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品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注释】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轼从旁观,则能诵习其辞    窃:偷偷地、暗中 B .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        游:交往 C . 汉中之言,无一不        酬:报答 D . 故天下信其诚,争尊之      师:师从、学习
  2. (2) 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①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②屠暴起,刀劈狼首 B . ①童子何用知   ②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C . ①吾得为人    ②如是,熟能御之 D . 公独不识    ②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轼童年时进入乡校读书,有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了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苏轼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庆历圣德诗》文中的语句。 B .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等语句直接表现了苏轼对范仲淹景仰之情。 C . 苏轼一辈子没有见过范仲淹,但范仲淹的次子、三子和四子托付苏轼为范公遗稿作序。苏轼接受他们的托付,才写了这篇序文。 D . 这篇序言行文朴素,如话家常,叙写了苏轼童年时一些往事及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4. (4) 把第Ⅰ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②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③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A)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B)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C)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D)烦执事。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③若舍郑以(E)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F)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G)亦去之。

  1. (1) 将括号内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A;B;C;D;E;F;G

  2. (2) 下列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于楚也(从属二主)   越国以远(以……为边邑) B . 函陵(驻扎)         焉用亡郑以邻(增加) C . 行李之往来(使者)       朝而夕设版焉(渡河) D . 秦伯(言,道)         又欲其西封(扩张)
  3. (3)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 缒而出,见秦伯 B . 济而夕设版焉 C . 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 . 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
  4. (4) 比较下列四个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乱易整,不武

    ③夜缒出,见秦伯  ④因人之力敝之,不仁

    A . ①②两个“以”不同,③④两个“而”相同。 B . ①②两个“以”相同,③④两个“而”不同。 C . ①②两个“以”相同,③④两个“而”相同。 D . ①②两个“以”不同,③④两个“而”不同。
  5. (5) 下列句子与例句中“焉”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A . 用亡郑以陪邻 B . 若不阙秦,将取之 C .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 D . 置土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宇文庆,字神庆,河南洛阳人也。祖金殿,魏征南大将军,仕历五州刺史、安吉侯。父显和,夏州刺史。庆沉深,有器局,少以聪敏见知。周初,受业东观,颇涉经史。既而谓人曰:“书足记姓名而已,安能久事笔砚,为腐儒之业!”于时文州民夷相聚为乱,庆应募从征。贼据保岩谷,径路悬绝,庆束马而进,袭破之,以功授都督。卫王直之镇山南也,引为左右。庆善射,有胆气,好格猛兽,直甚壮之。稍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柱国府掾。及诛宇文护,庆有谋焉,进授骠骑大将军,加开府。

    后从武帝攻河阴,先登攀堞,与贼短兵接战,良久,中石乃坠,绝而后苏。帝劳之曰:“卿之余勇,可以贾人也。”复从武帝拔晋州。其后齐师大至,庆与宇文宪轻骑而觇,卒与贼相遇,为贼所窘。宪挺身而遁,庆退据汾桥,众贼争进,庆引弓射之,所中人马必倒,贼乃稍却。及破高纬,拔高壁,克并州,下信都,禽高湝,功并居最。周武帝诏曰:“庆勋庸早著,英望华远,出内之绩,简在朕心。戎车自西,俱总行阵,东夏荡定,实有茂功。高位缛礼,宜崇荣册。”于是进位大将军,封汝南郡公,邑千六百户。

    寻以行军总管击延安反胡,平之,拜延州总管。俄转宁州总管。高祖为丞相,复以行军总管南征江表。师次白帝,征还,以劳进位上大将军。高祖与庆有旧,甚见亲待,令督丞相军事,委以心腹。寻加柱国。开皇初,拜左武卫将军,进位上柱国。数年,出除凉州总管。岁余,征还,不任以职。

    初,上潜龙时,尝从容与庆言及天下事未几上言皆验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自是上每加优礼。卒于家。

