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面的现代诗歌,完成文后各题。

枫叶

余光中

秋天,最容易受伤的记忆;

霜齿一咬,

噢,那样轻轻

就咬出一掌血来。

红叶

沙白

风,把红叶,

掷到脚跟前。

噢,秋天!

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

经霜后我才发现……

  1. (1) 对余光中的《枫叶》鉴赏不正确的一是(   )

    A . 首句表明秋天万物萧索,容易引起人们许多伤心往事的回忆。 B . 因为秋霜摧残万物,花叶凋零,故有第二行的“霜齿”之喻。 C . 因为枫叶有五个角,经霜后变成红色,故有末句的“血掌”之喻。 D . 末句“咬出一掌血”,赋予绿色以生命,并寓有奋斗、牺牲之意。
  2. (2) 把余光中和沙白的诗作比较,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首诗都写到秋天的树叶经霜后,变成了血红的色彩这一自然现象。 B . 两首诗都借助于景物描写,或抒发感情,或寄寓人生哲理。 C . 两首诗都含有相同的寓意:只有经过痛苦的磨炼和严峻的考验之后,才能走向成熟。 D . 两首诗在形式上有不同的地方,《红叶》押了韵,韵脚的韵母是an,《枫叶》没有押韵。
本诗的第二小节,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

悬崖边的树

曾卓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阅读《雨巷》的开头和结尾两节,回答下列小题。

(一)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1. (1) 诗歌塑造了一个的男性形象。
  2. (2) 结尾重复了开头,它的作用是;但把“逢着”改为“飘过”,又说明了“我”的心态。
阅读课文《再别康桥》,完成下面各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 (1) 下列对诗歌二,三两节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两节营造了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柳影、水草、柔波恰当地衬托了诗人喜爱、留恋的心境。 B . 诗人因为热爱康桥,所以对康河里的水草充满了柔情,宁愿化身其中,和康桥永远在一起。 C . 在这两节诗中,诗人写景的顺序是由近及远,由高到低,写出了母校康桥特有的优美景色。 D . 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2. (2) 下列对诗歌4-6节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虹与梦,奇异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表达了诗人对拜伦的仰慕与追怀。这里融情入景,营造出难以言传的优美意境。 B . 第五节紧承上节诗意,对“梦”加以引申,向诗意纵深处开掘。这里的“梦”,是对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C . 第六节诗,诗人的思路急转,把读者从梦境拉回到现实,诗情达到高潮。但这个高潮却以情绪的低落和基调的抑郁作为标志。唯其如此,才表达了诗人对母校的离情。 D . 从这几节诗可以看出,诗人表达的是一种无限的伤感,虽然诗歌谈不上什么现实内容或时代精神,但各个时期的读者对它都有强烈的共鸣,认为它给人带来了巨大的审美享受。
  3. (3)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 (4) “轻轻的我走了”如果换成“我轻轻的走了”,在语言和情感表达上有何差异?
阅读卞之琳的《断章》,完成下面题目。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 (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 . 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 . 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 . 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人,“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
  2. (2) 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 . 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 . 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 . 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花环(放在一个小坟上)

何其芳

开落在幽谷里的花最香,

无人记忆的朝露最有光。

我说你是幸福的,小玲玲,

没有照过影子的小溪最清亮。

你梦过绿藤缘进你窗里,

金色的小花坠落到你发上。

你为檐雨说出的故事感动,

你爱寂寞,寂寞的星光。

你有珍珠似的少女的泪,

常流着没有名字的悲伤。

你有美丽得使你忧愁的日子,

你有更美丽的夭亡。

1932年9月19日夜

  1. (1) 请简析这首诗中少女的形象特点。
  2. (2) 结合全诗,谈谈对“你有更美丽的夭亡”一句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煤的对话

艾青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死?

不,不,我还活着,

请给我以火,

给我以火!

1937年

这是一首含义深刻的咏物诗。请从意象(形象)、语言、构思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这首诗加以点评,内容不得少于两点。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相信未来(节选)

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关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1968年

(注释)食指(1948——),本名郭路生,中国著名诗人。20岁时写的名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食指因此也拥有了“知青诗魂”的称号。

