣冰之力也。若如臣议。不睹升平之世。”帝有惭色。

    俄而帝疾笃,冰、翼意在简文帝,而充建议立皇太子,奏可。及帝崩,充奉遗旨,便立太子,是为穆帝,冰、翼甚恨之。献后临朝。诏曰:“骠骑任重,可以甲杖百人入殿。”复加侍中,羽林骑十人。

    充居宰相,虽无澄正改革之能,而强力有器局,临朝正色,以社稷为己任,凡堑选用,皆以功臣为先,不以私恩树亲戚。谈者以些重之。然所昵庸杂,信任不得其人,而性好释典,崇修佛寺,供给沙门以百数,糜费巨亿而不吝也。亲友至于贫乏,无所施遣,以此获讥于世。永和二年卒,时年五十五,赠司空,谥曰文穆。

(节选自《晋书•何充传》)

注:①时为琅邪王。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录朝端/为老臣之副/臣死之日/愿引充内侍/则外誉唯缉/社稷无虞矣 B . 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录朝端为老/臣之副/臣死之日/愿引充内侍/则外誉唯缉/社稷无虞矣 C . 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录朝端为老/臣之副/臣死之日/愿引充内侍/则外誉唯缉/社稷无虞矣 D . 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录朝端/为老臣之副/臣死之日/愿引充内侍/则外誉唯缉/社稷无虞矣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掾,即“掾史”,原为佐助的意思,后成为官府中佐助官吏的通称。根据分管事务的不同,可分为户曹掾史、水曹掾史、比曹掾史、仓曹掾史等。 B . 征士,指的是不就朝廷征辟的士人。可见,魏晋以后,选择人才方面虽有九品官人法,但自汉代起存在的征辟制也没有完全被废除。 C . 宗庙,是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宗庙制度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D . 崩,古时指皇帝死亡。古代等级森严,天子之死谓“崩”或“驾崩”,诸侯、皇室成员等之死谓“薨”,士之死谓“不禄”,庶人之死谓“卒”。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何充风韵宽宏儒雅,凭借文章道义著称,为人正直,因王敦之兄王含之事开罪于王敦,又因拥立皇帝之事得罪了康帝,故屡遭贬谪。 B . 何充认为一些重要职位应分人统管,这样可以互相纠正错误,否则就会造成让事务专管于一人的局面,而且对此人的考核也难以公正。 C . 康帝病重期间,庾冰、庾翼想立简文帝。然而何充提出了立皇太子的建议,并在康帝驾崩后奉遗诏,立皇太子为帝,这便是晋穆帝。 D . 何充酷爱佛典,大修寺庙,供养的和尚以百计,浪费亿万而不吝惜。然而亲戚朋友贫困,他却没有任何施舍馈赠,世人对此颇有微词。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昔汉景亦欲传祚梁王,朝臣咸以为亏乱典制,据而弗听。今琅邪践阼,如孺子何!

    ②以社稷为己任,凡所选用,皆以功臣为先,不以私恩树亲戚,谈者以此重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亮身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面号令明。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 , 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功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B . 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C . 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D . 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府,在本文中指高级官员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汉朝三公、大将军可以开府。 B . 旄钺,又称白旄黄钺。白旄是一种军旗,黄钺是以黄金为饰的斧,旄钺指君主。 C . 屯田,古代生产组织形式,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而组织的集体耕作。 D . 陛下,陛本义是台阶,帝王的卫士在台阶两侧进行戒备,后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诸葛亮忠心辅佐,深得刘备信任。刘备告诉诸葛亮如果刘禅没有才能,就可以取而代之。他又封诸葛亮为武乡候,可以说把蜀国托付给了诸葛亮。 B . 诸葛亮勇于认错,主动承担责任。当手下的将领打了败仗,他认为自己身居高位,责任应完全在自己,向皇帝要求贬职三级,来惩罚自己的过失。 C . 诸葛亮治军严谨,敌人为之感叹。被他安排去屯田的士兵,和百姓混杂着居住在一起,却不会去扰民。看了蜀军的营垒,魏将司马宣王忍不住称赞。 D . 诸葛亮生活简朴,严格约束自己。他的个人生活用品,都是来自官府;在成都,他的家人依靠桑园和薄田为生,他从不经营其他产业为自己谋取私利。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②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5. (5) 结合文本,概括街亭失守的原因和诸葛亮在行军用兵上的失误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