(选自《隋书·卷五十》,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尝从容与庆言及天下事/未几/上言皆验/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悦/ B . 尝从容与庆言及天下事/未几/上言皆验/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悦/ C . 尝从容与庆言及天下事/未几/上言皆验/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悦/ D . 尝从容与庆言及天下事/未几/上言皆验/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悦/
  2. (2) 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经史”泛指我国古代典籍。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 B . “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在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C . “出”与“除”在这里的意思完全一样,都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D . “潜龙”比喻圣人在下位,隐而未显,或贤才失时未遇。文中指高祖还没有登基。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宇文庆广涉经史,弃文从武。他认为读书用来记个姓名就行了,自己不愿意长久从事文字工作,后来便应召入伍,随军打仗。 B . 宇文庆有勇有谋,很受器重。攻打文州民夷时,他束马而进,大破敌兵;在卫王宇文直处时,宇文直认为他很有勇力。 C . 宇文庆勇气过人,受到武帝称赞。跟从武帝攻打河阴时,他率先登城,和敌人短兵相接,被城上石头击中坠落,昏死后又苏醒过来。 D . 宇文庆屡立战功,因功升迁。他平定了延安反叛的胡人,被授予延州总管的官职,后转任宁州总管,历任丞相、上大将军等职务。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众贼争进,庆引弓射之,所中人马必倒,贼乃稍却。

    ②高祖与庆有旧,甚见亲待,令督丞相军事,委以心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贾黄中,沧州南皮人。六岁举童子科,七岁能属文,触类赋咏。父常令蔬食,曰:“俟业成,乃得食肉。”十五举进士,授校书郎,迁著作佐郎。开宝八年,通判定州,判太常礼院。黄中多识典故,每详定礼文,损益得中,号为称职。岭南平,以黄中为采访使,廉直平恕,远人便之。还奏利害数十事,皆称旨。知宣州。岁饥,民多为盗,黄中出己俸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数,仍设法弭盗,因悉解去。太宗即位,迁礼部员外郎。太平兴国二年,知升州。时金陵初附,黄中为政简易,部内甚治。一日,案行府署中,见一室扃钥甚固,命发视之,得金宝数十匮,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即表上之。上览表谓侍臣曰:“非黄中廉恪,则亡国之宝,将污法而害人矣。”赐钱三十万。有荐黄中文学高第,召试中书,拜驾部员外郎、知制诰。端拱二年,兼史馆修撰。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除拟官吏,品藻精当。黄中素重吕端为人,属端出镇襄阳,黄中力荐于上,因留为枢密直学士,遂参知政事。当世文行之士,多黄中所荐引,而未尝言,人莫之知也。然畏慎过甚,中书政事颇留不决。至道初黄中构疾诏令归阙会建储宫择大臣有德望者为宾友黄中在选中以久疾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黄中亦特拜礼部侍郎。黄中素嗜文籍,既居内阁,甚以为慰。二年,以疾卒,年五十六。上闻其素贫,别赐钱三十万。在翰林日,太宗召见,访以时政得失,黄中但言:“臣职典书诏,思不出位,军国政事,非臣所知。”上益重之,以为谨厚。及知政事,卒无所建明,时论不之许。

(节选自《宋史·贾黄中传》)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仍设法盗      弭:消除 B . 行府署中      案:巡视 C . 凡再贡部      典:主管 D . 端出镇襄阳    属:嘱托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①将污法害人矣       ②夫列子御风 B . 留为枢密直学士     ②不如而厚遇之 C . ①人莫知也           ②不知老将至 D . ①访时政得失         ②教慎于接物
  3. (3) 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至道初/黄中构疾/诏令归阙/会建储宫择大臣/有德望者为宾友/黄中在选中/以久疾/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黄中亦特拜礼部侍郎。 B . 至道初/黄中构疾/诏令归阙/会建储宫/择大臣有德望者为宾友/黄中在选中/以久疾/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黄中/亦特拜礼部侍郎。 C . 至道初/黄中构疾/诏令归阙/会建储宫/择大臣有德望者为宾友/黄中在选中/以久疾/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黄中亦特拜礼部侍郎。 D . 至道初/黄中构疾/诏令归阙/会建储宫择大臣/有德望者为宾友/黄中在选中/以久疾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黄中亦特拜礼部侍郎。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贾黄中天资聪颖,幼年即能诗善文,其父经常让他吃粗茶淡饭,以此来激励他致力于学业。 B . 岭南平定后,贾黄中担任采访使,他回朝上奏的几十个事项,都符合皇上的心意。 C . 贾黄中非常廉洁,他发现了旧朝遗留的大量财宝,悉数上交,受到皇帝嘉奖,赐钱三十万。 D . 贾黄中特别看重吕端的人品,极力向皇上推荐,让镇守襄阳的吕端担任了枢密直学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罗企生,字宗伯,豫章人也。多才艺。初拜佐著作郎。殷仲堪之镇江陵,引为功曹。累迁武陵太守。未之郡而桓玄攻仲堪,仲堪以企生为谘议参军。仲堪多疑少决,企生深忧之,谓弟遵生曰:“殷侯仁而无断,事必无成。成败,天也,吾当死生以之。”仲堪果走,文武无送者,唯企生从焉。路经家门,遵生曰:“作如此分离,何可不执手!”企生回马授手,遵生有勇力,便牵下之,谓曰:“家有老母,将欲何之?”企生挥泪曰:“今日之事,我必死之。汝等奉养不失子道,一门之中有忠与孝,亦复何恨!”遵生抱之愈急。仲堪于路待之,企生遥呼曰:“生死是同,愿少见待。”仲堪见企生无脱理,策马而去。