  1. (1)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就用“蜘蛛网”“炉台”“余烟”“灰烬”等几个意象,给人们描绘出了那个荒芜、穷困、艰难的时代。 B . “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鲜花”“别人的情怀”“凝霜的枯藤”写出了生命由黯淡到鲜亮,由失意到热情,由枯竭到饱满的经历。 C . “雪花”既象征纯洁、质朴,也传递着清楚、明了的意识;把不屈于现实的坚定,表现得格外真切。 D .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力量之大,范围之广,气势之猛,表现了诗人的满腔豪情。
  2. (2)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三个诗节,一咏三叹,“相信未来”就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奏出了诗人心底的最强音。相信未来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 B . 以语言的时间艺术与中国画式的空间艺术相结合,实现了诗人所反复讲述的“我的诗是一面窗户,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艺术。 C . 此诗作于1968年的一首朦胧诗,节选部分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让人们懂得了在逆境中为什么要相信未来。 D . 从诗人那压抑和痛苦的吟哦中,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那撼人心魄的信念——无时不在渴望和憧憬着光明的未来以及为理想和光明而奋斗挣扎。
阅读汪国真的说理诗《如果》,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如果你是大河,                      

如果你是峰峦,何必在乎别人把你当成平地。

如果你是春天,何必为一瓣花朵的凋零叹息。

如果你是种子,何必为还没有结出果实着急。

如果你就是你,那就静静微笑沉默不语。

  1. (1) 在横线上补全诗句。要求:句式相仿,字数相近。
  2. (2) 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地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

她是童养媳,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

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

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

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

③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1. (1) 诗中画线部分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下列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①说明其卑微。②进一步说明其身份。③倾注了“我”对她的感情。 B . ①交代了“我”与她的关系,②表明了“我”以她为骄傲。③倾注了“我”对她的深厚感情。 C . ①说明“我”与她的关系。②进一步说明其身份。③表明了“我”对她的深厚感情。 D . ①点明身份。②突出“我”对她的热爱,③倾注了“我”对她的深情厚谊。
  2. (2) “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这几句诗坦诚地告诉我们(   )
    A . “我”虽然出身于地主家庭,但却是农民的儿子。 B . “我”是地主的儿子,与大堰河只不过是劳资关系。 C . “我”不忘养育之恩。 D . “我”与大堰河的被养育与养育关系比与生身父母的血缘关系更密切。
下列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起句凝练,“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 B . 落日跃入山海,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视听结合,使落日景象更显壮观。 C . 小心地探出前额,指关节揳入巨石罅隙,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血滴,作者用白描手法描绘出登山者处境的艰难。 D . 岩壁上没有雄鹰或雪豹,只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因而我攀在雪峰之侧,默享着这大自然的赐予,也有些失落。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壮士心

作者:臧克家

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

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

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

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

突然睁大眼睛,战鼓在催他,

(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

跨出门来,星斗恰似当年,

铁衣上响着塞北的朔风。

前面分明是万马奔腾,

他举起剑来嘶喊了一声,

从此不见壮士归来,

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

【注释】这首诗作于1934年1月11日,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社会正处于日军践踏华北,窥视中原的危急关头。

  1. (1)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写一位壮士寄寓于江边的一个寺庵,从淹留中奋起,决然上马杀敌的故事,壮士就是爱国志士的缩影。 B . “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主要突出壮士的孤独;“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说尽岁月的蹉跎和英雄迟暮的感慨。 C . “星斗恰似当年”一句,涵盖了很大的时间跨度,包容了丰富的故事,可以想见壮士当年的英勇无畏与艰辛。 D . 壮士从梦境中冲向战场,义无反顾,执着地为理想信念而战,充满了英雄壮气,也暗喻了诗人的渴盼之情。
  2. (2)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既交代地点又说明时间。“和”在这里是动词,简洁如画的一句诗渲染了一种寂寥的氛围。 B . “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梦能开花,诗人想象奇特瑰丽,慧心独具,一点不落俗套,字里行间,沸腾着诗情。 C . 第三节,壮士举剑呐喊,在万马奔腾中前进。这一句留有很大空间,可能是想像中的战斗,也可能是真实的战斗。 D . 这首诗弥漫着一种浓重的悲剧色调和凄凉的氛围,并在这种色调氛围中描述了一个悲伤哀婉的故事,收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3. (3) 诗歌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列举出两组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鹿的角枝

昌耀

在雄鹿的颅骨,有两株

被精血所滋养的小树。

雾光里

这些挺拔的枝状体

明丽而珍重,

遁越于危崖、沼泽,

与猎人相周旋。

若干个世纪以后。

在我的书架,

在我新得收藏品之上,

我才听到来自高原腹地的那一声

火枪。——

那样的夕阳

倾照着那样呼唤的荒野,

从高岩。飞动的鹿角

猝然倒仆……

……是悲壮的。

1982年3月2日

有人评论这首诗有一种“悲怆之美”,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诗歌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曾狂妄地离开你,