    时,少府五鹿充宗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有荐云者,召入,蹀躞①登堂,抗著请,音动左右。既论难,连拄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为博士,迁杜陵令。

    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有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孔子所谓‘鄙夫不可与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②者也。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头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③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勿。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而葺之,以旌直臣。”

    云自是不复仕,常居鄠田。时出,乘牛车,诸生,所过皆敬事焉。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其教授,择诸生,然后为弟子。九江严望及望兄子元,字仲,能传云学,皆为博士。望至泰山太守。

    云年七十余,病不呼医饮药,终于家。遗言以身服殓,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节选自《汉书》)

【注释】①蹀躞,音diéxiè,小步走的样子,形容步态从容。②见《论语》:“鄙夫可与事君也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③龙逢,夏桀时臣;比干,商纣时臣。皆因忠言直谏而被杀。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其言非,固当容之勿/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 B . 少时轻侠,借客报仇/正六律,和五声,以八风(《察传》) C . 时出,乘牛车,诸生/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之也轻(《齐桓晋文之事》) D . 充宗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聊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勿易!而葺之/之以饥馑(《四子侍坐》) B . 抗著请,音动左右/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劝学》) C . 时,少府五鹿充宗贵幸/故九万里,则风在下矣(《逍遥游》) D . 云曰:“小生欲相吏邪?”/彼能是,而我不能是?(《原毁》)
  3.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现朱云“学识渊博”和“嫉恶如仇”的一组是(   )
    A . 既论难,连拄五鹿君/今有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 B . 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断佞臣一人头以厉其余 C . 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小生乃欲相吏邪 D . 能传云学,皆为博士/鄙夫不可与事君
  4. (4)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写朱云辩赢五鹿充宗,想象新奇,比喻生动成趣,夸赞了朱云的学问与辩才。 B . 九江郡官至泰山太守的严望,还有严望哥哥的儿子严元,都是朱云的高徒,能够继承朱云的学问衣钵。 C . 朱云直谏震怒了汉成帝,成帝本有口谕杀他。只因为辛庆忌当场叩头流血地“死争”,成帝才免其一死。 D . 宋祁《咏汉史》:“殿槛不修旌直谏,安昌依旧汉三公。”歌颂汉成帝幡然悔悟,咏叹朱云的殡葬风光。
  5. (5) 本文第一、二、三段在内容上有怎样的关联性?请概括朱云的相关生平事迹,对此做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 , 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 .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 .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 .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2. (2) 下列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薨,《礼记》中提到“天子死曰薨,诸侯曰崩,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B . 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C . 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 . 擢举,指对官员的选拔荐举。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赵憙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 . 赵憙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 . 赵憙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D . 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4.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

    ②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卢谌书

(晋)刘琨

①琨顿首。损书及诗,备辛酸之苦言,畅经通之远旨,执玩反覆,不能释手。慨然以悲,欢然以喜

②昔在少壮,未尝检括,远慕老庄之齐物,近嘉阮生之放旷,怪厚薄何从而生,哀乐何由而至?

③自倾辀张,困于逆乱,国破家亡,亲友凋残。负杖行吟,则百忧俱至;块然独坐,则哀愤两集。时复相与举觞对膝,破涕为笑,排终身之积惨,求数刻之暂欢。譬由疾疢弥年,而欲一丸销之,其可得乎?夫才生于世,世实须才。和氏之璧,焉得独耀于郢握;夜光之珠,何得专玩于随掌?天下之宝,当与天下共之。但分析之日,不能不怅恨耳。然后知聃周之为虚诞,嗣宗之为妄作也