    玄至荆州,人士无不诣者,企生独不往,而营理仲堪家。或谓之曰:“玄猜忍之性,未能取卿诚节,若遂不诣,祸必至矣。”企生正色曰:“我是殷侯吏,见以国士,为弟以力见制,遂不我从,不能共殄丑逆。致此奔败,亦何面目复就桓求生乎!”玄闻之大怒,然素待企生厚,先遣人谓曰:“若谢我,当释汝。”企生曰:“为殷荆州吏,荆州奔亡,存亡未 , 何颜复谢!”玄即收企生,遣人问欲何言,答曰:“文帝杀嵇康,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玄许之。又引企生于前,谓曰:“吾相遇甚厚,何以见负?今者死矣!”企生对曰:“使君既兴晋阳之甲,军次寻阳,并奉王命,各还所镇,升坛盟誓,口血未干,而生奸计。自伤力劣,不能翦灭凶逆,恨死晚也。”玄遂害之,时年三十七,众咸悼焉。先是,玄以羔裘遗企生母胡氏,及企生遇害,即日焚裘。

(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九》)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是殷侯吏,见以国士       遇:对待,遇合,得到君主的信任 B . 我,当释汝               谢:感谢 C . 一门之中有忠与孝,亦复何! 恨:遗憾 D . 荆州奔亡,存亡未           判:辨别,断定
  2. (2)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罗企生“重义轻生”的一组是(   )

    ①仲堪多疑少决,企生深忧之。          ②成败,天也,吾当死生以之。

    ③仲堪果走,文武无送者,唯企生从焉。  ④生死是同,愿少见待。

    ⑤自伤力劣,不能翦灭凶逆,恨死晚也。  ⑥及企生遇害,即日焚裘。

    A . ①③⑤ B . ②④⑤ C . ②④⑥ D . ①③⑥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 罗企生很得赏识,先后被任命为佐著作郎、功曹、武陵太守。到武陵任职不久,桓玄就发兵攻打仲堪,罗企生又被任命为谘议参军。 B . 罗企生认为殷仲堪生性对部下多疑,遇事不能决断,很为他担忧。仲堪果然失败,逃跑时,除了企生外,文武官员中没有一个跟随他。 C . 桓玄不但猜疑残忍,而且野心很大,常常背信弃义。他与各路军队升坛结盟,信誓旦旦,犹在耳边,但转身就发动战争,攻击其他盟友。企生斥他为“凶逆”。 D . 罗企生在仲堪失败时决心与仲堪同生死以报恩情,后来因为不知道殷仲堪的生死而没有投靠桓玄,招致桓玄的怨恨而被处死,体现了他坚持“士为知己者死”的节操。
  4. (4) 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殷侯仁而无断,事必无成。成败,天也,吾当死生以之。

    ②吾相遇甚厚,何以见负?今者死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呜呼!先王肇修人纪,从谏弗咈 , 先民时若。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以至于有万邦,兹惟艰哉!