想要走遍天涯海角,

________________。

好满怀着爱将爱拥抱。

我找遍了大街小巷,

挨门挨户伸手乞讨,

求人可以给我些许的爱,

可得到的只是笑骂冷嘲。

我不停地走到东,走到西,

哪儿也没有爱,没有爱,

我终于转回家,痛苦又悲哀。

这时母亲你迎着我走来,

啊,瞧你那眼里浮泛着的,

________________?

(节选自海涅《致母亲》)

  1. (1) 下列各句中的修辞手法,和“哪儿也没有爱,没有爱”相同的一项是(   )
    A .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B .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C .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D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2. (2) 请在诗歌的空缺部分分别补充相应的内容,注意诗意的表达和内容的衔接。
现代文阅读II

我是一条小河

冯  至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河水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色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

流入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注]①冯至(1905--1993),现代诗人、学者。这首诗创作于1 925年。激情高扬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退潮后,整个思想文化界进入了一个沉闷的时期。这种沉闷在青年身上又泛溢成他们思想的徘徊与情感的低迷。

  1. (1)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诗句隐喻“一见钟情”,这位姑娘使诗人钟情。 B .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此诗句寄寓了对社会丑恶现实与人们险恶心机的批判。 C . 这首诗十分注重情调的创造,注意运用语言的感情色彩来烘托一种特定的、素淡的氛围。 D . 借自然景物“大海”的厉风狂浪,暗示社会的险恶,从而造成“我”与恋人情爱的悲剧。
  2. (2)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借小河流动和映入河水岸边自然景物的变化,象征时间空间变化,从而反衬“我”感情不变。 B . 岸景幻化为恋人的“裙裳”和“花冠”与最后被“吹折”“击碎”“幻散”等词的运用产生了浓烈的意境和诗情。 C . 本诗以自由体的形式写爱情诗,诗行、诗节和诗韵的安排都服从于抒情的需要,既自由舒展又有形式约束。 D . 本诗语言特点为注意遣词用字,如“荡荡”“粼粼”等叠字,形成轻柔的旋律;多用对比,显得韵味悠长。
  3. (3) 简述诗作的抒情线索。
  4. (4) 简析诗作比拟手法的抒情作用。
诗歌阅读Ⅱ

再 别 康 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 (1) 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 . 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 . 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先是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 . 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2. (2) 对这首诗艺术特色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本诗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的秀丽风光。在形式上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体现诗歌的建筑美,体现新月派的诗歌主张。 B . 诗歌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优美的节奏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着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C . 诗中比喻用得颇为精到,如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 D . 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以动衬静,表现画面的静态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他认为诗歌创造情景交融,情因景生,景以情合,才会有味道。本诗怎样体现了情景交融?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红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

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说明: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用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全部感情,即既要拯救这个世界,又充满着困惑。

  1. (1) 下列各项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B .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 C . 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 D . 这首诗有明了的现实主义色彩。作者重个人情绪的宣泄,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2. (2) 下列各项对诗歌艺术特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 B . 重复句的使用、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构成诗歌的突出的外在特征。 C . 这首诗歌不但深得自由诗的体式之美,而且深得中国传统诗的意境之美。通过对红烛这一意象的多层次挖掘,营造了深邃、迷离的意境。 D . 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
  3. (3) 诗中“红烛”这一意象既有传统内涵,又有作者赋予的新的意蕴,请予以分析。
  4. (4) 写诗讲究抑扬结合。“扬”是褒扬,“抑”是贬抑。这首诗多处扬抑结合: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是抑;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是抑;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份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是抑。请找出两处以上的扬,说说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本词作于1929年10月。1929年重阳节,是公历10月11日。这一年秋,红四军转战赣、粤、闽三省边界,在福建省西部汀江一带,歼灭当地军阀,攻克了上杭,发展了红军和扩大了革命根据地。所以词中说“战地黄花分外香”。

  1. (1) 下列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起句仿用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突出了“天难老”,再用“天难老”与“人生易老”对比。 B . “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 C . “一年一度秋风劲”,紧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词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 D . “寥廓江天万里霜”句摹画出一幅宏阔、秋色无限的景象,表现了词人对自身渺小、前途茫然的无限感慨。
  2. (2) 下阕中的“不似春光”与“胜似春光”,是不是自相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一句话(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绒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题目: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人说“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因为这句话会给自己带来危险,打破平静的生活。 B . “火山”暗指孕育着反抗的人民。 C . 这首诗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革命不可遏止。 D . 这首诗指出了反动统治必然灭亡的命运和人民必胜的前景。