④昔騄骥倚辀于吴坂,长鸣于良乐 , 知与不知也。百里奚愚于虞而智于秦,遇与不遇也。今君遇之矣,勖之而已。

⑤不复属意于文,二十余年矣。久废则无次,想必欲其一反,故称指送一篇。适足以彰来诗之益美____。琨顿首顿首。

【注释】①刘琨:东晋初期爱国将领。卢谌:原刘琨部下,被幽州刺史段匹䃅召为别驾。卢谌临别之际,有诗信赠刘,本文是刘琨对卢谌的回复。②阮生:阮籍,字嗣宗,西晋著名文学家。③倾辀:惊惧貌。④吴坂:吴地的山坡;良乐:王良、伯乐,均为古代善相马者。⑤百里奚:春秋时虞国人,被秦穆公用五张羊皮赎来,拜为大夫。

  1. (1) 填入第⑤段划横线处的虚词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2. (2)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②③两段写作特点的一项是(   )。
    A . 骈散结合 B . 排比铺陈 C . 欲抑先扬 D . 化用典故
  3. (3) 下列语句与第③段画线句呼应的一项是(   )。
    A . 备辛酸之苦言,畅经通之远旨 B . 昔在少壮,未尝检括 C . 远慕老庄之齐物,近嘉阮生之放旷 D . 才生于世,世实须才
  4. (4) 有人认为本文第①段中“慨然以悲,欢然以喜。”一句为全篇之眼,请对此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 , 外攘四夷 , 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 , 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胡亥即位,以赵高为郎中令。

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逄,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减)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B . 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C . 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D . 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巡狩”即“巡守”,意为天子出行,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即邦国州郡。它是上级对下级的关系。 B . “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中国四方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C . “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含义与氓、庶民、白丁以及上文的“布衣”等同。 D . “崩”是指天子的死。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又如:崩驾,薨。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斯跟从荀子学有所成后,前往秦国,得到秦王赏识任用,其官位也由廷尉升至丞相。秦始皇能够统一御敌,李斯功不可没。 B . 李斯的子女都成为了皇亲国戚,在文武百官都去给李斯敬酒庆生时,李斯却长叹不已,盛极则衰,好景不长,不知自己的归宿在哪里。 C . 秦始皇达到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命令赵高写好诏书给公子扶苏,书信都已封好,但还没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 D . 李斯被判腰斩,跟他的中子被押解,他感叹,想再牵着黄狗和他出去打猎已无望实现了,这让他和中子悲痛万分,不能自已。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

    ②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

  5. (5) 赵高为什么要陷害李斯?他又以什么罪名陷害李斯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梁字君严,渔阳要阳人也。为郡吏,太守彭宠以梁守狐奴令,与盖延、吴汉俱将兵南及世祖于广阿,拜偏将军。既拔邯郸赐爵关内侯从平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不敢出兵世祖以为梁功及即位,议选大司空,而《赤伏符》曰“王梁主卫作玄武”,帝以野王卫之所徙,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于是擢拜梁为大司空,封武强侯。建武二年,与大司马吴汉等俱击檀乡,有诏军事一属大司马,而梁辄发野王兵,帝以其不奉诏敕,令止在所县,而梁复以便宜进军。帝以梁前后违命,大怒,遣尚书宗广持军中斩梁。广不忍,乃槛车送京师。既至,赦之。月余,以为中郎将,行执金吾事。北守箕关,击赤眉别校,降之。三年春,转击五校,追至信都、赵国,破之,悉平诸屯聚。冬,遣使者持节拜梁前将军。四年春,击肥城、文阳,拔之。进与骠骑大将军杜茂击佼疆、苏茂于楚、沛间,拔大梁、啮桑,而捕虏将军马武、偏将军王霸亦分道并进,岁余悉平之。五年,从救桃城,破庞萌等,梁战尤力,拜山阳太守,镇抚新附,将兵如故。数月征入,代欧阳歙为河南尹。梁穿渠引穀水注洛阳城下,东写巩川,及渠成而水不流。七年,有司劾奏之,梁惭惧,上书乞骸骨。乃下诏曰:“梁前将兵征伐,众人称贤,故擢典京师。 建议开渠,为人兴利,旅力既愆,迄无成功,百姓怨讒,谈者欢哗。虽蒙宽宥,犹执谦退,‘君子成人之美’,其以梁为济南太守。”十三年,增 , 定封阜成侯。十四年,卒官。