﹣﹣《尚书•商书•伊训》

    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唐) 韩愈《原毁》

【注释】①咈(fèi):违背,违反。

  1. (1) 以上两则材料讲到的共同道理是:。(不超过10个字)

  2. (2)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画线句“居上克明,为下克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戚纶字仲言,应天楚丘人。父同文,有自传。太平兴国八年举进士,解沂水主薄,徒知太和县。江外民险悍多构讼,为《谕民诗》五十篇,因时俗耳目之事,以申规侮,老幼多传诵之。每岁时必与狱囚约,遣归祀其先,皆如期而还。光禄承,坐鞠狱陈州失实,免官。久之,复授大理评事、知永嘉县。境有陵塘之利,浚治以备水旱。复为光禄寺承,转运使又上其政绩,连诏褒之。

    景德二年,与赵安仁、晃迥、陈充、朱巽同知贡举 , 纶上言取士之法,多所规制,并纳用焉。纶以三公、尚书、九列之任,唐末以来,有司渐繁,纲目不一,谓宜采《通礼》、《六典》令式,比类沿革,著为大典,时论称之,上颇嘉之。三年,耀枢密直学士,上作诗宠之。居无何,出知杭州,胡则时领发运,尝居杭州,肆纵不检,厚结李博,纶素恶之。通判吴耀卿,则之党也,伺纶动静,密以报则。则时为当涂者所昵 , 因共裙扼纶过,徒知扬州、惟扬亦博、则巡内,持之益急,求改僻郡,徒徐州。八年,复知青州。岁饥,发公凛以救饿拜,全安甚众。天禧四年冬,以疾求归故里,改太常少卿,分司南京。五年,卒,年六十八。

    纶笃于古学善谈名理喜言民政颇近迂阔同文卒于随州纶徒步奔讣千里余事兄维友爱甚厚维卒讣闻哀彻不食者数日。与交游故旧,以信义著称。士子渴见者,必询其所业,访其志尚,随才诱侮之。尝云:”归老后,得十年在乡阁讲习,亦可以恢道济世。”乐于荐士,每一奏十数人,皆当时知名士。晚节为权幸所排,遂不复振。善训子弟,虽至清显,不改其纯俭既没,家无余货。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六》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纶笃/于古学善谈名理/喜言民政/颇近迂阔/同文卒于随州/纶徒步奔讣千里余/事兄维友爱甚厚/维卒/讣闻/哀励不食者数日 B . 纶笃于古学/善谈名理/喜言/民政颇近迂阔/同文卒于随州/纶徒步奔讣千里余/事兄维友爱甚厚/维卒/讣闻/哀励不食者数日 C . 纶笃于古学/善谈名理/喜言民政/颇近迂阔/同文卒于随州/纶徒步奔讣千里余/事兄维友爱甚厚/维卒/讣闻/哀励不食者数日 D . 纶笃于古学/善谈名理/喜言民政/颇近迂阔/同文卒于随州/纶徒步奔讣千里余/事兄维友爱甚厚/维卒/讣闻哀励/不食者数日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褐”指粗布或粗布衣服,“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比喻担任官职。 B . “迁”指调动官职,古代车位官位以右为尊,“左迁”指贬官降职,“右迁”指升官。 C . 古时地方官府向帝王荐举人才,有乡里选举诸侯贡士之制,合称“贡举”。 D . “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其说法各异。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 戚纶深谙孝梯之义,父亲去世,千里徒步奔丧,兄长去世,数日不食。为人讲信义,对于前来拜访的士子询问他们的志向,根据才能给予教诲。 B . 戚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任永嘉知州时,疏通治理防止水涝旱灾;任青州知州时,戚纶拿出官府所藏粮食来救助饥饿的百姓。 C . 戚纶晚年被权贵宠幸者排斥打击,一再调任,从此不再锐意进取。后由于患病请求回归乡里,任太常少卿,回到家乡南京。 D . 戚纶一生担任过许多官职,政绩突出,多次受到朝廷、君王的褒奖,他严于律己,烙尽职守,关爱百姓,任职期间,从未犯过错误。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则时为当涂者所昵,因共裙裤纶过,徙知扬州

    ②善训子弟,虽至清显,不改其纯俭。既没,家无余货。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宝界山居记

归有光

    ①太湖,东南巨浸也。广五百里,群峰出于波涛之间百数,而重涯别坞,幽谷曲隈,无非仙灵所栖息。天下之山,得水而悦;水或束隘迫狭,不足以尽山之奇。天下之水,得山而止;山或孤孑卑稚 , 不足以极水之。太湖漭淼澒洞 , 沉浸诸山,山多而湖之水足以贮之。意唯海外绝岛胜是,中州无有也。故凡屏列于湖之滨者,皆挟湖以为胜。

    ②自锡山过五里湖,得宝界山。在洞庭之北,夫椒、湫山之间。仲山王先生居之。先生早岁弃官,而其子鉴始登第,亦告归。父子并中年失偶,而皆不娶。日以诗画自娱因长洲陆君,来请予为山居之记。