(节选自《后汉书•王梁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既拔邯郸/赐爵关内侯/从平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不敢出兵/世祖以为梁功/ B . 既拔邯郸/赐爵关内侯/从平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不敢岀兵/世祖以为梁功/ C . 既拔邯郸/赐爵关内侯/从平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不敢出兵/世祖以为梁功/ D . 既拔邯郸/赐爵关内侯/从平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不敢岀兵/世祖以为梁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司马,汉武帝罢太尉置大司马,东汉初大司马为三公之首,掌管军事。 B . 节,旄节,也叫符节,以竹为竿,上缀牦牛尾,古代使者出使时用作凭证。 C . 乞骸骨,官吏请求退职的说法,表示请求退职的还有“移病”“致仕”“下车”等。 D . 邑,旧时县的别称,古代帝王赐给诸侯、有功之臣的领地或食邑。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梁战功卓著,被人称赞。他先后守箕关,击赤眉别校,拔肥城、文阳、大梁、啮桑等,可谓战无不胜,得到众人称赞。 B . 王梁备受信赖,职位显赫。他因战功,先后被授予大司空、中郎将、济南太守等职务,被赐予关内侯、阜成侯等爵位。 C . 王梁行事武断,受到惩罚。他与大司马吴汉共同进击檀乡时,不听皇帝诏命,两次私自用兵,惹怒皇帝,险被处死。 D . 王梁为民兴利,深受其累。他任河南尹时,想要开渠为百姓谋利,却没有成功,被有关官员弹劾,于是惭愧上书请求辞职。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广不忍,乃槛车送京师。既至,赦之。月余,以为中郎将,行执金吾事。

    ②梁穿渠引穀水注洛阳城下,东写巩川,及渠成而水不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卬。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 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注)①阃:门槛,此指国门。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B .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C .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D .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父,即伯父,父亲的哥哥。而《项羽本纪》中“其季父项梁”之“季父”即叔父。 B . 文帝,指汉文帝刘恒,因为他擅长于政治经济的治理,所以谥号被尊为“文”。 C . 尺籍伍符,指记载军令、军功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不容奸诈的守则。 D . 持节,节即符节,缀有牦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臣奉命出使时,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冯唐回答文帝疑问,直言冒犯龙颜。文帝向他询问李齐的情况,他认为李齐不如廉颇和李牧,直言文帝即使得到像廉李一样的大将,也不能重用,文帝大怒。 B . 冯唐谈论将帅,借古制劝谏君王。他告诉文帝,古代帝王派遣将帅,礼节隆重;国内大事由帝王决断,因功封爵赏赐之事由将军在外裁定上奏,朝廷不从中干预。 C . 冯唐性格耿直,论魏尚出于公义。魏尚厚待军吏,威慑匈奴,因报功有误被削去爵位;他直言文帝法律严苛,赏轻罚重,但文帝并未理会他的劝谏。 D . 冯唐被推举为官,却年事已高。汉景帝即位,任命他为楚国丞相,不久被免职;汉武帝即位时,征诏贤良之士,大家举荐他,但他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②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阅读上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初孙坚与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顷之,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涂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

五年,策薨,权事。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备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分此二人,各置一方,大事可定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马丘病卒,时年三十六岁。

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瑜少精意於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瑜往之          省:探视 B . 涂东归        假:借 C . 策薨,权事      统:统揽 D . 京见权        诣:造诣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术欲确为将                今逐客资敌国 B . 与鲁肃遇当阳              多南亩之农夫 C . 时刘备曹公所破            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D . 奋威俱进取蜀            赢而助五国也
  3. (3) 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B . 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C . 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D . 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周瑜英勇善战,助孙策占领横江、当利,破窄融、薛礼,击败刘舔后被孙权封为建威中郎将。 B . 周瑜慧眼识主,袁术想任用他做将领,他认为袁术终究成就不了大事,请求出任居巢长,借路返回江东,找寻孙策。 C . 周瑜善用计策,在赤壁大战中运用火攻之计,大败曹军。后又请求孙权用美人古玩等物来麻痹刘备,将关羽、张飞分开。 D . 周瑜精通音乐,即使在饮酒后,弹奏者有什么差错,他也听得出来,每听出来就会回头看看,当时有歌谣:“曲有误,周郎顾。”
  5.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固,字子坚,汉中南郑人,司徒郃之子也。少好学,常步行寻师,不远千里,遂究览坟籍 , 结交英贤。四方有志之士,多慕其风而来学。京师咸叹曰:“是复为李公矣。”司隶、益州并命郡孝廉,辟司空掾,皆不就。阳嘉二年,有地动、山崩、火灾之异,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永和中,荆州盗贼起,弥年不定,乃以固为荆州刺史。固到,遣吏劳问境内,赦寇盗前衅,与之更始。于是贼帅夏密等敛其魁党六百余人,自缚归首,固皆原之,遣还,使自相招集,开示威法。半岁间,余类悉降,州内清平。上奏南阳太守高赐等臧秽。赐等惧罪,遂共重赂大将军梁冀,冀为千里移檄,而固持之愈急。冀遂令徙固为泰山太守。时泰山盗贼屯聚数年,郡兵常数千人,追讨不能制。固到,悉罢遣归农,但选留任战者百余人。以恩信招诱之。未满岁,贼皆弭散。及冲帝即位,以固为太尉,与梁冀参录尚书事……时太后以比遭不造[注] , 委任宰辅,固所匡正,每辄从用,其黄门宦者一律斥遣,天下咸望遂平 , 而梁冀猜专,每相忌疾。后岁余,甘陵刘文、魏郡刘鮪各谋立蒜为天子,梁冀因此诬固与文、鮪共为妖言,

下狱。门生渤海王调贯械上书,证固之枉,河内赵承等数十人亦要斧锁诣阙通诉。太后明之,乃赦焉。及出狱,京师市里皆称万岁。冀闻之大惊,畏固名德终为己害,乃更具奏前事,遂诛之 , 时年五十四。

(节选自《后汉书•李固传》)

【注释】不造,不幸。指汉顺帝死后,冲帝、质帝都只作了一年皇帝就死了之事。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 B . 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 C . 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 D . 公卿举固对策诏/又特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固上疏/奏对顺帝览其对/多所纳用/以固为议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坟籍,古代典籍通称。相传《三坟》《五典》为我国最古老的书籍,后以“坟籍”“坟典”代指

    古代典籍。

    B . 举,即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先由地方官员在自己管辖区内进行考察,再推荐到中央政府去任职。 C . 永和,年号名。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自此以后形成制度。 D . 门生,东汉时称儒学宗师亲自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后来渐渐与宗师形成私人依附关系。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固年少好学,很受重用。他常不远千里步行寻师,广泛结交贤能的人,后被朝廷征召,

    做了大司空的属官。

    B . 李固恩威并重,治贼有方。任荆州刺史时,派人慰问境内百姓,赦免盗贼原有过错,使盗贼归降,州内安定。 C . 李固忠于职守,刚正不阿。他揭发南阳太守贪赃枉法,梁冀派人千里传送公文,而李固却不为所动。 D . 李固很有名德,遭人忌恨。他作宰相时,深得民心,却遭到了梁冀的猜忌。刘文、刘鮪谋立刘蒜为天子,梁冀借机诬陷李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固所匡正,每辄从用,其黄门宦者一律斥遣,天下咸望遂平。