    ③余未至宝界也,尝读书万峰山,尽得湖滨诸山之景,虽地势不同,无不挟湖以为胜。而马迹、长兴,往往在残霞落照之间,则所谓宝界者,庶几望见之。昔王右丞辋川别墅,其诗画之妙,至今可以想见其处。仲山之居,岂减华子冈、欹湖诸奇胜;而千里湖山,岂蓝田之所有哉?摩诘清思逸韵,出尘壒之外,而不能自引决于开元、天宝之际以濡羯胡之腥膻。以此知士大夫出处有道,一失足遂不可浣,如摩诘,令人千载有遗恨也。今仲山父子嘉遁于明时 , 则其于一切世分若太空浮云,曾不足入其胸次矣。何可及哉!何可及哉!

(选自《归有光散文选集》有删节)

【注译】①卑稚:矮小。②漭淼澒洞(hòng tóng):水势广阔浩荡,相连不断。③壒:灰尘。④羯胡:匈奴人的别称,此处代指安禄山。⑤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1. (1) 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而不能自引决于开元、天宝之际以濡羯胡之腥膻     引决:自杀 B . 不足以极水之     趣:兴趣 C . 一失足遂不可     浣:洗 D . 令人千载有遗也     恨:遗憾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群峰出于波涛之间百数     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 . 山多湖之水足以贮之     以其求思之深无不在也 C . 今仲山父子嘉遁明时     会会稽山阴之兰亭 D . 无非仙灵所栖息     山间之明月,耳得而为声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①段写太湖的独特之美主要是为了衬托宝界山的美,为下文写王氏父子作铺垫。 B . 第②段的主要内容是交代宝界山的地理位置、王仲山父子的概况及作者写记缘由。 C . 第③段写王维并说明“士大夫一失足遂不可浣”,是为了表达作者对失节之士的批判。 D . “何可及哉!何可及哉!”作者用反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王氏父子退隐有道的赞赏。
  4.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多而湖之水足以贮之,意唯海外绝岛胜是,中州无有也。

    ②以此知士大夫出处有道,一失足遂不可浣,如摩诘,令人有遗恨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指南录后序

文天祥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至京口,得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长淮间。穷饿无聊 , 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有删节)

  1.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都督诸路军马                    都督:统率 B . 吕师孟叔侄为逆                数:列举罪状 C . 奔真州                    间:机会 D . 穷饿无聊                        无聊:内心烦闷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求救国之策                    呼中丞之名詈之 B . 资政殿学士行                    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C . 而不在使者目                    予犹记周公被逮 D . 日与北骑相出没长淮间            郡之贤士大夫请当道
  3. (3)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予羁縻不得还

    A . 而幸生也何为 B .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C . 坐桂公塘土围中 D .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4. (4)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 则直诟虏帅失信 B . 北虽 C . 买五人之头而 D . 去今之而葬焉
  5. (5)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德祐二年,南宋形势危急,一个“迫”字反映了元军长驱直入的凌厉攻势,“不及”暴露了南宋满朝文武官员的惊慌失措和腐败无能。 B . 南宋作为战败国在议和时已经陷入被动局面,文天祥之所以“辞相印不拜”而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主要是为了降低自己被杀的风险。 C . 文天祥初至元营,不辱使命,捍卫朝廷尊严。“抗辞慷慨”表现出他大义凛然、敢于抗争的气节。“上下颇惊动”显现出“抗辞”的重大影响。 D . 作者善于将感情融入叙事。例如选文第4段,既写出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
  6. (6)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②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

  7. (7)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梅圣俞墓志铭

欧阳修

    嘉祐五年,京师大疫。四月乙亥,圣俞得疾,卧城东汴阳坊。明日,朝之贤士大夫往问疾者,路不绝。城东之人,市者废,行者不得往来,咸惊顾相语曰:“兹坊所居大人谁耶?何致客之多也!”居八日,癸未,圣俞卒。于是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而其尤亲且旧者相与聚而谋其后事,自丞相以下皆有以赙恤其家。六月甲申,其孤增载其柩南归,明年正月丁丑,葬宣州阳城镇双归山。