    ②冀闻之大惊,畏固名德终为己害,乃更具奏前事,遂诛之。

  5. (5) 李固被太后赦免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陆真,代人也。父洛侯,秦州长史。真少善骑射。世祖初,以真膂力过人,拜内三郎。数从征伐,所在摧锋陷阵,前后以功屡受赏赐。真君中,从讨蠕蠕,以功赐爵关内侯。后攻悬瓠,登楼临射城中,弦不虚发。刘义隆将王玄谟众数万人寇滑台,真从世祖讨之。夜与数人乘小船突玄谟军,入城抚慰,登城巡行贼营中,乃还渡河。至明,玄谟败走。从驾至江,真再破贼军。还攻盱眙,真功居多。迁给事中,典太仓事高宗即位拜冠军将军进爵都昌侯迁散骑常侍时丁零数千家寇窃并定真与并州刺史乞伏成龙自乐平东入与定州刺史许崇之并力讨灭。从驾巡东海,以真为宁西将军。寻迁安西将军,长安镇将,假建平公。

胡贼帅贺略孙聚众千余人叛于石楼。真击破之,杀五百余人。是时,初置长蛇镇,真率众筑城,未讫,而氐豪仇傉檀等反叛,氐民咸应,其众甚盛。真击平之,杀四千余人,卒城长蛇而还。东平王道符反于长安,杀雍州刺史鱼玄明,关中草草。以真为长安镇将,赐爵河南公。咸阳民赵昌受刘彧署龙骧将军,扇动鄠、盩厔二县,聚党数百人据赤谷以叛。真与雍州刺史刘邈讨平之,昌单骑走免。后鄠县民王稚兄弟,聚二千余人,招引赵昌。始平、石安、池阳、灵武四县人皆应之,众至五千,据治谷堡。时诏南郡王李惠等领步骑六千讨昌。真以大军未至,虑昌滋蔓,与雍州刺史刘邈讨昌。昌出营拒战,真击破之,斩昌及贼首三千余级,传首京师,并诛其党与七百余人,获男女一千余口。雍州民夷,莫不震伏。在镇数年,甚著威称。延兴二年卒。归葬京师,谥曰烈。子延,字.契胡提,颇有气干,袭爵河南公。正始初,除武川镇将。入除太仆卿。正光初,复除太仆卿。受使绥慰秀容,为牧子所害

(选自《魏书·陆真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高宗即位/拜冠军将军/进爵都昌侯/迁散骑常侍/时丁零数千家寇窃并定/真与并州刺史乞伏成龙自乐平东入/与定州刺史许崇之并力讨灭/ B . 高宗即位/拜冠军将军/进爵都昌侯/迁散骑常侍/时丁零数千家寇窃并定/真与并州刺史乞伏成龙自乐平/东入与定州刺史许崇之并力讨灭/ C . 高宗即位/拜冠军将军/进爵都昌侯/迁散骑常侍时/丁零数千家寇窃并定/真与并州刺史乞伏成龙自乐平东入/与定州刺史许崇之并力讨灭/ D . 高宗即位/拜冠军将军/进爵都昌侯/迁散骑常侍时/丁零数千家寇窃并定/真与并州刺史乞伏成龙自乐平/东入与定州刺史许崇之并力讨灭/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蠕蠕:即柔然,公元四世纪后期至六世纪中叶,在蒙古草原上崛起的部落制汗国。 B . 刺史:古代官名,自汉设立,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沿用为地方官职名称。 C . 公:古爵位名,周朝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二等,仅次于“侯”。后泛称朝中位高权重者。 D . 字:即表字,在本名之外所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另一名字。自称称名,称人称字。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陆真擅长骑射,膂力过人。攻打悬瓠时,他登楼向城中射箭,箭不虚发;世祖初年, 因膂力过人而授任内三郎,多次跟从征伐,冲锋陷阵,立功受赏。 B . 陆真不惧危险,夜突敌军。王玄谟率军数万侵犯滑台,陆真夜间与几个人乘小船突破玄谟军防御,入城安抚军民,并登城巡行贼营,然后渡河返回。 C . 陆真平定氐叛,筑城而还。长蛇镇刚刚设立,陆真率军筑城还未完工,氐人首领仇傉檀等反叛,声势颇大,陆真平定叛乱,并最终筑成长蛇城而还。 D . 陆真当机立断,主动出击。讨伐赵昌、王稚兄弟时,大军未到,他担心赵昌抢夺粮草, 于是主动出击斩杀赵昌,将其首级传送京师,并诛杀其同党。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驾至江,真再破贼军。还攻盱眙,真功居多。迁给事中,典太仓事。

    ②正光初,复除太仆卿。受使绥慰秀容,为牧子所害。

文言文阅读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友,与梅尧臣游,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馆阁校勘。

范仲淹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书,坐贬夷陵令。仲淹使陕西,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

庆历三年,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

初,范仲淹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会保州兵乱,以为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而不闻其有可罢之罪。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

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忠。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迭相友    师:老师 B . 书责之  贻:给 C . 庆历三年,谏院  知:管理 D . 其群皆怨怒,之  谮:说人坏话
  2. (2)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A . 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B . 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C . 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D . 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3. (3)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欧阳修父亲早逝,母亲很重视他的教育,后来他又与志同道合的师友结交,以文章名扬天下。 B . 范仲淹被贬谪,高若讷认为应当罢免他,欧阳修谴责高若讷,最终使得高若讷被贬为夷陵县令。 C . 虽然欧阳修因为直言敢谏,得罪了不少人,但是宋仁宗自始至终对他十分信任,还鼓励他直言。 D . 欧阳修仕途坎坷,因被奸人忌恨而数次贬官,但他忠直敢言,谨守节操,谥号“文忠”可谓恰当。
  4. (4)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 

    ②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

    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文言文阅读

( 一 )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姚鼐《登泰山记》)

( 二 )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叠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趋,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中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

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节选自姚鼐《游灵岩记》)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 B . 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 C . 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 D . 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
  2. (2)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苍山负雪,明天南   烛:照 B . 而半山雾若带然   居:停留 C . 南则重嶂蔽之,重溪之     络:脉络 D . 子颍他日来也      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不译
  3. (3)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文中“泰山之阳”就是指泰山的南面,“其阴”指的是泰山的北面。 B .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乾隆三十九年”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C . “戊申晦”的“晦”指的是农历每月三十。古人称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农历十五称为“望”,“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 D . 桐城派是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姚鼐与戴名世、方苞、刘大櫆被尊为桐城派“四祖”,其中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
  4. (4) 下列对两篇游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姚鼐于乾隆四十年春节前登临泰山,春节后正月初四又游览灵岩,分别写下了《登泰山记》和《游灵岩记》,这两篇游记散文一般认为是姐妹篇。 B . 《登泰山记》《游灵岩记》都是游记,都是姚鼐自京师返乡途中与泰安知府朱子颍同游之后所作,真实再现了亲临胜景之后的所见,今人读来颇受感染。 C . 姚鼐写泰山,生动表现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灵岩,则侧重渲染灵岩的境界清幽。两篇文章写景各有特色,互为比照,相映成趣。 D . 桐城派作家写文章,要求言辞“雅洁”,即讲究语言的文雅和精炼;而且内容上还重考据。这两大特色在这两篇游记散文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5. (5)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尚同上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㱙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

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国君者,国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 , 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为五刑 , 请以治其民。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罟之有纲,所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选自《墨子》,有删节)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B .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C .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D .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子墨子”指墨翟。前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墨翟,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B . “天子三公既以立”中的“三公”是一种爵位。爵位是古代天子或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赏,相传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C . “百姓”在文中指平民,但战国之前“百姓”指贵族,如《诗经·雅·天保》“群黎百姓”,郑玄注为:“百姓,官族姓也。” D . “五刑”指古代五种轻重不等的刑法,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所指各异。在西汉汉文帝以前指墨、劓、刖、宫、大辟五种刑罚。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墨子认为,上古时期由于百姓之间相互残害,导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帮助别人,进而造成天下混乱,民众犹如禽兽一般。 B . 墨子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在于没有行政长官,故只要选择有才能、品德好的人作为天子,天下即可达到清平大治的境界。 C . 文章认为,民众判断是非曲直要以上面的意见为准,而不能与下面相互勾结,这样就能做到上面所要惩罚的就是百姓所要非议的。 D . 墨子认为,天下混乱是由于没有符合天意的好的首领,因此主张要选择“仁人”“贤可者”来担任国家各级领导并有效治理国家。
  4. (4)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