    圣俞,字也,其名尧臣,姓梅氏,宣州宣城人也。其家世颇能诗,而从父询以仕显,至圣俞遂以诗闻。自武夫、贵戚、童儿、野叟,皆能道其名字,虽妄愚人不能知诗义者,直曰此世所贵也,吾能得之,用以自。故求者日踵门,而圣俞诗遂行天下。其初喜为清丽闲肆平淡,久则涵演深远,间亦琢刻以出怪巧,然气完力余,益老以劲。其应于人者多,故辞非一体,至于他文章皆可喜,非如唐诸子号诗人者僻固而狭陋也。

    圣俞为人仁厚乐易,未尝于物。至其穷愁感愤,有所骂讥笑谑,一发于诗。然用以为欢,而不怨怼,可谓君子者也。初在河南,王文康公见其文,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其后大臣屡荐宜在馆阁,尝一召试,赐进士出身,余辄不报。嘉祐元年,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言朝曰:梅某经行修明,愿得留与国子诸生讲论道德,作为雅颂,以歌咏圣化。乃得国子监直讲。

    圣俞初从父荫补太庙斋郎,历桐城、河南、河阳三县主簿,以德兴县令知建德县,又知襄城县,监湖州盐税,签署忠武、镇安两军节度判官,监永济仓,国子监直讲,累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尝奏其所撰《唐载》二十六卷,多补正旧史阙缪。乃命编修《唐书》,书成,未而卒,享年五十有九。

    圣俞学长于《毛氏诗》,为《小传》二十卷,其文集四十卷,注《孙子》十三篇。余尝论其诗曰:“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圣俞以为知言。

(选自《毗陵横山梅氏宗谱》,有删节)

【注】①赙:送布帛财物助人办丧事。②询:梅询,梅圣俞的堂叔。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路不绝                属:嘱托 B . 吾能得之,用以自      矜:夸耀 C . 未尝于物              忤:抵触 D . 而卒                奏:上书
  2. (2)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葬宣州阳城镇双归山

    ②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言朝曰

    明年正月丁丑

    ④圣俞初从父荫补太庙斋郎

    A .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 .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3. (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家世颇能诗,而从父询以仕显,至圣俞遂以诗闻。

    ②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4. (4) 梅圣俞去世后,为什么“贤士大夫又走吊哭如前日益多”?请联系全文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薛居正字子平,开封浚仪人。父仁谦,周太子宾客。居正少好学,有大志。清泰初,举进士不第,为《遣愁文》以自解,寓意倜傥,识者以为有公辅之量。逾年,登第。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狱将决,居正疑其不实,召诘之,乃吏与民有私憾,因诬之,逮吏鞫之,具伏抵法。弘肇虽怒甚,亦无以屈。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领三司推官,旋知制诰。周祖征兖州,诏居正从行,以劳加都官郎中。显德六年,使沧州定民租。未几,以材干闻于朝,擢刑部侍郎。宋初,迁户部侍郎。建隆三年,入为枢密直学士,知贡举。初平湖湘,以居正知朗州。会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监军使疑城中僧千余人皆其党,议欲尽捕诛之。居正以计缓其事,因率众翦灭群寇,擒贼帅汪端,诘之,僧皆不预,赖以全活。乾德初,加兵部侍郎。车驾将亲征太原,大发民馈运。时河南府饥,逃亡者四万家,上忧之,命居正驰传招集,浃旬间民尽复业。开宝八年二月,上谓居正等曰:“年谷方登,庶物丰盛,若非上天垂佑,何以及斯。所宜共思济物,或有阙政,当与振举,以成朕志。”居正等益修政事,以副上意焉。太平兴国六年,因服丹砂遇毒,方奏事,觉疾作,遽出。至殿门外,饮水升余,堂吏掖归中书,已不能言,但指庑间储水器。左右取水至,不能饮,舆归私第卒,年七十。居正气魄瑰伟,饮酒至数斗不乱。性孝行纯,居家俭约。为相任宽简,不好苛察,士君子以此多之。自参政至为相,凡十八年,恩遇始终不替。

(选自《宋史·薛居正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 B . 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 C . 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 D . 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子宾客,古代官职名,从唐代始置,为太子东宫属官,掌管侍从规谏等。 B . 进士,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是对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称呼,凡应试者亦谓之举进士。 C . 侍郎,古代官名,宋朝时在中央设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侍郎是各部的副部长。 D . 权,指暂代官职。在文言文中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还有假、摄、领、署等。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薛居正才华显著。清泰初年,薛居正参加进士考试落第,便写了一篇寓意洒脱的《遣愁文》来自我宽解,了解的人都认为他有公卿宰辅的器量。 B . 薛居正明辨是非。监军使怀疑朗州城中千余名僧人皆为盗贼同党,想要将他们全部逮捕杀掉,薛居正设法了解真相,保全了全部僧人的性命。 C . 薛居正治理有方。皇上将要亲征太原,需征调百姓运送粮草,当时河南府闹饥荒,百姓大量逃亡,薛居正主动请缨,十日内便让百姓全部返回务农。 D . 薛居正品性高洁。薛居正性情孝顺,行为纯正,虽位居宰相的高位,但处事宽厚仁慈,生活俭朴,士人君子因此都称赞他。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宜共思济物,或有阙政,当与振举,以成朕志。

    ②太平兴国六年,因服丹砂遇毒,方奏事,觉疾作,遽出。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一)《孔雀东南飞》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二)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彘:是指猪。

  1. (1)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市来               适:到;往 B . 之曰               止:制止;劝阻 C . 与婴儿戏耳           特:只是 D . 为女杀彘           反:反而
  2. (2) 对文段理解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
    A . 文段(一)交代了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人婚姻不幸经过以及殉情的原因,同时也告诉人们这篇《孔雀东南飞》的由来。 B . 文段(二)曾子的妻子为了不要孩子跟自己去集市,对儿子说:“我从街上回来后杀猪给你吃。” C . 曾子等妻子从街上回来,便准备把猪抓来杀给儿子吃。 D . 曾子认为“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也就是说小孩子并不懂事,什么知识都需要从父母和老师(学者)那里学来,需要父母和学者们的教导。
  3. (3) 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①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 , 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 .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 .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 .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 . 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 .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 . 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 . 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 . 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 . 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②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譁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此辟儒之患。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褔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义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譥者为之,则苟钩 析乱而已。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 , 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瘉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选自《汉书·艺文志》,有删改)

  1. (1) 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          寖衰:逐渐衰微 B . 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薄厚:刻薄亲厚的人 C . 天下同归而殊涂 , 一致而百虑          殊涂:途径不一样 D . 各推所长,穷知究虑                  穷知:完全知道
  2. (2) 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瘉于野乎 B . 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瘉于野乎 C . 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瘉于野乎 D . 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瘉于野乎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诸子百家中,儒家能帮助国君,顺应自然宣明教化,在各派中地位最为崇高。 B . 法家的长处在于奖赏有信用,处罚必施行,而舍去仁爱,专用刑法,则是刻薄之人对其的扭曲。 C . 孔子认为,使者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独当一面、应对进退的能力,接受任命就不能推辞。 D . 圣明的君主如果能修明六艺的学说,对诸子百家学说取长补短,就可以通达治国之术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②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材料二: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

    材料三: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乎?(《韩非子》)

  1. (1) 从上面的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

    孔子:

    韩非子:

  2. (2) 有人认为材料二中董仲舒的义利观是对孔子义利观的继承和发展,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游灵岩记

姚鼐

①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

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垒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鹜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

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④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簏,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1. (1) 结合文中两处划线句和课文《登泰山记》,下面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我国古代记录时间的方法包括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B . 课文中的乾隆三十九年和上文乾隆四十年都是年号纪年。 C . 姚鼐于十二月二十八日登泰山,几天后从泰安来游灵岩。 D . 知府朱孝纯在两次游玩的时候都专门安排了人陪伴。
  2. (2) 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灵岩一带有高高的城墙,只有南面有缺口。 B . 灵岩南面有块小平地,上面都种上了柏树。 C . 灵岩寺后佛像很高,占有岩壁的十分之九。 D . 灵岩的底端有一股泉水,名叫“甘露之泉”
  3. (3) 根据第③段内容,完成下面图表。