    ②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5. (5) 联系文本谈谈你对墨子“尚同”思想主张的理解。
文言文阅读

丙戌,夏人倾国而至,号三十万。大将高永能曰:“敌性如兽不意而辄加笞叱则气祈不能害人若迟疑不断纵其陆梁将无所不至今先至者皆精兵,急与战破之,则骇散,后虽有重兵,亦不敢进,此常势也。尘埃涨天,必数十万之众,使俱集则众寡不支,大事去矣。”徐禧岸然捋其髯谓永能曰:“尔何知?王师不鼓不成列!”永能退抚膺谓人曰:“吾不知死所矣!”禧执刀自率士卒拒战,夏人至者益众。丁亥,夏人渐逼,永能清及其未阵击之,又不听。俄夏人纵铁骑渡河,曲珍曰:“此‘铁鹞子’军也。当其半济击之,乃可以逞,得地则其锋不可当也。”禧不从。铁骑既济,震荡冲突,大军继之。时鄜延选锋军最为骁锐,皆一当百,先接战,败奔入城,蹂后阵。夏人乘之,师大溃,将校寇伟、李思古、高世才、夏俨、程博古及使臣十余辈、士卒八百余人尽没。曲珍与残兵入城,崖峻径窄,骑兵缘崖而上,丧马八千匹,夏人遂围成。乙未,诏李宪、张世矩将兵救永乐,又令沈括遣人与夏约退军,当还永乐地。夏人围永乐城厚数里,且据其水砦。珍士卒昼夜血战,城中乏水已数日,掘井不及泉,渴死者十六七,至绞马粪汁饮之。括与李宪援兵及馈饷皆为夏人所隔,不得前。曲珍度不可支,请禧乘兵气未竭,馈囤而出,使人自求生。禧曰:“此城据要地,奈何弃之?且为将而奔,众心摇矣。”珍曰:“非敢自爱,但敕使、谋臣同没于此,惧辱国耳!”高永能亦劝尽捐金帛,募死士力战以出,皆不听。戊戌,夜大雨,夏人环城急攻,城遂陷。

(节选自《西夏纪事本末·永乐失事》)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敌性如兽不意/而辄加笞叱/则气折不能害人/若迟疑不断/纵其陆梁/将无所不至/ B . 敌性如兽/不意而辄加笞叱/则气折不能害人/若迟疑不断/纵其陆梁/将无所不至/ C . 敌性如兽不意/而辄加笞叱/则气折不能害人/若迟疑/不断纵其陆梁/将无所不至/ D . 敌性如兽/不意而辄加笞叱则气折/不能害人/若迟疑不断/纵其陆梁/将无所不至/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有的一项是(   )
    A . 岸然指高傲的样子,“岸”与《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的“岸”含义不同。 B . 王师指天子的军队,与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的“王师”含义相同。 C . 半济指渡河到一半,“济”与《烛之武退秦师》“朝济而夕设版”的“济”含义不同。 D . 缘崖意思是沿着山崖,“缘”与《桃花源记》中“缘溪行”的“缘”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面对西夏人的先锋精锐,高永能主张迅速出击以挫其锐气,震慑后来者。但徐禧对此持反对意见,认为应等到对方排好阵列后再与之作战。 B . 西夏派铁骑“铁鹞子”军渡河,曲珍认为其渡河后将锐不可当。但“铁鹞子”军却被宋军骁勇的鄜延选锋军击败,四散逃奔,后阵惨遭歼灭。 C . 宋军在折损寇伟等将校和八千匹马后,被西夏人围困。朝廷一方面命李宪、张世矩教援,另一方面以归还永乐城作为条件,与西夏商议退军。 D . 西夏人截断了永乐城的水源,阻隔了宋军的援兵和粮馆。而徐禧对众人谏言的拒绝则使城内的宋军错失了突围的最后机会,永乐城最终失陷。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尘埃涨天,必数十万之众,使俱集则众寡不支,大事去矣。

    ②非敢自爱,但敕使、谋臣同没于此,惧辱国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