    a处是,b处是,c处是

  4. (4) 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生三岁而孤,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调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后刺史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迁刑部侍郎。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 , 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呗,至为夷法,灼体肤,委珍贝,腾沓系路。愈闻恶之,乃上表。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初,愈至潮,问民疾苦,皆曰:“恶溪有鳄鱼,食民畜产且尽,民以是穷。”数日,愈自往视之,令其属秦济以一羊一豚投溪水而祝之曰:“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祝之夕暴风震电起溪中数日水尽涸西徙六十里自是潮无鳄鱼患既至潮以表哀谢帝得表欲复用之持示宰相。皇甫镈素忌愈直,乃改袁州刺史。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归之父母七百余人。因与约,禁其为隶。长庆四年卒,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始终不少变。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凡内外亲若交友无后者,为嫁遣孤女而恤其家。嫂郑丧,为服期以报。每言文章自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后,作者不世出,故愈深探本元,卓然树立,成一家言。其《原道》《师说》等数十篇,皆奥衍闳深。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祝之夕/暴风震电起溪中数日/水尽涸/西徙六十里/自是潮无鳄鱼患/既至潮/以表哀谢帝/得表欲复用之/持示宰相 B . 祝之夕/暴风震电起溪中/数日水尽涸/西徙六十里/自是潮无鳄鱼患/既至潮/以表哀谢/帝得表/欲复用之/持示宰相 C . 祝之夕暴风震电起溪中/数日水尽涸/西徙六十里/自是潮无鳄鱼患/既至潮/以表哀谢帝/得表/欲复用之/持示宰相 D . 祝之夕暴风震电起溪中/数日水尽涸/西徙六十里/自是潮无鳄鱼患/既至潮/以表哀谢/帝得表/欲复用之/持示宰相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六经》,相传乃孔子整理的六部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B . 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C . 赠,文中指追赠,古代皇帝常常为有功绩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D . 礼部,是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事。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愈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从小记忆能力超群,每天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 B . 韩愈忠言直谏,屡次触怒皇帝。他曾因上疏论事被贬阳山令,又因反对迎取佛骨而激怒皇帝,惊动朝廷内外,即使外戚权贵也为他说情,但最终被贬潮州。 C . 韩愈知恩图报,又能抚恤孤弱。他三岁丧父,由嫂郑氏抚养成人,后为嫂服丧报恩;凡亡故亲友的孤女或其家人,他一律进行资助。 D . 韩愈崇文重教,终成文章泰斗。他广授弟子,影响甚大;推崇汉代文章,自成大家,其文博大精深,深受后世学者景仰。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及课内所学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腼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节选自《晋灵公不君》)

  1. (1) 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B .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C .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D .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2. (2) 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中“会”是士季自称,古人自称称名,称人称字,这是基本的礼貌。 B .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句中的“宣子”为赵盾的谥号,谥号是死后根据其生前品德行为来定的。 C . “其右提弥明知之”中的“右”指赵盾的车右提弥明,车右或称骖乘,一般是由武士担任。 D . “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句中的“大史”指《左传》作者左丘明。“大史”也写作“太史”,春秋时负责起草文书、记载史事、编写史书等。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赵盾不忘恭敬。鉏麑受晋灵公之命暗杀赵盾。赵盾清早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着打瞌睡。鉏麑认为赵盾不忘记恭敬,是百姓的主宰。 B . 赵盾忠君爱国。晋灵公因厨子没有把熊掌炖熟,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堂。赵盾知道后为此事忧虑,随后打算进谏。 C . 赵盾体恤下请。赵盾在被晋灵公追杀途中,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他的母亲,就专门为他准备了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 D . 赵盾深明大义。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直言不讳。虽然是赵穿杀死了晋灵公,但赵盾仍然能够充分尊重史官的记载而接受弑君的恶名。
  4.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②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

  5. (5) 为什么孔子说“董狐,古之良史也”?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孔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材料二: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注释】①偃:倒下。

  1. (1) 材料一中的“文德”主要指孔子倡导的。   
  2. (2) 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孔子的为政主张及措施。   
文言文阅读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选自贾谊《过秦论》)

  1. (1) 下面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隶之人       氓:民     B . 粮而景从     赢:赢得 C . 竿为旗       揭:举     D . 度长大       絜:衡量
  2. (2)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B .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C .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D .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3. (3) 下列各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阡陌:田间小路,“阡”是指东西走向的,“陌”是指南北走向的。 B . 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C . “八州”,指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 D . 七庙,即天子的宗庙,是古代天子供奉祖先牌位、举行祭祀的处所。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重点强调陈涉的平凡,是为了与秦的繁盛形成鲜明对比。 B . 作者铺叙九国力量与秦国的悬殊差距,是为了突出秦灭亡的原因不在客观而在自身。 C . 作者阐述了诸侯国和秦王朝灭亡的原因,对各国统治者不施仁政进行了讽刺和批判。 D . 段落文字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为中心主旨收束全文。
  5.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